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焦点图片 >> 正文

新起点•新思路•新期待

李克强总理第七次访欧成果丰硕

2015-07-27 15:53:33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6月28日至7月2日,李克强总理访欧,这是李克强总理就任以来的第11次出访——这11次出访,包括了对欧洲国家的7次访问、2次经停(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出访的29个国家(含经停)中,包括12个欧洲国家,其中瑞士、德国都是李克强总理两次造访的国家。可见,中欧关系在新一届中国政府对外战略布局中占有极为突出的位置。今年正值中欧建交40周年,40年来,中欧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50多倍,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需求不振的背景下,中欧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备受各方高度关注。

      •新起点

      建交40年来,中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和最大的经济体,是世界政治舞台上重要一极。李克强总理此访,把中欧纪念建交40周年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纵观40年的发展历程,中欧关系虽有起伏,但总体保持全面稳定健康发展,互利合作始终是中欧关系的主流。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克服各种障碍、干扰,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在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加剧、多种力量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毫无疑问是一个大事件。建交伊始,中欧就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主张文明多样性,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彼此分歧,为中欧关系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欧关系的定位也从最初的相互借重、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开展经济贸易合作,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进而又升格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中欧关系发展的历史性飞跃。经过40年的发展,中欧年贸易额已突破6000亿美元,平均每天有1.6万人次、70多个航班在中国和欧盟国家之间穿梭;欧盟连续11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稳定和最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之一。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标志着中欧关系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中欧双方正在共同努力,积极构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按照《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总体安排,进一步增进中欧双方的政治互信、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为开启中欧关系新的40年凝聚共识、奠定基础。

      •新思路

      中欧经济互补性很强,取长补短、互利合作始终是双边关系中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长期陷入低迷,至今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扩大,中国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等问题,深化中欧经济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就到了欧洲,访欧的第一站选择了瑞士,双方签署了结束两国自贸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从而也使瑞士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期间,提出了打造中欧四大伙伴关系、在亚欧大陆架起友谊和合作之桥的主张,得到了欧洲各界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响应。在此后双方的频繁互访中,中欧领导人在多个领域达成共识、取得新的进展,签订了逾千亿美元的大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去年底,欧盟领导人换届,新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随即宣布2015-2017年投资计划,总规模达到3150亿欧元,主要用于宽带网建设、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教育项目研发。“容克计划”被称为欧盟史上最大的带动投资计划,预计增加就业130万人。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国际产能合作主张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此访也因此被视为“国际产能合作”与“欧洲投资计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出席第17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时,李克强总理表示:中方愿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积极考虑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中欧要在双方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共同突破,并且以装备制造为重点,在第三方合作上取得突破。这无疑是中欧开展高水平互利合作的新思路,是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战略的新平台,同时也为提振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动力”。

      •新期待

      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是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建交40年来,中欧关系全面发展结出的硕果让中欧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满意,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李克强总理此访期间,与比利时签订了12项双边合作文件,合作领域涉及互联互通、金融、通讯、微电子、教育,项目金额超过180亿欧元;访法首日就签订了购买75架空客A330型客机、价值180亿美元的“大单”,访法期间还发表了共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和中法核能合作的联合声明,确定了民用核电领域合作的“路线图”,签订了核能、产能、航空、金融、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协议50多项,项目金额高达数百亿欧元。不仅如此,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还在推动签证便利化、加强中小企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中方同意欧盟在中国15个没有欧盟国家使领馆的城市设立签证中心,法国也放宽了中国公民赴法的签证期限并提供更多便利。这些成果的取得都让人们对于未来中欧扩大经贸关系、促进人员往来充满了新的期待。虽然欧盟已经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场,但中欧在贸易、投资、技术等多领域合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访问期间,李克强总理就妥善解决中欧贸易摩擦、放松欧盟对华出口管制、扩大欧盟对华投资等问题同欧洲领导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增信释疑,努力达成共识、消除扩大中欧合作的制约性因素。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不仅在中欧双方产生了热烈反响,也让第三方合作伙伴充满期待。访欧期间,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加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也有利于世界包容发展。”李克强指出:“处于初期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有需求,处于中期工业化水平的中国有巨大的装备能力,而发达国家有高端技术,还有‘后工业化’产生的创意”,“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把三者结合起来,既可以实现‘三赢’,又可以拉动全球市场需求,有力促进世界经济复苏。”这些观点和主张得到了欧盟、经合组织和比利时、法国领导人的高度认同,一幅更为宏大的中欧合作前景正在面向世界铺展开来。

      李克强总理在中法工商峰会演讲时把中法合作比喻成大飞机,希望两国企业作飞机的双引擎、四引擎,满载人民的期待,飞向美好的未来。事实上,站在新起点上的中欧关系也正如一架世人瞩目的巨型飞机,满载期待,蓄势待发!(作者: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孙志明)

责任编辑:陈靖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