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福州市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2010-09-07 09:50:12来源:福州日报

      “城里的学校既整洁又美观,下雨天再也不用踩着泥巴路去上学了,还可以天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在晋安区一所小学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小叶说。

  从2007年起,我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如今,农民工子女在榕接受公平教育,享受教育公平,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地成长。

  政策保障有学上

  “现在孩子在城里读书不难,只要把‘三证’准备好,到学校登记报名就行了,还可免除借读费和杂费,孩子念书几乎不用花钱。”来自南平市延平区的陈莲听了工友们的子女在榕城上学的经历后,立即把女儿接到福州。“没想到那么顺利就在鼓山中心小学报了名,课本费26.8元,簿籍费13元,加起来还不到40元,也没交什么额外的费用。”提起女儿上小学的事,陈莲由衷地感慨道。

  几年前,让子女到城里读书,对进城务工人员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多数学校没有剩余指标,或者需要多交钱上私立校。从2007年秋季开始,我市公立校全面放开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对符合我市规定的具有“三证”(原籍户口本和父母身份证、父母一方与就业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父母双方半年以上的暂住证)的随迁子女,相对就近安排到公立小学就读。对于部分生源爆满的学校,由县(市)区教育局统筹安排入学,基本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榕读书“进得来”的问题。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2万余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走进公办校,与城里的孩子同堂听课。

  创造环境读好书

  晋安区岳峰中心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因为学校周边外来人口较多,全校1250多名学生中35%左右来自农民工家庭,他们虽然同堂听课,但有时却说着南腔北调的方言。为了解决在校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学校合理配备师资,实行均衡编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平等”已在我市许多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定点学校凸显出来。利用业余时间给农民工子女义务补课、上门家访成了老师们的常事;个别农民工早出晚归,孩子回家没人照看,有的老师就牺牲休息时间,把孩子留在身边,等到家长下班,再把孩子接回家……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对农民工子女建立统一学籍,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工子女各方面教育工作,做好日常管理。在班干部的配备、入团入队、评优评先、参与文体活动等方面,也充分考虑他们。

  建校扩班免杂费

  今年秋季,我市五城区共有10992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进入公立校就读。新学年开学,我市公立校接收的农民工子女比去年又有所增加,仅晋安区就招生4000余人,比去年增加1000多人。为此,晋安区除了增加班生数外,还扩招了16个班。为了满足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目前我市还在加紧建设枫丹白鹭小学、西园新苑小学、鹤林新城小学、新晋安第二中心小学、战坂小学、登云小学等。其中,枫丹白鹭小学、西园新苑小学拟2011年秋季投用,战坂小学、鹤林新城小学、新晋安第二中心小学等学校2012年投用。

  据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公立学校就读均可享受免收借读费、免除学杂费,家庭困难学生还可以享受免费教科书等优惠政策。仅去年,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杂费和书本费,我市就增加了3400万元投入,市县两级财政去年还投入904万元,专门对接收随迁学生较多的学校予以建设补助。教育部门对进入民办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予以生均公用经费350元/年的补助。

  此外,我市还注意做好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工作。教育部门对这些学校在办学场所、师资培训、教学管理和教学设备方面都予以扶持,改善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