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绘新蓝图
——全市第二批驻村干部任职工作综述
他们立足实际,苦干实干,把成绩留在农村,把口碑留在农村;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村民的“贴心人”“领路人”“带头人”和“自己人”。他们,就是日前刚刚圆满完成3年驻村任务的全市第二批驻村干部。
2007年8月初,872名省、市、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带着省委、市委的嘱托和村民们的殷切期望,进驻我市810个相对后进、薄弱村以及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整治村。
3年来,驻点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66个市派干部驻点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4458元提高到2009年的5733元,年均增长9.5%。
驻村干部来咱村变了样
村道坑坑洼洼,外出要爬山越岭,这是连江县潘渡乡溪利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市民政局驻村干部邹坚民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溪利村修一条出村的“大路”。2007年12月,一条平整的水泥路修好了。现在,从溪利村到福州只要半小时左右。
为了让村民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闽侯县小箬乡西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起平带着钻井队,满山找水源。陈起平还给村里建了公厕、篮球场和健身场所。村民们高兴地说:“路灯亮了,自来水通了,路通了,生活丰富了,咱村可热闹了!”
平潭县澳前镇中甲村拥有3公里长的海岸线,以前,海岸线一片光秃,堆满垃圾。省台办驻村干部叶昌金到任后,组织村民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和“家园清洁行动”,海岸线干净了、变靓了。
福建农林大学驻村干部蔡尊盛带领村民实施“造福搬迁工程”,请规划院专家来规划村子,以高标准建村,并筹资配备了公共设施。现在,镇安村洋房林立、道路宽敞、秩序井然,是名副其实的社区型新畲村。
……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驻村干部进村后,都把解决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电视等作为工作重点,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搞好驻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贫困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驻村干部为驻点村新增硬化道路1921公里、引水灌溉渠道128公里,新建机耕路等1872公里、沼气池1742个,新增有线电视受益人口8.4万人,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3万人,照明用电受益人口15万人。
致富新模式村民富起来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驻村工作的第一要务。3年来,驻村干部采取“公司+支部+农户”“党员示范基地”等发展经济模式,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市环保局驻村干部叶儒有在永泰县大洋镇珠洋村成立了福州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仅2年多时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市农业局干部郑伯伟在闽清县雄江镇安岭村,带领农民发挥自身优势,养殖蓝天飞鸡、明民番鸭,发展金银花药材生产;市粮食局驻村干部潘建荣到闽侯县洋里乡梧溪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后,做大以佛手瓜为主业的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省城镇工业联合社驻村干部张帆在永泰县赤锡乡双桂村,利用地理优势,发展高山羊养殖基地;市发改委驻村干部林小牧发挥自身优势,对驻点村罗源县松山镇外洋村进行高层次规划,采取“公司模式”,让农户逐渐向小股东、雇员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产业化、股份化模式靠拢。
3年来,全市驻点村新增经济作物面积2.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7891.3亩、林竹面积4.2万亩,新改造农田面积7243亩,新办村级经济实体96个,新增专业经济合作组织56个。
制度更健全乡风更文明
3年前,永泰县盖洋乡赤岭村是典型的“无信用社账户、无村代码证、无财务档案”的“三无村”。市委组织部驻村干部、赤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苏涵霖上任后,设立了村务理财监督员,补办了村代码证,开设了信用社账户,制定了公章管理制度,对村集体资产和财务合同等档案分类梳理登记造册,并对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听证会,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村务透明了,村民的积极性更高了。
市房管局下派干部、平潭县敖东镇向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温世荣上任后,通过规范村委班子的议事决策程序和日常管理,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扩大了村党组织对村委和其他组织的带动力,在广大群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3年里,下派驻村干部着力梳理村里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便于操作、针对性强、适合村情民意的村务运作管理制度,并不断进行深化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基层民主与管理,提高了广大村民参与民主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村“两委”班子彻底改变过去不团结、不作为的状况,成为一支创先争优的先进集体。
支部创先进干部争优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类组织和一切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
驻村干部进村后,围绕村级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从整顿软弱涣散的班子入手,通过加强学习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农村发展的能力。许多村突破了多年来未发展党员的历史,一些处于软弱涣散或作用发挥不明显的村党组织也得到了有效的整顿和转化。
3年里,全市驻点村共新建或修缮11.6万平方米村委办公楼,发展党员2386人,开展村主干业务培训1.17万人次,486个驻点村获得“先进基层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等荣誉。
大家伸援手新村更美好
对于驻村工作,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袁荣祥带头深入基层看望慰问驻村干部,调研指导驻村工作,帮助驻村干部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有的单位任务重、人手紧,但依然派出优秀干部下乡驻村;有的单位经费紧张,党员们便自发捐款支持驻点村建设;有的单位开通“直通车”,优先解决驻村干部反映的问题;有的单位负责人时常走访驻村干部家庭,帮助解决后顾之忧,为驻村干部扎根农村提供条件。
市、县两级捆绑挂钩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支持和帮助驻点村发展。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财政局等职能部门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努力搭建城市服务农村的工作平台,使驻村工作成为汇集各方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抓手。
3年里,全市驻点村共组织农民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3911人次,组织各级农业专家服务农业生产1632人次,组织企业与驻点村开展对接服务235个,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驻村工作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驻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