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漆艺的复兴冲动
蓄势待发的2010
对于福州漆艺来说,2010年是一个热闹的年份。这门曾经黯淡消沉的古老艺术,在这一年中频频“出镜”,透露出复兴的冲动和积蓄已久的能量。
不久前,笔者在报上看到一条小消息,“中国大漆漆艺艺术领军人物、福州籍漆艺家唐明修应邀访问华盛顿,进行‘为未来记录今天’中美高层文化艺术交流。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亚洲文化学院和美国国家民俗中心为其举办演讲会、收藏仪式、作品展示和访谈记录。”
唐明修行前曾与笔者聊过他的这次访美之行,他觉得这是漆艺进入国际文化视野的一个事件。唐明修在福州郊区北峰的山上隐居了10年,自己盖了房子,然后在房子里慢条斯理地做他那个直径6.7米、不知道怎么搬出去的大漆碗。现在,唐明修结束了他的“隐士”生活,被请到中国美术学院,当上了中国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兼漆画系主任,负责开创中国高等艺术院校首个“漆”专业。
2010年5月17日,“中国·福州国际漆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开幕,来自日本、法国、韩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的众多漆艺专家学者,与福州本地漆艺界人士汇聚一堂,研讨交流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5月底6月初,“从河姆渡走来——2010第三届国际漆艺展”在福建省美术馆举行,共展出中国、日本、韩国、西班牙、美国、德国、法国、丹麦等国艺术家的202件作品,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对漆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东方漆空间创意园”成为今年第十二届“海交会”上的重要项目之一。这个创意园目前已开始动工,一期用地近20亩,将以脱胎漆器工艺为依托,建成“立足福州、服务闽台、面向全国、联络世界”的传统漆艺研发创意中心。
上海世博会上,福州漆艺再一次惊艳亮相。福建馆除了展出一对由福州脱胎漆器大师沈正镐于100多年前手工制作的脱胎梅瓶外,还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专场展演。
由于世博会的巨大影响,成立3年多的福州传统脱胎漆器保护基地——福州漆艺苑的订单量增加不少,一些老脱胎漆器厂的师傅都想回来重操旧业。
来自原料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据了解,随着福州“漆艺热”的暗流涌动,个人漆艺作坊不断涌现,连续两年,福州的生漆供应量增长速度达到20%。
悠久曲折的历史
中国漆文化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从河姆渡的木胎漆碗,到春秋战国、汉代,漆器逐渐成为主流工艺,此后唐朝的金银平脱漆器,宋朝的素色漆器,以及元明清的雕漆,不断创造漆艺的高峰,散发出举世瞩目的艺术光辉。
福州漆艺则从清代开始异军突起,独领风骚数百年,铸就了诸多神奇。乾隆年间,漆艺家沈绍安恢复了古代夹纻工艺,创造出与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的脱胎漆器,令福州漆艺闻名于世。中国漆画奠基人李芝卿先生,从沈氏漆器作坊中走出,倡导成立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漆艺家,其中不少人成为现代漆画运动的骨干力量。1980年,福建省第一届漆画艺术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漆画以独立画种登上画坛,引起美术界的极大反响。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漆画开始列为单独画种参展,漆画艺术从此在全国蓬勃发展。
然而,上世纪末以来,受到体制转换、生活方式改变和市场经济的冲击,福州漆艺与大多数传统工艺一样走向衰落。“一脱”、“二脱”两个国营大厂先后解散,短短10多年间,“印锦”、“台花”等部分脱胎漆器髹饰的技法已接近失传。 而粗制滥造的廉价品泛滥,化学漆大行其道,更是给低谷中的福州漆艺增添了众多乱象。
何日重回巅峰
眼下,围绕漆艺复兴的出路、走向问题众说纷纭,争论迭起。实际上,福州漆艺在现阶段只是具备了重塑辉煌的愿望和可能性,离真正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距离。
2006年6月,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对传承人的关注,对传统技艺的挖掘、整理、保护还要放在第一位。任何商业性质的开发,都应该以有利于传统技艺的恢复发展为前提。
此外,从艺术品市场的角度看,漆艺的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多层级的市场结构尚未出现。以福州另一项传统工艺寿山石雕作比较,寿山石雕形成了从地摊、交流会、大型市场、精品店、会所到拍卖会的完整市场体系,而福州至今还没有一个经营漆艺作品的集中性专业市场。
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经成为宫廷珍品和国礼,老派的福州人家里也少不了脱胎漆器,它几乎是体面生活的一种标志。漆艺的复兴,意味着从一度退出生活,到重新进入当代人的生活,那么,它究竟应该以怎样的角色和姿态回到生活?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天然大漆工艺是一门“奢侈”的艺术。古人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意思是行百里路、割千刀后才能收到一斤漆,生漆从原料加工到成品,还得经过过滤、晒漆、炼漆等二三十道复杂工艺。而到了漆艺作品的制作阶段,周期之长,技法之复杂繁琐,只能那些沉潜执著的艺术家才能驾驭。同时,当漆艺重回生活时,从精神内质与外在表现形式,如何与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与生活空间相融合?漆艺作品由高成本、高难度与偶然性构成的“高贵”性,又决定了它的“慢热”,决定了它的市场推广方式必须不同于其他艺术品。
然而,从长远看,漆艺作为东方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作为生活器物的漆器,可以与各种材料结合,具有包容性和耐用性,以及环保和健康上的价值,市场潜力未可限量。
令人欣喜的是,在各方推动下,漆艺发展的势能正在积聚,氛围渐趋热烈。福州更是占据了诸多得天独厚的“先机”:适宜的气候条件,中国出产树漆的唯一地方,悠久的漆艺历史,众多的专业人才,还有政府的重视与扶持。“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引导得当,假以时日,将这座城市打造成世界漆艺重镇,未必是一个虚幻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