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借力世博会 福州漆艺雄风再起

2010-11-04 08:03:29来源:福建日报

      核心提示:福州漆艺,无疑是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的一颗耀眼之星——福建馆30多件固定展品中,漆艺展品占了4件;6月28日至7月2日的“福建周”期间,福建馆展演区的专场演出给了福州脱胎漆器。

    在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是获奖最多的中国工艺品。然而,因为历史原因和产业遭遇发展瓶颈,福州脱胎漆器一度淡出世博会。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胎漆器走上复兴之路。上海世博会,为脱胎漆器重振雄风提供了一个大展台。

世博会福建馆的磨漆艺术作品。 关建东 摄

A、获奖最多的中国工艺品

      首届世博会举办于1851年,当时正好是福州脱胎漆器技法趋于成熟,在国内声名远播,逐渐走向海外的时期。福州漆艺借助世博会这个大平台,蜚声海外。在中国参加的历届世博会上,福州漆器几乎都被作为指定的征集产品。

      首届世博会上,中国漆器参展并获得好评,迈出走向世博会的第一步。从世博会官方1852年出版的《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上,可以查到有关中国漆器的记载。

      福州漆器较大规模登上世博会舞台,是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那届世博会,法国汉学家德理文被任命为世博会中国专门委员,他邀请曾多次担任闽海关税务司的法国人美理登协助,完成中国展区的设计、建造和筹展。时任法国驻日领事德白勒古对中国馆的展品评价说:“展会上有很多漆器,在红黑漆器方面,他们在世界上所向披靡。”美理登对福州脱胎漆器甚为熟悉,所以在这届世博会上亮相的中国漆器主要是福州脱胎漆器。

      1873年至1905年是晚清海关统管中国参展时期。这一时期,福州漆器以海关为主组织参与世博会,同时也有民间自发参展。

      民国时期,虽国内连年战乱,但也大规模组织过几次世博会参展,如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1926年费城世博会。在此期间,福州漆器一直是中国的重要展品。

      世博会历史上,福州漆器创造出许多传奇故事。

      1889年巴黎世博会开幕当天,主办方听说有一艘中国船将运来一件巨大艺术品《大水牛》,就开来大型吊挂车等候。然而,船靠岸时,他们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中国人一手拎着《大水牛》的牛脚走上了码头。其实,这只用脱胎漆器制作的巨大“水牛”只有十多斤重。各国客商怀着好奇心打听《大水牛》的制作工艺,福州漆艺名声大振。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福州脱胎漆器与日本漆器共同参展,表面上看都质量上乘,难分高下,评委会无法评判。有人提议将两国漆器一同放入锅中蒸煮3小时,结果日本漆器化为泥浆,福州脱胎漆器完好无损,金奖得主立即产生。

      福州漆器是中国在历届世博会上获奖最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先后获得8次金奖、优秀奖等,且获奖的厂家和产品数量较多。

      随着在世博会上不断出彩,福州漆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漆器行业迅速发展。1905年,福州脱胎漆器出口值10521银元,1910年骤升至31541银元,1920年高达44063银元。

B、福州漆艺复兴之路

      1940年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世博会渐行渐远,直到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中国重返世博会舞台。此后,中国共参加了12届世博会,主要以展示理念和文化为主,福州漆器在世博会上几近销声匿迹。

      尽管没有参加世博会,但新中国成立后福州漆器一直被列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人间珍宝”等来赞誉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上世纪末,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脱胎漆器原有的生产体制不适应市场竞争,主要生产企业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相继倒闭,艺人散落民间,不少人改行,技法面临后继无人、创新乏力的局面,市场不断萎缩。

      百年精品绝技决不可毁于一旦!

      面对困境,进入本世纪以来,福州工艺美术界多方呼吁重振福州漆艺。省市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一系列保护措施相继出台。

      福州市政府出台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实施意见,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管理办公室据此制定实施细则,对脱胎漆器等重点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以及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工艺实行工艺美术大师、名艺人、传人带徒津贴制度,为脱胎漆器行业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福州市还制定了传统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务考核确认办法实施意见,开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绿色通道,打破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界限,对低学历但掌握精湛技艺的艺人降低门槛评定职称,调动了从艺人员的积极性。

      此外,福州市成立了脱胎漆器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行业协会,研发新产品。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以来,福州市工艺美术行管办开展脱胎漆器行业标准制定;2008年,脱胎漆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福州漆艺行业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新技术逐渐成熟,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福州漆艺复兴之路进入关键点,需要一个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办在家门口的上海世博会,正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福州市工艺美术行管办主任陈碧玉说,“我们几年前就积极运作,让福州漆艺进入世博会,得到了省参博办的支持。” 

C、福建漆元素惊艳世博会

      “福州漆艺可以说是福建馆出现频率最高的展品之一。”省参博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福建馆30多件固定展品中,和福州漆艺相关的有4件。

      直径1.5米、高3.6米的一对朱红雕填镶嵌脱胎漆器牡丹大花瓶,是福建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3.6米高,这是国内已知最大的脱胎漆瓶,它的制作花了一个团队整整5年8个月的时间。

      “漆器的主要材质是麻布和漆,能否支撑3.6米高的瓶身而不断裂,谁都无法回答,因为以前没人做过这么高的花瓶。如何选好漆瓶的支撑点,是牡丹瓶制作的第一道难题。” 福州脱胎漆器保护基地负责人介绍说,为防止瓶身出现断裂,制作时特别采用了分段脱胎工艺,分成3瓣来分段脱胎,每段成型后再缝合成完整瓶身。

      在牡丹瓶制作的100多道工序中,仅脱胎一项就费时一年多。而更复杂的工序,是如何为牡丹瓶装饰设计。潘国建和他的团队,选择一项即将失传的工艺——雕填镶嵌技艺,花了3年多时间。

      “花瓶表面看起来很有立体感,摸上去又很平整,是怎么做出来的?”一位观众好奇地问。

      “牡丹瓶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富丽堂皇。用手抚摸瓶身,镶嵌在花瓶表面的图案非常平整,没有任何花纹凹凸感。这是因为瓶身的图案是画在锡箔上,然后用刀剔除图案以外的锡箔,再磨平,填上颜色,干燥后继续磨平,反复五六次后才成色。”参与制作的张家文介绍说,“牡丹瓶的花纹,是普通漆器无法呈现的。因为普通技法制作出的漆器图案是平的,没有深度和立体感。只有雕填镶嵌,才能表现出漆瓶的富丽堂皇。”

      在福建馆精品区的独立展柜中,摆放着另一件脱胎漆器展品——梅瓶。这是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五世长孙沈正镐100多年前的作品,曾参加过世博会,还有两张当年参展的中英文证书。这件展品1903年被美国商人收购后一直流落海外,直到去年才被福州收藏爱好者林旭无意发现,从网站上拍得,让它回归家乡。今年,他主动联系省参博办,把这件藏品提供出来展示。这对梅瓶瓶身圆润,整体造型舒展俊朗,周身描绘青绿山水,表面薄料历经百年不退色。专家推断,这对梅瓶采用的是福州脱胎漆器特有的薄料技法制成,上色时要先将金箔碾碎、过滤后混入漆料中,再由18岁以下、手部皮肤娇嫩的少女用手轻轻拍打到瓶身上。现在,这种工艺已经很罕见了。

      在福建馆贵宾厅的墙上,有一幅宽4.5米、高1.35米的漆画《三坊七巷》,绘有三坊七巷、文庙、乌塔、白塔这些福州地标。

      在福建馆中央的互动区,有3个直径2米的圆球分外抢眼,分别绘制福建参博三大主题——开放前沿、缘通两岸、和谐家园。参观者走近球体,圆球就开始转动,同时顶棚上的投影屏幕显示出相应主题图片。“和谐家园”的圆球,就是用脱胎漆器制作的。

      6月1日至7月2日,福建馆展演区举行脱胎漆器专场展演,两位漆艺师现场表演脱胎漆器技法,让观众近距离体验脱胎漆器的独特魅力。众多难得一见的脱胎漆器精品与观众见面,国家级大师黄时中制作的《茶奁》将漆艺之美融入生活的恬适;国家级大师郑益坤制作的《鱼缸》凸现生命的律动;国家级大师郑修钤制作的爽口评《冬韵》映射出季节的更迭;当代漆艺术家制作的《天幕》、《蝴蝶屏风》、食具系列等均采用脱胎漆器技法,用大漆的斑斓色彩装点生活空间。此外,还有一大批已故漆艺大师的经典遗作和沈氏家族的传世精品。

      省参博办有关人士说,不少观众在脱胎漆器展品前流连忘返,拍照合影,详细了解制作技法。

      “专场展演刚开始,就有不少观众希望购买展品。但这些展品不少已是孤品了。”陈碧玉说。(本报记者 赖文忠 实习生 王圣 关建东)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