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共建人文福州 共享发展成果

——福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调研报告

2010-11-09 08:33:05来源:福建日报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有福之州”美誉,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去年,全市生产总值2524.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120.4倍;财政总收入325.44亿元,比1978年增长135.6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福州着力启动城市发展的基础工程和特色工程,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诸多荣誉称号,连续4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福州把“人文文化”作为创建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内化升华出“人文福州”的基本内涵——“海纳文明”的人文历史积淀、“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理念、“天人共生”的人文时代自觉、“民生普惠”的人文社会向度,推动文明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知我有福之州

      福州注重弘扬闽都文化,通过评选城市名片、提炼城市精神、传统节俗新过等活动载体,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文重构。

      1.建设闽都文化

      近年来,福州下大气力加强历史遗存的保护与修整,先后完成了由中亭街、横街、茶亭街组成的福州传统历史文化中轴线改造,屏山、乌山、于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修缮,修建修复屏山镇海楼、邓拓故居、鳌峰书院、林则徐纪念馆新馆等一批历史文物场所。

      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精神的发源地。2006年起,福州投入40亿元全面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此外,还安排6亿多元分期建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2008年6月,作为福建古代海洋文化摇篮和先秦闽族发源地的昙石山遗址新馆建成。福州近年来明确提出建设独具区域特色的闽都文化,成立闽都文化研究会,通过举办闽都乡学讲习所、中小学生三坊七巷民俗文化节,引导市民认识乡土、追慕乡贤、增强乡誉。

      福州先后投入3亿多元保护经费,将传统表演艺术等六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范围。脱胎漆器、闽剧、评话、伬唱、十番音乐、寿山石雕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茅。2008年4月,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成立;5月,福州漆艺基地建立……所有这些,都为城市创建提供了丰厚的人文资源。

      2.展示城市形象

      福州以评选十大名片、提炼城市精神、展示城市形象为载体,凝聚合力创建文明城市。

      2006年11月,福州城市十大名片评选拉开帷幕。3个月内,推荐人数超过75万。最后,评出林则徐、三坊七巷等为福州城市十大名片。

      在此基础上,福州开展城市精神的征集与提炼活动。林则徐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城市品格的时代写照。

      在城市形象塑造上,福州以“温泉古都,有福之州”为主题,着力打造三坊七巷、温泉、茉莉花茶三大品牌,叫响“茉莉香九州,温泉甲天下”的口号。

      3.革新传统节俗

      把丰富的传统节俗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市民的文明素质在“古节新过”中不断提升。

      每年农历正月廿九,福州都举办以“关爱孝敬老人,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拗九节活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从孝敬老人做起。

      如今的福州,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我们的节日”这一载体和途径,深入人心。连续举办了四届邻里节;元宵节举办百万市民闹元宵活动;清明节举办“心香同怀”祭先贤活动;端午节开展“午时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秋节举办“摆塔”和文化庙会活动……

      二、爱我有福之州

      建设文明城市离不开人民群众。福州始终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首创、尊重群众主体,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1.激情广场:拓展文化空间

      福州逐渐走出一条发挥主体作为、调动全民参与、既尊重首创又扶持引导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路子。“激情广场”大家唱正是其生动解读。

      “激情广场”大家唱始于2004年,最初由几位喜欢音乐的市民自发组成演唱小方阵,在温泉公园自弹自唱。2005年,福州各大公园相继免费开放,“激情广场”大家唱随之涌现而出。如今,全市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阵地30多个,每晚有数万人参与。

      为此,温泉公园荣获了“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温泉公园“激情广场”活动荣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荣誉奖。去年,中国音协授予福州“中国音协合唱基地”牌匾,这是中国音协首次授予一个城市合唱基地。今年6月,“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群众性艺术奖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群星奖”。

      2.书香榕城:增强文化素质

      2006年以来,福州每年都举办以“书香榕城”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首届读书月金秋书市销售额仅5万多元,此后每届增幅为10%-15%,去年书市销售达40多万元,逛书店的读者超20万人次,创下新高。

      与此交相辉映的是一大批文化论坛纷纷涌现。闽都大讲坛、乡学讲习所、国学讲堂等各类讲座,成为市民了解闽都文化的阵地和窗口。

      3.志愿服务:提升思想境界

      1993年,福州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17年来,福州的志愿服务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目前,福州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68支,注册志愿者23万人,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数百次。在志愿服务中,福州创立了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献血服务志愿者之家等十大品牌。爱蔓延、同人助残等被评为中国百佳优秀志愿服务集体。

      福州在全国首创公益积分卡,健全志愿服务的社会评价体系。志愿者可免费申领公益积分卡,累积公益积分。根据积分情况,志愿者可参评“一星志愿者”到“终身荣誉奖”等12个级别的称号。今年3月,福州市志愿者联合会成立。在其组织协调下,志愿服务活动将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

      三、建我有福之州

      福州把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市容市貌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促进的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之路。

      1.打造园林之城

      福州山多,有“三山、两轴、一环”之称,中心城区有47座山体;水系发达,有“三纵两横”之称。福州提出两江四岸、山水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山水宜居城市,构筑“两江润城,碧山环城,水链织城,青峰缀城”山水城市景观,连续多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为实现显山露水,福州严格控制山水周边的城市建设,加强闽江、乌龙江沿江山体保护,加强鼓山、旗山、莲花山、五虎山面城的植被和地貌保护。

      持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投入力度。仅2008、2009年两年就投入12.1亿元经费,增加城市绿化量。至去年底,福州拥有公园景区45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25%,建成区绿地率达35.7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61平方米。

      2.打造整洁之城

      福州整旧推新,提升城市品质,打造整洁之城。

      针对违法建筑严重侵占市民公共空间状况,福州明确提出清违复路,清违复岸,清违复绿。3年来,先后公示了6批次、180家的违法建设项目,清理整治违法建筑2364处,拆除面积近12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街心小公园60多处。

      先后投入3亿元建设引水工程,每天引闽江水460万立方米,改善内河水质。

      去年以来,加大整治城市中的乱占道、乱张贴、乱搭挂、乱摆摊、乱燃放等现象。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8.1%,处理水平居全国同业前列。

      如今,城区的脏乱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福州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3.打造生态之城

      近年来,福州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打造生态之城。

      先后制定《闽江口湿地概念性保护规划》、《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把闽江口湿地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院士湿地保护工作站。如今,闽江口湿地成为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城区累计完成投资20.2亿元,铺设800公里污水管道,建成12座污水提升泵站和5座污水集中处理厂,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1%。同时,引导130多家沿江畜禽养殖户搬迁,建成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红庙岭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尾水排放管道工程,使闽江、敖江流域福州段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水质达标率达100%。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工业能量消耗连续4年下降,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0.73吨标准煤降低到今年的0.64吨标准煤。近年来,福州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96%以上,名列全国各省会城市前列。

      5年来,福州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40多亿元,生态环境质量各项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今年7月,首次公布的中国环境宜居城市监测指标体系,福州以综合得分最高位居宜居城市榜首。

      4.打造便捷之城

      近年来,福州不断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系统,打造便捷之城。

      2007年以来,共投入140.3亿元,打通丁字路、断头路,对老旧城市干道进行“白加黑”改造。今年,启动了地铁1号线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公交事业。目前,全市共有营运线路128条;近两年共投入3.45亿元,新购投放环保公交车1341辆,新增LNG新能源公交车50辆;全面取消夏季1元空调收费,实行70岁以上全省高龄老人免费乘车等公益政策;去年,公交客运量达5.61亿人次,市民公交出行率22.1%。

      四、融我有福之州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福州以文化为纽带开展榕台交流,以亲情为纽带开展侨务工作,汇聚八方英才,促进老市民主动接纳、新市民主动融入。

      1.推进榕台文化交流

      不断推进榕台文化交流,是文明城市创建中的福州特色。

      从2003年起,福州马尾和台湾马祖携手举办8届“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2008年,“两马同春闹元宵”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首个两岸合作申报的项目。闽王王审知被福建人尊为“八闽人祖”,目前台湾有王氏宗亲50多万人,2008年和2009年,福州两次组织闽王金身赴台巡安,成为祖国大陆首批正式入岛访问的宗亲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起,福州在陈靖姑故里仓山成功举办三届两岸陈靖姑民俗文化节。2008年,福州与中国音协等单位联合创立中国福州海峡两岸合唱节。此外,还有榕台青年夏令营、榕台少儿艺术节、两岸和平小天使家庭接待日等,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赢得了人心回归。

      2.汇聚八方英才

      汇聚八方英才,打造人才高地,是福州建设省会中心城市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近年来,福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人才,引进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百余人。同时,出台政策扶持17家高成长性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引进人才,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福州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有11家企业可独立开展博士后工作。

      同时,实行人才储备政策,以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形式,对支柱产业重点项目的人才实行预先储备和培训。截至今年6月,福州市人才储备中心累计储备毕业生9542人,有5620储备人才走上工作岗位。

      目前,全市人才总量107.25万人,占社会总人口的15.63%,其中榕籍院士61人,在榕工作的两院院士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9人。

      3.融洽侨情发挥侨力

      多年来,福州充分发挥侨资优势,凝聚侨心,发挥侨力。

      做好华侨华人工作,福州有一个独特的载体——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简称世福会)。世福会在全球有46个属会,会员人数涵盖海外300多万福州籍华侨华人。世福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球性恳亲大会,至今已举办9届。

      多年来,福州籍华侨华人纷纷回到祖籍地投资兴业,捐资办公益。据统计,在福州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0亿美元中,来自侨港澳的投资约占70%。在社会和文化建设方面,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向福州捐赠慈善公益事业累计超35.5亿元。

      4.促进新老市民和谐

      解决外来人员医疗、就学、文化生活等社会保障问题,是福州创建文明城市的一大重要举措。

      几年来,福州大力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平安计划”。目前,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企业职工达82.78万人,其中外来人员达23.23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已达149.04万人,其中外来人员31.41万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87.88万人,其中外来人员17.3万人。

      圆满解决了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截至去年秋季,全市共有112883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实行“两免一补”后,全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仅免杂费和农村书本费一项,去年就增加3400多万元支出。

      五、享我有福之州

      福州不断提升创建内涵、着力改善民生福利,保障市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

      1.厚植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福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保障市民充分就业,劳有所得。

      目前,全市累计开发社区就业岗位5万多个,50%以上的“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有60个社区率先建成充分就业社区。积极开展“春风送岗行动”,做好务工人员与缺工企业对接工作。2008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2笔2116万元;实行税费减免扶持政策,2008年以来,为各类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收1686.49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114.02万元。在全国率先推行“两卡一单”制度,即用“就业政策明白卡”扩大宣传,用“就业援助承诺卡”落实责任,用“援助服务签收单”确保服务到人,形成了从就业政策宣传到就业责任落实的完整服务链条。

      2007年以来,福州城镇新增就业47.7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

      2.推行居家养老

      福州是全国最早实施居家养老的城市之一。2008年,福州在城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街道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点,为70周岁以上、生活难以自理的低保老人提供服务。

      居家养老坚持特殊人群优先原则,把“空巢老人”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市、区两级财政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预算500万元。2008年,福州率先建立老年应急呼叫救助数字网络系统及“一拨通”服务平台,对接社会应急联动网络。今年5月1日起,全市分批免费为“空巢老人”安装“一拨通”,目前已有154个符合条件的“空巢老人”安装了“一拨通”。截至去年,全市累计投入1000万元,建成62个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今年起,计划建设1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

      3.构建“一刻钟医疗圈”

      近年来,福州形成了以居民步行一刻钟为半径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初步建立了“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

      2003年起,福州积极构建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成立23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动全市17家二级以上医院与城区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对口支援合同。组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266个,实施“社区医生进家庭”项目。

      今年起,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130元,实现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覆盖,全面实施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去年达95.27%。

      4.推动“五服务五进”

      近年来,福州大力推动“五服务五进”活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双高普九”人口覆盖率95%以上。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98.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5%,高中毛入学率98.2%。

      组织开展全市性主题教育活动,延安精神教育系列、未成年人成长乐园等一个个创新品牌,成为福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动力。去年,福州荣膺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目前,全市“平安校园”1554所,占全市应达标校数的96.6%;有507所学校开展教师轮岗工作,互派教师3293人;投入5179.3万元,建设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推动“春风助学”进寒门,去年,全市共免除学杂费及提高生均公用经费3.18亿元,使72.93万名城乡中小学生受益。

      5.注重“分层覆盖”

      近年来,福州建立了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限价房等3个层次为核心的完整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市民住有所居。

     2007年以来,安排廉租房建设管理资金约3.67亿元,经济租赁房建设管理资金约1.48亿元,投入经适房建设资金约23.5亿元,限价房(安置房)市本级建设资金约99.59亿元;市城区启动实施14个项目255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约245.5万平方米。城区实施廉租住房保障3707户,销售经适房约2.6万套,经济租赁房配租520户,市本级限价房安置约1.6万套,出售房改房17万套。合计解决约21.6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占城区居民家庭总数的36%。(本报刊发时有删节)

作者:省市联合调研组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