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念 让他们始终坚持
——福州民间志愿者团体背后的故事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到处奔波,只为了无偿服务;他们四处“化缘”,只为了帮助别人;他们牺牲周末,只为了参与其中;他们默默承受,只为了一种信念,那就是帮助他人。这种信念,让他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始终坚持……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我市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民间志愿者团体和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展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活动,敬老、助学、扶贫、环保等社会问题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失学儿童、鳏寡孤独、艾滋病患者等弱势群体都是他们服务的对象。“哪有不平哪有我”,在普通人看来,似乎他们无所不能,但记者连日来深入走访后发现,带给他人温暖与快乐的志愿者,也有鲜为人知的一面。为了坚持开展志愿服务,他们往往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汗水,并且也会有无奈、无助的时候。
为了公益 散尽家财
晓轩每天的行程安排都很满,就拿11月5日这天来说,上午他要参加和指导一场外展活动,下午和晚上要对几个服务对象进行家访。“以前还做点生意,现在生意暂停了,全身心地投入联合会事务。”晓轩说。
晓轩是福桐联合会的创办人。作为众多民间志愿者团体之一,2002年成立的福桐联合会,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比较特殊:在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中开展疾病与健康知识宣传防治,推广安全套的使用,减少性病、艾滋病及相关疾病的传播,为同性恋者、HIV感染者及艾滋病人提供关爱、治疗和帮助,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消除人们对他们的歧视……
把公益作为事业,注定是一条艰辛之路。2002年之前,晓轩在一家国企工作,月薪不菲。福桐联合会的成立,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积蓄。为了维持每次活动所需经费和日常开支,他辞职开了一家酒吧,但赚得多花得也多。至今,晓轩仍然租房为家,挤公交出行。
“这些年来,福桐碰到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晓轩把自己赚的钱全部投进去了。”晓轩的朋友、志愿者“小苹果”告诉记者。
经过晓轩和志愿者们多年的努力,福桐联合会逐渐有了知名度,引起一些相关基金会关注。福桐开始收到一些资助,同时参与联合国的一些项目,并得到了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单位的技术支持。“活动所需经费原先100%由志愿者自筹,如今志愿者自筹和外来资助各占50%。”晓轩说,目前,联合会在全省大部分地市设立了活动小组,事务越来越多。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公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把酒吧转给了别人经营。
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是民间志愿者团体面临的共同难题。福桐联合会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还能争取一些社会资金的资助,其他大多数公益团体,却没有那么幸运。
“我们的经费全部来自会员自筹。”成立于2003年的志愿者团体众人公益,7年来开展过助学、助老、环保等各种形式近千场志愿服务活动,负责人陈怀志告诉记者,社团运作至今,无论是印制宣传单、制作标语旗帜、购买小礼品,还是日常行政开销,无一不是大家自掏腰包。不仅如此,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还需要交通费、电话费、餐饮费等等。
“一有活动,我们就到处去‘化缘’。”众人公益的骨干志愿者张小平笑称。“化缘”的对象,主要是朋友,或是由朋友介绍的朋友。但活动是长期开展的,老让志愿者或朋友掏腰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一些企业也愿意出钱,但仅限于资助第三方——受助对象。作为中间方的民间团体,是不允许接收这些钱的。“活动经费不足,志愿活动就难以开展,很多有意义的项目因此搁浅。”考虑再三,陈怀志和他的众人公益团体不得不作出“让步”:舍弃较花钱的服务领域,主做低成本的活动。
为助他人 甘受委屈
在陈怀志看来,善于“承辱”,是作为一名合格志愿者的必备品质。
大学毕业才一年多的邱雪华,外表看起来是一名很柔弱的女孩。但她热心公益事业,几乎每周都会参加志愿服务。“比较会承受委屈”是她的一大“特长”。
邱雪华踏入志愿者行列的动机很单纯。“每一次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都会收获一份感动。”一次,邱雪华与其他志愿者走上街头,为一名家庭困难的病人募捐。有的行人不但不理会,甚至很不屑地说“你们简直就是乞丐”。此情此景虽令人气愤,但让她更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志愿者的不易与伟大,进一步坚定了她当好一名志愿者的决心。
参加志愿服务一年多的邱雪华,如今已经拥有了一颗平常心。她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受委屈的事经常会碰到,如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时,有人不理解、不配合,还骂他们“多管闲事”;到福利院开展活动时,冷不防会被一些智障小孩追打……她深知,对一些出格的言行,作为志愿者不仅不能生气、不能回骂,反而更要微笑以待、耐心服务。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志愿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形象。
在一场为白血病人现场募捐义演活动中,看到筹款的情况不理想,陈怀志甚至当众下跪。“当时只是想尽力帮助这名病人,挽救他的生命。”陈怀志事后说,当时他的行为引起一些人的不解和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作秀,但他没有辩解,为了帮助别人而下跪,他问心无愧。
民间志愿者团体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有人认为,志愿服务“只有无聊的人才会去做”,费钱费时间,却“什么都得不到”;很多志愿者的家人也不理解,反对他们参加活动,导致不少骨干成员流失。“有一些单位认为志愿者就是免费劳动力,有需要的时候就叫我们去帮忙。”陈怀志说,有人认为志愿活动不需要成本和保障,造成“志愿者等于廉价劳动力”的误解。
情况正在好转。近年来,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志愿者的形象开始深入人心,志愿服务被广泛接受、理解和包容,并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同,这些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
唯有付出 不求回报
福建义工俱乐部是省内会员人数最多、组织架构最为健全的民间公益团体,有网络注册会员4万多人,骨干会员五六千人,在全省9地市和有条件的十几个县市成立了分会,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其位于仓山区朝阳路某居民小区的办公室,却显得极为简陋:这是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套房,基本没有装修,厅里杂乱地堆放着活动所需的传单、标语和旗帜,仅有一张简单的办公桌和几张破椅子。眼前的情景,很难让人与福建义工所做的一切联系起来——成立7年来,组织了超过25万人次参加志愿活动,开设助老助残、助学支教、生态环保等服务达20大类30多个项目,每年募集的善款达一两百万元。
而众人公益刚成立的时候,策划活动及聚会场所均选在茶艺居、麦当劳等处,有时干脆在家里进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随着团体的逐渐发展壮大,找一个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成为迫切之需。2007年,他们借来于山堂一间闲置的办公室,权当聚会和培训场所,后来又搬到位于五里亭的一家公司仓库。今年6月,他们向市图书馆借了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店面,地方虽小,且至今无钱装修,但交通方便,好歹有了个落脚点。
无独有偶,福桐联合会最近也在找办公室。这是福桐第三次面临搬迁。起初,他们的聚会点设在晓轩自己的家里,时间一长,左邻右舍、物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纷纷找上门来,对他们从事的工作表示疑虑。他们只好在外边租房作为活动场所,先是在鼓楼区树汤路找了一间套房,后来搬到了津泰路一个小区里。但每月4000多元的房租,对于经费紧张的福桐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晓轩说,这笔钱如果用于公益活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他正努力寻找另外一个合适的地方,作为培训志愿者、交流服务心得、组织策划活动的场所。
对于艰苦的办公条件,福建义工俱乐部秘书长张复星显得很淡然:“志愿者团体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的公益性质,这注定了它首先要考虑帮扶服务对象,而不是自身。”
无论是张复星,还是陈怀志,对志愿服务都有深刻的理解。在他们看来,参加公益活动不应该被当做什么光荣的事,而应当是普通的、大众化的行为;不是几个人、几个组织或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义务。参与公益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别人,更应当成为自身的需要,是改善自己生活环境、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途径。公益组织发挥的作用,正是为了唤醒和推动人们逐步形成这一意识。
相关链接:
目前,在榕民间志愿者团体有20多个,包括福建义工俱乐部、众人公益、同人助残、简单助学、爱蔓延、橄榄树等,各类注册志愿者23万人,他们在助困、助学、助残、助老和环保、献血、文化传播、抢险救灾方面以及大型展会、运动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记者 林洪相 黄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