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让思想理论的根深植八闽大地

——我省着力推动理论进基层取得积极成效

2010-11-22 08:16:50来源:福建日报

      深秋时节,八闽大地五大战役如火如荼推进。与此同时,在一个个讲坛、论坛,一场场文化活动现场,一个个网络平台,聆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热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路径,探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式方法,也是热潮涌动。这种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学习宣传活动凝聚起来的学习力,成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近年来,我省坚持“三贴近”,以理论进基层为着力点,打造多维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发挥队伍作用,深入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普及活动,促进了理论宣传立体化、通俗化、多样化,让理论与百姓零距离,取得了积极成效。近日,中宣部《宣传工作》刊文予以肯定。

      打造多维平台  实现立体化全覆盖

      每到周六上午,福建省图书馆多功能厅就坐满了人,他们在这里享受每周一场的文化盛宴——东南周末讲坛。

      中国居民经济评述、闽都文化的本质精神、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严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10月以来,东南周末讲坛的论题,既有政治经济话题阐释,又有文化教育问题探讨,还有福建本土思想文化人物评析。

      由省社科联和省图书馆共同主办的东南周末讲坛,开办4年多来共举办讲座200多场,听众5万多人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2007年获得文化部的表彰。

      近年来,我省积极构建思想理论宣讲解读平台。省委宣传部与省社科联已连续9年共同开展百场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活动,组织数百位社科专家学者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针对新时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1200多场专题报告,听众达数十万人次。福州、厦门、南平等地开设闽都大讲坛、鹭江讲坛、村官论坛、潭山市民讲坛等,组织理论宣传、形势政策、社会热点等系列讲座,深入基层,面向群众,广泛传播思想理论最新成果。

      同时,我省还积极搭建思想理论示范学习平台。2009年6月,省委宣传部作出决定,在全省建立一批理论进基层联系点,推动理论宣传大众化、通俗化,首批确定了福清市、厦门市思明区、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等11个省级理论进基层示范点。

      此外,理论教育平台也日益拓展。依托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龙岩市闽西革命历史博物组织“文物回乡”活动,将张鼎丞、邓子恢、杨成武、陈丕显、刘亚楼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物送回家乡展览,并辅以生动的讲解,深深地打动了乡亲,收到很好的展示教育效果。

      创新方法手段  力求通俗化现代化

      传统腔调唱出现代文明之音,民间艺术展现思想道德风尚。这是有着浓郁文艺氛围的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近年来出现的新景象。村老协会会长苏天柱说,村里组建了莆仙戏剧团,设立民间绘画基地,“除了唱传统曲目,还不时加演现代文明小戏,宣传党的政策,以及公民道德和法律法规知识。”

      莆仙戏是传唱莆田城乡的地方戏,深受百姓喜爱。2005年,莆田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发起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要求每个莆仙戏剧团每年加演100场以上现代文明小戏,确保一个剧团一个经典剧目。目前,莆田市已下拨100万元现代文明小戏演出活动专项经费。

      我省在普及思想理论的过程中,着力创新方法手段,将理论宣传与戏剧、绘画、快板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与民风民俗活动、节日活动和社区活动等相结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弘扬社会正气、唱响和谐旋律,大力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高广大群众的理论素养。

      福州市每年举办闽都民俗文化节,大力弘扬闽都优秀传统文化;厦门市开展“书香鹭岛活动月”活动,掀起了全民诵读经典热潮。这个活动去年入选全国全民阅读活动优秀项目;泉州市丰泽区举办“学习节”;南平市浦城县举行“故事会”,以编故事、讲故事、赛故事、画故事的形式开展理论宣传普及;霞浦县利用每年的畲族传统对歌活动进行理论宣传;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农民诗社用诗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等……

      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兴盛后,我省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建立起网络传播和互动平台。目前,已在东南网开设理论频道,重点推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六个为什么”等专题,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福州、厦门、宁德、三明等地新闻网站也设立了理论频道或专题,并搭建“诉求-回应”良性互动平台,解答网民问题。此外,“红色短信”成为理论大众化的新平台。如漳州市芗城区巷口街道党工委创办“手机课堂”,适时编制理论短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知识,通报支部学习工作动态,受到广大党员欢迎。

      发挥队伍作用  多样化多层次宣传

      今年60岁的戴坤益原是漳州长泰县陈巷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会放电影,能打快板。近年来,他坚持不懈进村入户为群众放映电影1000多场,被群众称为“流动的电影院”。在电影放映前或换片间隙,他总会打起快板,用顺口溜、芗剧清唱等形式宣讲时事、传播文明。

      为破解基层宣传工作进村入户难、队伍网络延伸难,2004年底,长泰县创造性地提出建立时政宣讲员、文明督导员、科技指导员、法制宣传员等十大宣传员队伍,戴坤益就被聘为时政宣讲员、文体辅导员。如今,已有1200多名十大宣传员活跃在长泰乡村。

      近年来,我省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龙头、理论业务骨干为基础、业余理论宣讲团为补充,构建层次多样的理论宣传队伍,为理论宣传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宣传。建立了领导干部下基层上党课制度,省领导带头到高校作形势报告,带头撰写理论文章。同时建立全省理论研究和宣传专家库,积极引导理论骨干到基层宣讲。在基层建立了业余讲师团、“夕阳红”理论宣传队等,利用全省14000多名村级文化协管员扎根基层的优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宣讲。近年来,我省每年组织开展各种理论宣讲辅导报告5000多场,直接听众达150多万人次。

      建立以点带面的宣传文化中心户队伍,是我省的一大创新。中心户就近组织村民开展各种活动,传播思想理论,成为构建和谐农村、推广农业科技和普及先进文化的窗口。如龙岩市新罗区大池镇北溪村的中心户、60多岁老人张大振自筹资金创办科技文化阅读室,每晚定时开放,每天还利用广播向全村群众转播新闻,深受村民欢迎。

      热心的理论传播者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福州市台江区瀛东社区老党员欧大璋2000年开始在社区创办党员读报组,联系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目前,台江区将这一做法在全区推广,在全区73个社区建立了社区读书读报点,成为百姓知晓方针政策、时事政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窗口。(本报记者 段金柱)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