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迈向“富民强市,和谐宜居”
“富民强市,和谐宜居”——这是11月30日福州市委九届十五次全会上对福州未来5年发展作出的定位。
据此,到2015年,福州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翻番。
东扩南进,沿江向海
从大力实施“三个加快”(加快省会福州由滨江型城市向滨海型城市跨越,加快福州港由河口港向海港发展,加快工业经济向以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发展的战略部署到迈向“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发展定位,5年来,福州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5年前,福州提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000亿元。5年来,特别是在今年五大战役的强劲推动下,今年突破3000亿元已成定局。而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大关,只用了3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年,福州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实现了翻番。
5年前,福州提出“提升中心城区、拓展南北两翼、推进东西两片”的发展思路,省会城市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5年间: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三次产业比重预计可调整为8.5∶43.9∶47.6。初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出5.6个百分点。世界经济500强服务业企业已有34家入驻福州。推进港湾资源整合和深水泊位、疏港铁路支线建设,今年预计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45万标箱。工业经济向以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预计南北两翼四县(市)可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9%。
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金山新区、东部新城、马尾新区开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90平方公里。持续推进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建成或即将建成福厦铁路、机场高速公路二期、渔平高速公路、绕城高速西北段、平潭海峡大桥、福州火车站站房等,向莆铁路福州段、京福高铁合福段和福永高速、福银高速福州南连接线等一批铁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推进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动迁,绕城高速东南段等项目工作。今年完成了鼓山大桥等48项路桥项目并竣工通车,甘洪路等一批干道正抓紧拓宽改造,城市宽7米以上道路总里程达836公里。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仅今年全市新辟公交线路就有30条,新增公交车500辆。开展“四绿”工程建设,仅今年城区新增绿地面积就达58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积极创建文明城市,水、空气等指标位居全国36个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之首。
民生保障得到加强。5年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近7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从2005年的12661元和5197元增加到今年的22320元和8350元;四城区全面推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城镇化率、每千人口医生数等5项指标提前1年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人民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提高到历史最高的95.27%。完成了1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建设。优化城市新区学校布局,启动三江口高级中学、金山七期小学等一批新布点学校建设,完成10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名街区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商品入驻三坊七巷。建成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名街、船政文化旅游区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基本完成3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工程和719家农家书屋建设。
富民强市,和谐宜居
福州“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发展定位将突出——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今后5年,福州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制造信息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力争工业总产值达10000亿元。着力抓好大项目,重点培育大企业,做大做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主业突出的大集团,加快形成15家百亿元企业。调整振兴大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6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5%。继续加快工业经济向以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推动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形成若干个新的主导、支柱产业。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优化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福清、长乐、连江、罗源等沿海县(市)的现代临港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闽侯大型农副产品批发流通市场和汽车消费服务行业,加快发展闽清、永泰以县城及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加快城市综合体、新商圈的规划建设。加快建成海西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优化区域布局。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集聚的沿海产业带,重点发展“两江四岸”高端服务业和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带。着力推进环罗源湾区域、江阴半岛新片区发展。促进福州大都市、福州港一港四区和闽江新增长点区域产业群的联动发展。
构建福州大都市区。继续推进中心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拓展,构建“一区三轴八新城”的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注重弘扬福州市域建筑文化优良传统,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努力在“两江四岸”等重点区域打造高水平、上档次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联动,加快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构建福州大都市区。东部新城积极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区域商务、行政、办公、会展中心。马尾新区做强长安片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马江片区高端商贸服务区,打造快安片区总部经济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加快琅岐国际旅游度假岛建设。晋安新城加快旧屋区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集生活居住、高新产业、商贸服务、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新城区。上街大学城、南屿南通科学城、青口汽车城和荆溪新城建设,强化其教育科研基地、创新产业基地、汽车产业集聚地、生活性物流中心功能,建设综合型生产生活城。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全力推进京(福)台、福永、沈海复线、绕城、疏港高速及连接线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向莆、合福、福长等贯穿沿海、连接内陆、串联各港区、衔接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的铁路和支线。积极推进琅岐闽江大桥、市区至琅岐快速通道建设,建成完善城南及城北综合客运站、公路客运西站等运输枢纽场站。推进长乐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同时,加快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闽江口内港区的建设和临港工业的发展,把福州港建设成为海峡两岸航运重要口岸和集装箱、大宗散杂货运输相协调的航运枢纽港。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的作用。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面向所有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长效机制。推进各类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征地农民的养老制度。加大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和建设资金,改善住房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居家、社区和社会机构相结合的社会服务体系。(福建日报记者 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