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交通” 构筑“大福州”
——“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261亿元,年均增长40%,超过建国以来56年完成投资总和,是“十五”期间完成投资的1.9倍。温福、福厦铁路福州段和绕城高速、机场二期高速等一批连接城乡、服务周边的对外通道陆续建成,福州港建设取得新突破,一个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铁路“末梢”一跃成为交通枢纽
“以前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到上海,现在6小时就到了,方便多了!”世博会期间,市民李女士带着女儿体验了一回“动车游”。
2009年9月28日,福建史上首条高速铁路——温福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福建自此告别了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跨入“高铁时代”。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铁开行首趟时速2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统计数据显示,福厦高铁如今是中国高铁平均上座率最好的一条线路。福州,处于全国铁路网“末梢”的历史就此告别,福建沿海基本形成了“两小时经济圈”。
作为我国铁路中长期规划“四纵四横”主通道沿海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温福铁路北接甬台温铁路,福厦铁路南接厦深铁路,福州则恰好位于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这条高速铁路的中心点,铁路“末梢”一跃成为交通枢纽。
此外,在建的向莆铁路,已经批复的京福高速铁路等一条条铁路动脉在此汇聚……福州,已成为铁道部规划的全国十大铁路区域客运中心之一。
完善路网城区辐射范围扩大
位于绕城高速的桂湖收费站,日前正式更名为福州北(桂湖)收费站。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意味着随着交通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福州与外界的沟通将更加顺畅,福州的经济辐射范围也在扩大。
“交通对于沿线地区的经济具有相当大的带动作用。”据绕城高速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绕城高速东南段通车后,闽侯、连江、长乐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及琅岐等,将被纳入中心城市规划区,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我市高速公路以年均增长20%的投资速度高位运行。5年间,湾边大桥、机场高速、绕城高速西北段等先后建成。目前,渔平高速、福泉高速扩建、福永高速等一大批高速公路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与此同时,渔平高速延伸线平潭复线桥已于9月28日开工建设,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福州段)、绕城高速东南段、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将于年内动工建设。
绕城高速建成后,与现有的国道主干线相接,无形之中扩大了福州的经济发展区域,形成逐层推进的“大福州”格局。而机场高速二期、福泉高速复线的建设,则提高了省会中心城市对外辐射与沟通能力,构成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络。
“十一五”时期,我市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的公路总里程大幅增长,从2005年的4761公里增加到今年的8350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修建高速,完善路网,福州“大交通”格局稳步推进,建设高潮还在不断持续。
机场扩容完善立体交通网络
2010年上半年,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316万人次,这一数据比2004年全年旅客吞吐量312万人次还要高一些。应对迅猛增长的客流,长乐机场投入2亿元启动扩容工程,主要包括候机楼扩容和停机坪扩建。扩容后的长乐机场年保障能力将从650万人次提升至1100万人次以上。
机场扩容也为实现轨道交通与航空运输的无缝对接埋下了伏笔。规划中的机场铁路,起于福州火车站北站,终于长乐机场,建成后,乘客一下机场便可直接坐上高铁。“十一五”期间,福建与台湾实现空中直航,闽台城市群逐渐纳入“一日生活圈”。作为距离台湾最近的大陆省会中心城市,立体交通的长足发展使得交通不再是台商投资的瓶颈,也让台胞往返两岸更为便捷。
结构调整港口优势逐步彰显
2006年,市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省会福州由滨江型城市向滨海型城市跨越、加快福州港由河口港向海港发展、加快工业经济向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的重大决策部署。
2008年12月15日,“金海缘”号货轮从福州港首航台湾台北港,成为大陆第一艘直航台湾本岛的货轮。
2009年7日13日,“新金桥”2号豪华客滚轮从马尾直航台湾基隆港,成为大陆第一艘直航台湾本岛的客滚轮。
……
福州港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成功实现对台由“小三通”到“大三通”的历史性跨越。
经过几年的努力,拥有深水港区江阴、松下、罗源湾的福州港,通过打造“一港四区”的新格局,形成了既有大型外海深水港区,又有功能完善内河港区的新大港。“十一五”期间,福州港货物(扣除河砂)吞吐量实现年平均增长22.07%。
“十一五”期间,福州港预计可完成港航建设投资约80亿元,是“十五”期间完成投资总额16.3亿元的4.88倍。目前,福州港“南北两翼”共建有深水泊位17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4个。
以港口引导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以经济促进港口,三位一体,以港兴市……福州港,还将在“大港口”之路上越走越远。(本报记者 常诗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