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倾力为民生 点滴暖民心

2011-01-04 09:04:06来源:福州日报

    2010年,“民生优先”被反复强调。在医保、养老、住房、教育等方面,市委、市政府的一个个惠民政策、一项项民心工程、一笔笔民生投入,一点一滴改善着福州人民的生活,温暖着群众的心。

惠民政策体现民生关怀

      倾心听民声,倾力为民生。2010年,针对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

      回顾过去的一年,“涨”无疑是个无法回避的字眼,尤其是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蔬菜价格上涨,备受关注。不让群众生活质量在“涨声一片”中跌落,成为重大的民生考题。为此,市委、市政府迅速制定并启动了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市场化价格干预、加强农超对接、开辟早市(如图)等措施,多管齐下,菜价重回“1元时代”,榕城市民喜上眉梢。这些惠民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福州在平抑物价上涨背后的民生关怀。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0年,福州在促进就业方面进一步深化援助举措,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还大力推行“两卡一单”就业援助帮扶新模式,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人员就业再就业等工作,取得了更为积极的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超过15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5.3万人。

      去年2月实施的《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施方案》,给福州市民带来了医疗保健的新福音,城乡居民开始免费享受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此外,作为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晋安区,在去年上半年密集出台了《福州市晋安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晋安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晋安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当地农民的参保率迅速攀升至95.8%,一项项优惠政策,极大缓解了农民朋友的后顾之忧。

民生项目夯实民生基础

      在产业发展中,项目往往被视为基石,而在民生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2010年,福州依然秉持着“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的理念,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项目让福州人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过去的一年,稳定房价的呼声日渐高涨。社会保障房建设无疑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有效举措。去年,全市安排新建的各类社会保障房达到了30138套,完成投资超过13.74亿元,超额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在数量上扬的同时,社会保障房的档次也出现了喜人的变化。位于市中心的台江区桂园怡景限价房,被居民们评为“三好限价房”——户型好,采光好,风景好。这是我市社会保障房地点由边郊向城区转移,质量和配套设施向商品房靠拢的一个缩影。

      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天下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2010年,福州的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更趋均衡,在东部新城、金山等城市新区启动了以三江口中学、金山七期小学为代表的一批新布点学校建设。同时,“校安工程”也扎实推进,去年我市共完成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改造112项18万平方米,完成10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与此同时,去年我市新增的近百个公厕、新建成的1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新设立的数十个便民早市……细微之处见真情,这些便民举措大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民生投入始终是一条上行线

      失去了资金的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成为一句空话。2010年,福州再一次践行了“坚持将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的诺言,市本级预算安排涉及民生支出同比增长14.4%,其中科教文卫和农业、社保六大类支出44.89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45.46%。

      ——投入1552万元,实施“造福工程”,完成居住在偏远地区及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山区、海岛863户3742人搬迁;

      ——投入1.037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7个,解决2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投入3.6亿元,建成5处公共停车场1231个泊位;

      ——投入49.4亿元,完成20条市区道路改扩建;

      ——投入1080万元,完成14所乡镇卫生院加强建设工作;

      ——投入806万元,新(改)建719家“农家书屋”;

      ——投入8亿元,基本建成琴亭湖;

      ——投入916万元,建成10所“福乐家园”并投入使用;

      ——投入279万元,扩大康复救助300名贫困学龄前残疾儿童……

      此外,去年我市还提高了大学生以及城镇居民中未成年人(包括中小学生)财政补助标准、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等。

      全方位、大范围地在民生领域投入“真金白银”,榕城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得到优先解决,真正做到了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本报记者 李效翔)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