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根植沃土 惠及三农

——我市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综述

2011-01-13 08:55:17来源:福州日报

    目前,我市“三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乡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从“最初的探望”到“经常的留守”,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从“给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多下乡”“常在乡”,一种新型的下乡支农的机制,正在福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2010年12月5日,连江县潘渡乡坡西村热闹非凡,来这里开展义诊和帮扶慰问活动的市传染病医院志愿服务者一到现场,就被闻讯赶来的当地村民围得水泄不通,量血压、听心率、免费发放对症药品,医生们忙得不亦乐乎。

      2010年12月18日,永泰县葛岭镇万石村人潮涌动,市科技局开来的一辆新式科普大篷车吸引了农民朋友的眼球。“政策好啊,坐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了!”乡亲们拥挤着边看车载电视播放的种田知识讲座边议论。

      这是我市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一组生动镜头。1996年以来,我市积极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号召,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这项活动似暖流淌过广袤的土地,温暖着广大农民的心。

      请看下面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全市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500多场次,文艺演出1000多场次,送戏2000多场,送电影28000多场,慰问困难群众6500多户,义诊7000多人次,累计捐款536万元,捐物价值363万元。新建或改造农家书屋70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7个、乡镇卫生院14所、示范性村卫生室17所。

      数字是枯燥的,可数字背后的故事是鲜活的。目前,“三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乡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从“最初的探望”到“经常的留守”,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从“给什么要什么”到“要什么给什么”,“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多下乡”“常在乡”,一种新型的下乡支农的机制,正在福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常下乡——机制保障“三下乡”常态化

      为推动三下乡工作向纵深发展,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广泛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于2009年3月份出台《关于加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制度、保障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要求,旨在健全领导协调机制,组织推动;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多方联动;健全队伍建设机制,人才带动;健全政策导向机制,激励驱动;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帮扶,变成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

      为减轻基层负担,我市在解决资金方面也探索了一些办法,即整合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采取主、协办单位均出资用文艺形式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活动节目方面,我市鼓励文化部门在保留经典节目的基础上,丰富节目内容,将出资部门的相关政策编成评话、相声等节目进行宣传,将政策与艺术结合,将文化与惠农结合。在后勤保障方面,将筹集的资金拨出一部分作为演职人员的食宿经费,即带着经费下乡演出,不增加基层负担。

      “送什么农民接什么”变成“农民要什么送什么”,也正是这种常下乡机制的积极探索,实现“送”与“教”结合、“送”与“建”结合,变“输血”为“造血”、变政府“配菜”为民众“点菜”、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切实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多下乡——多部门提供多样化服务

      “我们村周边种植的黑松和台湾相思树,在水土保持和经济效益方面不是很理想。我想问一下,有什么树种可以替代它们。”在省市林业部门设立的咨询点前,67岁的流水镇下厝场村村民施林茂问得很仔细。“马占相思树、厚荚相思树效果不错!”省林科院一位专家热情解答。

      2010年12月24日,201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平潭县举行,来自宣传、科技、卫生、计生、农业、司法等数十个部门的专家露天“摆摊设点”,吸引了来自社区街道、农村地头的5000多名群众前来咨询或接受服务。

      如今在福州,参与“三下乡”活动的部门逐渐增多,从最初只是文化科技卫生等几个部门少数的“单打独斗”,拓展到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广电、新闻出版、农业、共青团、妇联、科协、司法、水务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直至吸引民营企业加入其中,我市“三下乡”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扩大。

      据统计,“三下乡”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已由14家发展到22家,涵盖农业、文化、科技、卫生等多个部门;服务内容从文化、科技、卫生三方面,拓展到教育、健康、体育、法制、国土、计生、环保等涉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咨询、义诊、培训、送图书、放电影、科技支农、企业帮扶等;建立了12支“三下乡”小分队,深入到广大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活动。

      发挥优势,各展其长,各部门创立了各具特色的“三下乡”品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千队万场电影进农村”活动、“白衣天使乡间行”、“文化大篷车”百场文艺宣传活动、“婚育新风进万家”……

      常在乡——农民要什么就送什么

      “一辈子没看过这样的文艺表演”“没想到我们山里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看演出”……看到“文化大篷车”翻山越岭一路颠簸地开进乡里,永泰洑口乡乡民像过节一样高兴,连连感叹。“下次来能否多带点资料?”“能不能多演几场?”“什么时候还来啊?”这样的询问,在“三下乡”现场活动中经常能听到,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透露出老百姓内心热切的期盼,也反映了“三下乡”工作备受群众欢迎。

      市直有关部门纷纷为“三下乡”出台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效地促进了“三下乡”活动“常在乡”。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每逢春节,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基层活动,把优秀剧目送到田间地头,把精彩的节目送到群众家门口,为基层的群众带来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2010年全年共组织1000多场次的闽剧、评话、曲艺等各类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深入到闽侯、永泰、闽清、连江、罗源、平潭等10个县(市)的农村地区。

      农民的科技卫生文化状况怎么样,他们还有哪些需要和要求?市科技局把“三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结合起来,真正将农民需要的服务送下乡。2010年,该局组织科技下乡咨询、大中型科技下乡15场,科技下乡培训8场,科技下乡参加的人数达7000多人次。

      2010年,市人口计生委与市红十字会精诚合作,市红十字会大力支持计生户发展生产,促进他们家庭幸福安康,并为全市计生户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施行手术206例,慰问计生困难户500多户。

      从2007年开始,市司法局每年组织参加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百场大篷车“三下乡”法制文艺宣传演出活动,送上丰富多彩的法制文艺节目。2010年1月份开始,市司法局联合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市曲艺馆在我市八个县(市)连续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为农村农民送上法律知识和文娱演出。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