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三坊七巷14个文保单位大有看头

市民游客对收费表示理解

2011-02-15 08:19:54来源:福州日报

      3月5日起,位于三坊七巷景区内的部分文保单位将对游客收费。这一消息经本报发布后,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昨天,记者来到游人如织的南后街,就收费一事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和游客,他们对此均表示理解。

      这些天,南后街正在举办元宵灯会,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在风雨廊,记者问一位正在长椅上休息的市民对收费一事的看法。这位市民说:“听说只是对十几个文物保护单位收费,对我们老百姓平常游览没多大影响。”

      在二梅书屋,一位来自温州的游客告诉记者,他去过国内很多城市,去过很多景点,基本上都收费,而且不少景点的门票价格不低。“120元能看14个景点,每个景点平均还不到10元,我觉得不贵!况且是两天内有效,游客可以分批次看,还可以抽空去泡个温泉,时间也比较充裕。”

      二梅书屋的一位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笔“账”:按单个景点,文保单位可以对每位游客收取50元的门票,但在目前暂订的120元/人次的通票里,二梅书屋的门票是20元/人次,但二梅书屋的观赏价值远远超过其门票价值。“二梅书屋有3000多平方米,土地自身价值以及拆迁、安置、修复的费用就超过了7000多万元,在这里常年展出的文物价值也有几千万元,合在一起就超过了一个亿,才收20元的门票,对游客来说其实是物有所值。”

      记者随后采访了三坊七巷管委会文宣部相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收费的14个文保单位看点颇多。

      据介绍,14个文保单位中目前已经对外开放的是: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水榭戏台、林聪彝故居、郭柏荫故居、周哲文艺术馆,其中二梅书屋目前正举办明清瓷器展。其余8个景点修复已基本完成,正进行开放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市民完全可以抓紧时间到已经开放的6个景点走走看看。

      14个文保单位中,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水榭戏台早已为市民所熟悉。其他10多个景点有何特色呢?记者就带您一起去瞧瞧。

      小黄楼位于黄巷中段北侧,是福州市目前保存最秀美、小巧玲珑的古式花厅园林。梁章钜是长乐人,清嘉庆进士,累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配合林则徐主张禁烟、抗英。他编著的《楹联丛话》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楹联的著作,在我国楹联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黄楼现正举办福州楹联展,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去看看。

      林聪彝故居位于宫巷北侧,始建于明代,总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明、清时期福州最大的豪宅之一。林聪彝,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林则徐次子。长期随侍林则徐,后署浙江按察使,又署杭嘉湖海防兵备道。林聪彝故居现正举办福州脱胎漆器展。

      天后宫位于郎官巷南侧,是“三坊七巷”中至今保留较好的民俗信仰建筑。殿内梁柱硕大,雕工精美,有镏金匾托,飞天图案雀替、透雕悬钟等;尤其殿正中屋顶上的八角镏金藻井,由七层如意斗拱叠涩,螺旋结顶,优美华贵,属建筑精品。

      郭柏荫故居位于黄巷东段北侧。原系衙署,清同治年间由郭柏荫购置重修。郭柏荫,道光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累官至广西巡抚、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其父郭阶三生五子,皆登科第。现正举办红木家具展、红色收藏展。

      刘家大院位于光禄坊中段北侧,总面积4532平方米,为福州市区规模最大的一处宅院。原是清初著名画家许友故居“米友堂”和清康熙进士、内阁中书林佶故居“朴学斋”。民国25年爱国诗人郁达夫来榕曾住在此处,知名作家董秋芳、杨骚等常来做客。

      谢家祠位于吉庇巷北侧,建筑面积946平方米。林觉民等曾在此创办阅报所。“五四运动”期间,福建学生联合会在此成立。

      王麒故居位于塔巷西段北侧,是典型的福州古民居结构。整座建筑由门头房、天井、大厅、厢房、披榭、花厅、园林等组成,园林内假山、花木布置精巧。民国初,严复晚年回榕时,曾一度寓居在这里的花厅。

      尤氏民居位于文儒坊,建筑面积2633平方米,清末民国时为尤贤模住宅。尤家相传是清初词章家尤西堂的后人,初聚闽侯以养蚕缫丝为生,后移南街安民巷口开“恒盛”丝线店,传至尤贤模,因善于经营,成为福州商业界巨富。

      刘冠雄故居位于宫巷东段南侧。刘冠雄(1860年~1927年),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早年参加北洋海军,辛亥革命后,被任命为海军部总长,兼代交通总长、兼署教育总长。

      刘齐衔故居位于宫巷北侧。刘齐衔从小聪明好学,极具才华,深受林则徐垂爱。年长后,刘齐衔娶林则徐长女尘谭。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齐衔与其胞兄齐衢同榜中进士。他严惩富豪,关心百姓疾苦,减轻百姓负担,开垦荒地,重视教育事业,政绩卓著。

      周哲文艺术馆位于光禄坊。周哲文,著名篆刻家。其印作或工、或放、或巧、或拙,使刀如笔,分朱布白,排比允当,精湛隽秀,自成一格,尤其边款更具特色,在当今印坛上是很有代表性的印人之一。(本报记者 吕路阳)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