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如何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各路专家献计献策

福州内河整治难题何解

2011-02-18 08:26:25来源:福建日报

      2011年,福州的内河整治年。这一年,福州将基本完成闽江以北城区67条内河和南台岛流入闽江8条内河的综合整治,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内河整治声势浩大。然而,要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福州将面临哪些困难,又将如何应对?

内河整治之难

      福州城区内河纵横交错,有内河111条、239公里,河道面积500多万平方米,水网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达3公里以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膨胀,由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内河,内河水环境不断恶化。虽然历届政府对内河环境都高度重视,但内河整治仍存在许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福州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内河治理总体规划,污水管网建设、防洪排涝、水环境保护、生态及景观建设、沿河道路建设等专项规划也相对滞后,内河整治无法全盘考虑,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

      其二,内河管理机制不健全,多头管理,合力难成。

      其三,内河管理经费和人员编制不足。作为内河建设主管部门,福州市建委至今未设相应机构编制。在111条内河中,由于经费和编制问题,纳入管理的只有56条。

      尽管历届政府采取了多种治理措施,但城乡接合部污水管网覆盖率仍较低,不少企业、居民点乱排污现象仍较严重。主城区旧居民区污水接驳尚未完全到位,仍有不少居民小区、餐饮企业、老旧公厕排放的污水和一些垃圾转运站排放的垃圾渗滤液,未接入市政污水处理厂管网,在内河沿岸形成许多排污口。例如,在白马河水系14条内河中,有排污口78个,不少断面还是V类水质;晋安河沿河有排污口88个,光明港流域排污口有31个。

      近年来,占用河道开发房地产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河道不断变窄。此外,一些地方改造内河河道时,往往着眼于水质改善和局部环境的美化,却弱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如河道的护岸大多采用直立式墙式护岸,使用混凝土、浆砌石等硬化河岸,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土壤与水系及生物环境分离,影响了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导致河道生态系统失衡。

      另外,拆迁难也是关键问题。大多数内河两岸空间狭窄,建筑和市政设施密集,景观效果较差,急需改造。但是,在光明港、南台岛及东片区的城乡接合部,河道两旁违章建筑甚多,仅光明港改造就涉及拆迁120万平方米,难度很大。原计划2010年完工的南台岛12条内河整治世行贷款项目,龙津河和跃进河进展缓慢,林浦等9条河道还未动工,主要原因就是拆迁难。

标本兼治之策

      九三学社福州市委副主委吴茗说,内河整治是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协同作战。现在,福州市已成立了内河整治领导小组,协同作战有了保证。要实现标本兼治,超前科学规划十分重要,要把内河整治和综合开发利用列入福州市“十二五”规划统筹安排,对不同区域的内河进行科学分析,高起点制定内河整治总体规划,并在此指导下,制定水环境治理、河岸景观改造、沿河管线布置、防洪排涝等专项规划。

      原福州市政协副主席龚融实和几位福建师大地理系教授认为,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切断污染源是标本兼治的重要环节。他们建议,在内河排污口加装拦污栅等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强日常河道两岸排污口巡查,及时堵截污水源头,加大内河两岸违章建筑拆迁力度,加大内河清淤力度,积极采取挖通或埋设暗涵方式,沟通盲肠河水系,改善水的流动性,增加水生态自净能力。同时,建立内河缓冲区或隔离带,在内河两岸留出缓冲带,改造成绿化带和河滨公园。

      还有专家建议,加大生态补水。目前,福州市已引入闽江水对中心区28条河道进行生态补水,效果比较明显,但由于闽江引水费用高,补水范围有限。可探讨从闽江上游或敖江,铺设专门水渠,利用水位落差直接引入内河进行补水,还可利用北部浮村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进行补水。对主要河道进行清淤清障,改造内河河道上阻水桥梁、管线,拓宽局部卡口河段,增加内河排水能力。

      “城市内河治理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美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课题,应在加强内河水环境管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减少排入内河的污水及污染物的基础上,加强内河水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探讨内河河网水流、污染物运动规律,确定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污染负荷削减方案。”吴茗多次强调这个观点。

      福州市环保专家李复员、水利专家林国忠、福州园林科学院院长徐炜等谈到内河整治时提出,要强化生态治河理念。通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可以逐渐恢复被污染的水生态环境。例如,应用河道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先在河水中投放微生物药剂,稳定和控制水质不再恶化,然后种植有吸污能力的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形成绿色浮岛植物,最后投放胡子鲶、螺蛳等水生动物,吸附污染物和转移富营养成分,以此修复、重建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另外,还可采用超微气泡水体治理技术等,对盲肠河以及浦东河系和水上公园等污染河道进行生态治理试点。

      在今年福州市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对内河整治后的未来福州,有着美好的期待。他们说,福州市内可以通航的内河航道共有28条,通航里程约138公里,是极好的旅游资源。展望将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内河,以多姿的线条把沿岸丰富的人文景观连成串,将会多么迷人。(本报记者 卢雅)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