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推动形成教育优先发展工作导向

2011-02-23 08:59:12来源:中国教育报

    ■尽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党政一把手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以更大决心、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抓好教育工作。

  ■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的考核,建立督导落实机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推动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导向。

  一、坚持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优先地位日益凸显,省委、省政府优先保障和满足教育需求,全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各类教育持续发展,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较高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高校毕业生比1986年至2005年的总和还多出13.24万人,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赶上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32.6万人,高校工学类在校生增长了1.65倍,高校专利拥有数增长了3.1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1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全国第6位。教育惠民扎实有效,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助学体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近90%在公办学校就读,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就学得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深化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在两岸校际往来、联合培养人才、对台招生等方面先行先试,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二五”是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省要力争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为提前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3个12%”同步增长。完成这些目标任务,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有效突破制约我省发展的人才“瓶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切实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办成民生工程、暖心工程。我们要在解决“有学上”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进步新变化,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切实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社会事业,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创造条件,加大投入,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我省教育事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适应、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学前教育存在“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高水平的大学还不多;教育发展还不平衡,城乡和区域的师资水平、学校设施仍然存在差距;生均公用经费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需继续加大投入;素质教育水平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还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等等。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当前计、为长远谋,充分认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正视差距,查找不足,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省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围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全省上下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实施好。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尽快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党政一把手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以更大决心、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抓好教育工作。结合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把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真正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中,转化到具体的项目安排上,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在这方面,要算大账、算活账、算长远账,千方百计满足教育发展需求。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力争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到2012年全省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中央核定的21%。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的考核,建立督导落实机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推动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导向,确保责任到位、政策到位、落实到位。

  坚持把育人为本贯穿教育全过程。首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造就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一代青年。其次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尊重个性差异,推行因材施教,实行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使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其次,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配合,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

  切实提高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保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增长的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特色院校发展,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紧紧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直接为产业优化升级服务的工程类学科,加强建设为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城市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服务的学科,为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加快发展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

  进一步推动形成教育公平导向。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进一步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倾斜,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和艰苦地方从教支教,促进城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上,要进一步健全助学体系,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行中职免费教育,完善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关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的上学问题,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教育政务公开上,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接受群众的监督,切实让招生考试、教育收费、职务评聘等在“阳光下运行”。

  三、着力推进教育改革突破,确保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选好教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当好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亲自研究教育,带头先行先试,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当前要以抓好中央赋予我省的6项试点任务和省确定的10项重大项目、10项改革试点为契机,组织力量实施攻坚,探索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帮助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办实事、解难题,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紧紧依靠他们办好教育。

  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推动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协调发展。全省各界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成才观和用人观,理解教育改革,支持教育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