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农业产业化给力农民增收

2011-03-11 08:38:02来源:福建日报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沿海小渔村到中国“海带第一村”,从20年前的人均年收入仅100多元到如今人均年收入26000多元,连江县官坞村的飞速发展,折射出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之路。

      官坞村的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渔民代表、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党委书记林哲龙告诉记者,近年来,官坞村依托沿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鲜产品养殖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有力地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我省“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都让长年致力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林哲龙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有效举措,也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回首“十一五”,福建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十一五”期间,我省全面实施《福建省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四大主导产业和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特色优势进一步显现。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9400多个,销售收入1700多亿元,带动农户600多万户。累计建立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7个、加工创业基地13个、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10家,为加快福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壮大加工业规模实力提供更有力支撑。

      对于官坞村下一个五年的发展,林哲龙充满信心。他们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在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帮助下,开发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参养殖。通过科技育种,官坞村已开始大面积引进北方辽参养殖,将建福建省最大海参育苗基地,并将形成海参育苗、养殖、加工一条龙产业链。从海带到海参,官坞村走出了成功的农业产业化强农之路。

      林哲龙认为,要实现农民转产增收,就得依靠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技的不断投入。“十二五”期间,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地研发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种苗工程,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科研、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本报记者 周琳)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