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计划总投资246亿元,是“十一五”实际完成投资额的9.7倍
我市水利建设步入“黄金期”
兴水利除水害,民之所需,民心所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建设,要求5年~10年扭转水利滞后局面。围绕“民生水利、安全水利、生态水利”三大新思路,我市奏响了全面加快水利发展建设的新号角。“十二五”期间,我市水利建设计划总投资246亿元,是“十一五”实际完成投资额的9.7倍,全市水利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民生水利:饮水工程将覆盖百万农村人口
【事件】轻拧水龙头,望着自来水哗哗流出,罗源县起步镇上长治村的黄培源老人高兴地说:“这水比以前干净多了。”通过实施新一轮农村饮水工程,这个村终于告别了“进山找水喝”的历史,1500多位村民均在屋里接入自来水,村里还成立了用水户协会,建起了长效保障机制。
【背景】2008年以来,我市实施的农村饮水工程共涉及60个乡镇,按照保障水源、改善水质、保证水量、提高标准的总体要求,使群众从“有水喝”提升为“喝好水”,解决了近59万人的饮水问题。
【展望】“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饮水工程将覆盖99.76万农村人口,大幅超过“十一五”期间建设规模。其中,今年将力争完成涉及18万人的工程建设任务。
民生水利建设普惠百姓,它最直观地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坚持以民生水利为重点,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和高效利用体系,力争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城乡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农村居民饮水得到全面保障。
我市农田水利设施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标准低,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加快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已成当务之急。据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抓好9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改造25万亩灌溉工程,新增2.9万亩滩涂围垦面积,实施2200处山地水利工程,新增蓄水能力45万立方米,解决山地易旱面积4.5万亩。同时,全面推进罗源、闽侯、福清等7个县(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建设闽清县、马尾区等2个初级水利化县。
近年来,随着罗源湾工业区等一批工业区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瓶颈愈发凸显。从今年开始,我市将全面实施“八蓄八引”水资源配置工程,其中包括新增罗源霍口、傍尾、坑里蓄水工程,解决罗源湾地区工程性缺水难题。此外,还将新增长乐新田、马尾天台山等5处蓄水工程。同时,为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我市还将实施福州第二水源(二期)供水、福州琅岐供水、闽侯青口汽车城供水、福清(龙高、江阴半岛)引调水等8处大中型跨流域引调水工程。
安全水利:城区防洪体系将全线闭合
【事件】闽侯上街大学新区被人称为“智库”,十几所高校及科研院所驻扎于此。过去,这里由于防洪排涝设施标准较低及建设滞后,又地处我省暴雨中心区,几乎年年受淹。如今,闽江下游南港南岸防洪排涝工程即将全线完工,环抱其中的大学新区,防洪标准将达到“100年一遇”、防涝“10年一遇不漫溢”,其饱受洪涝肆虐的历史将渐渐远去。
【背景】“十一五”期间,我市发生了2006年闽江“6·7”、2010年闽江“6·19”等大洪水,并遭受“圣帕”“莫里克”等强台风暴雨,依托日益完善的水利减灾体系,我市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工程防汛抗旱减灾效益逾60亿元。
【展望】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基本建成更为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其中闽江、敖江、龙江、起步溪及重要支流(大樟溪、梅溪)的重点河段堤防将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海堤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潮标准,福州、福清、长乐、闽侯等重点市(县)区达到国家规定的上限标准,并全面完成全市规划内重点水利基础设施预警报系统。
健全完善全市防灾减灾应急工作机制。今年我市将建成2240个避灾点,2015年底前全面消除全市规划内重点病险水库和水闸安全隐患。
闽江穿城而过直奔入海,我市得江海之利,但也屡受洪涝之害。闽江下游(福州段)防洪堤总长72.37公里,几经加高加固,已成为我市防洪线上最坚固的“沿江长城”。今年我市将加快省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总投资24.5亿元的5项重点工程:续建闽江下游南港防洪工程(盖山—义序、禄家洲段)和南江滨东段休闲路护岸排涝工程,新开工魁岐排涝站二站工程、闽江南港北岸农大洪塘段防洪排涝工程以及三江口(壁头—乌龙江大桥段)防洪排涝工程。
这些防洪排涝工程竣工后,我市中心城区防洪堤“200年一遇”、其他段“100年一遇”的沿江防洪体系将实现全线闭合,全市防洪排涝标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生态水利:闽江下游河砂将全线禁采
【事件】今年2月22日凌晨,市水政边防联合执法队在乌龙江大桥水域成功查获1艘造价超过200万元的非法采砂船,这是自2009年9月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查获的最大采砂船。今年初以来,市水政边防联合执法队共计查扣非法采运砂船舶15艘,查处岸滩非法砂场2处,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盗采运砂不法分子,有力维护了闽江河道正常秩序。
【背景】我市拥有众多珍贵的湿地资源,过去由于非法采砂猖獗,致使湿地面积逐渐萎缩。非法无序采砂还容易引起河床下切,引发海水倒灌,甚至引起桥梁地基下陷,桥墩下沉,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危害巨大。
从2009年9月开始,我市先后启动闽江下游采砂专项整治和水域清理整治行动,联合执法队共查扣违法砂船64艘,全面清除查封了闽江北港两岸15家非法堆砂场,市区两江水域连家船民全部搬迁上岸,有力维护了闽江下游的河道安全及生态环境。
【展望】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着力保护“清水源头”,建设“水系森林”,打造“生态闽江”,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江河健康保障体系,确保主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闽江下游河道及75条内河生态环境有效提升。
保护“清水源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做好入河排污口水质水量同步监测。全面启动重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至“十二五”末全市水功能区监测率达80%。
建设“水系森林”——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今年将启动永泰、闽清、闽侯等3个中央易灾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连江东岱溪、罗源起步溪北洋段、闽清梅溪等3条河道清水工程建设。
打造“生态闽江”——推进《闽江下游河道采砂管理办法》(修订)和《闽江下游河道管理办法》的修订、立法工作。实行政府专采专供、定点定量采砂,继续严厉打击违法采砂、运砂、堆砂行为,2020年前对闽江下游河砂实行全线禁采,维护闽江下游河道安全。按照污水治理为主、调水补水为辅的原则,计划投资128亿元,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城区75条内河的综合整治工作,实现“水清、河畅、路通、景美”的整治目标。(本报记者 陈敏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