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不负先行之望 常怀进取之志

——福建谋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纪实

2011-05-21 08:58:12来源:福建日报

    编者按:新华社20日播发通讯《不负先行之望 常怀进取之志》,报道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作为新气象,本报今日特予刊发。

      海西战略为八闽大地翻开了崭新的历史一页:从2004年福建首次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到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再到今年国务院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西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浪漫蓝图开始转为美好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台、侨、特、海”的优势,福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而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海西赋予了福建更大的责任和更为宏伟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十二五”开局之年,海西建设速度不减、热度不减:覆盖经济与民生的五大战役全面开花;平潭岛开发开放加快脚步;组团赴港澳“叙友情、谋合作、促发展”;以“晋江模式”撬动县域经济崛起……

      “不负先行之望、常怀进取之志”,谋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成为福建全省上下的共识与追求,今日福建正以“先行先试、又好又快”的姿态书写着新的光荣与梦想。

      从“晋江模式”到“平潭速度”

      晋江,面积仅为福建省0.5%的县级市,30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沿海乡村,如今蜚声海内外的“品牌之都”和体育产业基地。

      因为崛起过程中的草根意味,晋江拥有“民办特区”的美誉。改革开放之初,崇尚“爱拼才会赢”的晋江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从家庭作坊起步,从仿牌、贴牌开始,在收获民营经济创富神话的同时,也完成了一个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制造业重镇的转身。

      企业资本运营与品牌建设比翼齐飞、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同城待遇、村村建起篮球场和爱心援助站……近几年来,“晋江模式”的新发展同样令人瞩目,社会学家陆学艺认为,在中国今天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下,晋江城乡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同步前进、政府与企业良好互动等经验,非常值得其他县市学习。

      以县域经济腾飞缩小山海、城乡差距亦成为福建的自觉认识。4月29日,福建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在晋江举行,福建号召全省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根据福建省制定的目标,到2015年,将力争所有县(市)经济总量均超过50亿元,力争所有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4亿元;县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在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福建又将目光瞄向了中国第五大岛——平潭。2009年9月,这个距台湾新竹港仅68海里的岛屿被划为综合实验区,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全新模式在这里展开实践。

      平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一语道破: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两岸共同开发,将平潭建成一个新兴的海滨城市,打造另一个厦门,形成“南有厦门、北有平潭”的福建城市新格局。

      为实现这一目标,福建省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开放。省直有关部门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在干部配备、人才引进、项目落地、对台交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由此,平潭的开发开放步入高效率、高效益的快车道。

      今年,平潭将投资30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平潭的投资总量将达到2500亿元。“一天一个亿,一天一个样”,这是对“平潭速度”的生动概括。如今的平潭已从偏安一隅的海岛变成两岸同胞高度关注的投资建设热土。仅今年第一季度,平潭就新设台资企业9户,台商投资总额1.15亿美元,注册资本0.5亿美元。

      “现在的平潭岛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我们对平潭的未来充满信心。”谈起平潭岛的前景,台湾嘉农农业发展基金会总裁、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成员蔡武璋深有感触。

      以科学发展为核心 全面提升竞争力

      从晋江到平潭,无不得益于打破常规、先行先试的进取意识和探索精神。对于历史投入欠账多、资源禀赋不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建省来说,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已然跟不上区域竞争和合作的时代洪流,海西战略下的跨越发展使命光荣、任务紧迫。

      2010年7月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和民生工程五大战役,努力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同步前进。今年初以来,福建省五大战役进展顺利,经济运行稳健趋高。

      位于闽东宁德市的三都澳是兼具地缘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天然深水大港,囿于历史原因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深度推进,福建省和宁德市提出对环三都澳区域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根据规划,环三都澳区域的开发以港口建设为龙头,以钢铁、石化、能源、船舶修造等临海工业发展为核心,发展港口群、产业区和城市群。在去年的五大战役规划中,环三都澳区域被列为福建十大新增长区域之首。

      2010年,宁德全力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速,成绩喜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40.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2.6%。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表示,依托环三都澳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宁德正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为改变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较弱、重大项目偏少、经济总量不大的短板,福建省近年不断加强与国家部委、中央企业的联系。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出台政策文件,或与福建签署合作协议、会议纪要,支持福建发展海西先行。与此同时,福建加快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央企在闽投资布局取得新突破。据介绍,目前在闽投资的央企近40家,已建成投产项目47项,总投资2181亿元;在建项目42项,总投资2448亿元。

      福建东南竞争力研究院院长王开明表示,海西战略自提出以来内涵不断丰富,但发展始终是第一要义,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打响五大战役、推进省部联动和引进央企等超常规发展措施,将进一步发挥福建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落实海西《规划》 迈向美好明天

      今年获批并正式公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这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的福建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表示,海西《规划》是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新的里程碑。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把贯彻实施海西《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切实把海西《规划》落到实处,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孙春兰说,先行先试是海西《规划》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央给予福建新一轮改革发展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支持。福建要努力在对台先行先试特别是在平潭开放开发方面取得新突破、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勇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把先行先试贯穿到整个实践过程中。

      福建在海洋与港口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指明了海西港口群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即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面向世界、连接两岸、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海峡西岸港口群。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省港口现代化大型深水泊位较缺,吞吐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应早日建成大吞大吐的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港口群。“十二五”期间,福建将加快大型深水泊位和深水航道建设,力争新增深水泊位超过100个,改善沿海航道超过450公里。

      在贯彻落实海西《规划》具体实践中,福建省提出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民生与经济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通过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制度安排,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的过程,成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过程。(新华社记者 梅永存 涂洪长)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