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写在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一周年之际
一年,弹指一挥间。
过去的一年,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而值得永久铭记。
300多个日日夜夜,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91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48个部门,31个省区市和中央各部门分别召开人才会议,部署本地本部门人才工作。一部部区域、行业人才规划相继出台,一项项重要政策纷纷落地,一个个重大工程先后实施……
人才发展迈向一个全新阶段。
思想理念催人进
“人才优先”谱新篇
人才优先发展,思想观念先行。
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丰富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把学习宣传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作为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先后举办了专题培训班、理论研讨班,通过新闻媒体对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和新思想新理念深入解读,推出了一批人才优先发展、人人都能成才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开展学习活动,自觉树立人才发展新观念。
一年来,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指导方针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支持人才、用好人才的氛围更加浓厚。
人才发展规划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顶层设计,各部门围绕国家规划纷纷制定子规划,延伸和细化各项任务,“人才优先”谋定而动。
目前,31个省区市,绝大多数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已完成人才规划编制工作,市县两级规划编制正在进行。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6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装备制造人才、生物技术人才、金融财会人才、国际商务人才、防灾减灾人才等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规划的编制基本完成,全国人才规划体系初步形成了衔接配套、上下贯通体系。
城市是科技和人才的集聚地,尤其是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人才强市”战略蔚然兴起。
去年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按区域先后召开了7个城市人才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部署“人才强市”工作。各省区市把“人才强市”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各地级城市紧紧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强市战略目标和举措。江苏无锡建立适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机制、支撑机制、激励机制和服务机制,以“人才强市”促进城市转型;江西新余通过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产业引进与平台引进、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四个结合”,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一批人才强市正在加快崛起。
政策机制促创新
“人才特区”求突破
股权激励、国家特聘专家、大学生村官“公考”……一系列“新闻热点”都源自过去一年出台的各项人才政策。
人才发展规划针对当前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10大人才政策,细分为72项政策点。目前,研究制定工作全部启动,近期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政策有43个。
在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政策方面,《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降低了实施股权激励的门槛条件;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方面,《国家特聘专家制度实施办法》,给予高层次人才特殊礼遇;在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政策方面,《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服务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给服务“三农”的“天之骄子”吃下了“定心丸”……
在中央层面政策创新带动下,各地立足当地实际,探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
2010年,中关村再次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这次,“人才特区”四个字格外耀眼。
建设人才特区的关键是体现“特”字。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今年初,15个部委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意见》立足发挥中关村地区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特殊区位优势,提出13项涉及人才的特殊政策,实施若干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特殊机制,创建包括“未来科技城”在内的一系列人才干事创业的特殊平台,旨在把中关村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集聚区,同时为全国人才特区建设积累经验。
新理念、新机制、新办法,刚刚兴起的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厦门两岸等人才特区必定像当年深圳一样,成为人才发展的先行者。
工程计划齐带动
“千人计划”引凤归
重大工程向来是历练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实施12项重大人才工程,是人才发展规划的创新点和亮点。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专门制订实施方案和若干子计划,明确任务分工,把实施好这些工程作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目前,12项工程已全部启动。中宣部、教育部、卫生部牵头的“文化名家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全面启动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等已完成方案制订工作,待中央批准后实施。
教育部、国资委启动实施了“大学生优选计划”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子项目,中科院组织实施了“创新2020”人才工程。各省区市、部分中央企业实施了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人才工程。广东省实施“南粤百杰培养工程”;神华集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十百千”工程。
施一公、王晓东、陈十一……他们来自不同行业,脾气秉性、兴趣爱好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作为重大人才工程点睛之笔的“千人计划”引发一次次海外学子回归报效祖国的热潮。从2008年实施以来,已分5批引进1143人,其中851人在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拥有相当于教授的职务。
去年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陆续制定出台了《“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实施细则》、《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部分急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试行方案》、《“千人计划”溯及既往工作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千人计划”。
“千人计划”入选者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清华大学施一公带领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世界上第一例细胞凋亡小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第一例甲酸离子通道蛋白复合体的高分辨率空间结构、第一例蛋白降解复合体的三维空间结构。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大力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工作机制,产出了一批国际瞩目的原创性成果。
在“千人计划”的示范带动下,各省区市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部分中心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市县也制定实施了类似计划。
人才发展规划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理念宣传力度,健全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大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宏伟蓝图已绘就,奋发有为正当时。昨天成就,已化作新征程的起点。伴着人才发展规划落实,一曲人才强国的伟大乐章已经奏响,一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正在聚集,一个人才辈出的崭新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