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
回望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一段段峥嵘岁月的牺牲奋斗荡气回肠,一个个历史关头的重要抉择撼人心魄。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凝聚各方力量,带领人民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重新走进历史的峰峦,一起追寻、追问、追思:为什么会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历史拒绝臆断,也不能割断,答案就在90年的非凡进程当中。
起 开天辟地
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郑重的历史选择
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没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的“异类”,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会在此后叱咤风云,翻天覆地,扭转乾坤。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了。从此,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大地深深扎下根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开始了漫长的征程,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单凭任何人的愿望或意志就能造成的。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在20世纪前半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存在着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几种选择,各种势力为此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各种方案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反复地受到检验。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郑重的历史选择。
展开历史卷轴,中国共产党初创时仅有50多名党员,却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新高潮。此后,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以其表现和作为,日益获得中国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这是为什么?
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把党的名称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正式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如此的性质、纲领、宗旨和理论,才能植根人民、获取伟力,才能给人民带来翻身解放的希望。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与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优良作风,也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走过的道路是极其曲折和艰难的,中国人民为赢得革命胜利和社会进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90年后,眺望时间长河,历史和人民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如果没有这个党的领导,没有这个党在长期斗争中同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联系,没有这个党在人民中间所进行的艰苦细致的有效的工作和由此享有的崇高威信,那么我们的国家就必然由于种种内外原因而四分五裂,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就只能被断送。
成 天下归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历史的强音仿佛还在回响。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站起来的中国人,开启了当家作主、面貌焕然一新的新时代。
被农奴主当作“会说话的牲口”的西藏百万农奴,解脱农奴社会枷锁;工人时传祥走进人民大会堂,掏粪的手与国家主席的手紧紧相握……经历了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深深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能摆脱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就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制定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同样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党的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成为国家主人的人们,激发出无限的热情与干劲。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那个时代给我们积累的财富,不仅是物质的,更有精神的。铁人王进喜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道出了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与热情,今天听来仍让人倍感鼓舞。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全面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发生错误、遭遇挫折,但综观新中国成立后29年的历史,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 闯出新路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
“中国巨变的种子是在1978年种下的。”外国媒体报道中的这颗“种子”,正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世界潮流、顺应人民意愿作出的伟大抉择——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978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结束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颗神奇的“种子”,从此以惊人的速度“生长”。
改革始于农村。1978年的那个冬天,18位农民在“包产到户”契约上摁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民的智慧与创举获得了中央的尊重与认可,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
开放源自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重温“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振奋。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国庆35周年阅兵和庆祝活动,游行的人群中突然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一句最简单的问候发自肺腑,表达出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拥护与支持。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注重给人民带来实惠,特别强调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的根本标准。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兴党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和 走向复兴
关键时期迎接新挑战和新考验,科学发展是最大的民意,也是党坚定不移的选择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
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世纪之交的2000年2月,着眼于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有人形象地概括:“科学发展观就是人民幸福观”,说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确实,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成为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人心。
2010年,中国在经济总量上首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世界更加关注的目光,中国共产党十分清楚自己面临的诸多挑战: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社会管理、加强自身建设……中央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关键时期、攻坚时期,呼唤走过90年的执政党抓住和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句话,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民意,也是党坚定不移的选择。(人民日报记者 马国英 张彦春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