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系列谈(1-3)
将“考德”贯穿全过程
——一谈深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
竞争性选拔能否让干部群众认可,关键的一条,是要注意搞好“考德”。有的地方只注意考试成绩和选拔程序,不注意对人选素质的全面衡量,尤其是德行的深入考察,结果选出的人干部群众不认可,甚至产生“做人好不如做题好”的非议。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注意。
竞争性选拔干部,是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目的是更好地把政治品质好、道德品行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必须坚持改革举措与改革目的相统一,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认真落实以德为先要求,既注重“考能”更重视“考德”,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落实以德为先的要求,关键是要把考德贯穿竞争性选拔全过程。要优先“荐德”,发挥党组织在报名环节的把关作用,推荐德才素质好的干部参加竞争;全面“察德”,通过民主测评包括德的反向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社区访谈等方式,了解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表现,看人选在群众中的形象、口碑;严格“审德”,注重向纪检、审计、信访等部门了解人选党风廉政情况,充分听取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对人选德的评价;公开“验德”,通过考察预告、考察对象公示、任前公示等,让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发现德有问题的,坚决不予任用,发挥德的考察在竞争性选拔中的“过滤器”作用,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干部服气、群众认可。(《人民日报》2011年9月6日,作者:仲祖文)
[Page]把干得好的选出来
——二谈深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
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它不局限于在眼皮底下选人,而是放宽视野、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择优性,目的是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最适合的岗位上。
如何使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开放性和择优性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核心要求是在“赛场上”比德才、比实绩、比口碑,让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
让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就是根据岗位需要确定竞争性选拔的方式和范围。区分地方与部门、党政领导班子与内设机构、正职与副职、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等不同情况,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公开遴选等不同方式,组织有工作实绩、有实践经验、有实际能力的人参与竞争,让干得好的有机会。
让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就是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搞好职位分析,看拿出的岗位对人选工作经历、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按照人岗相适原则,在笔试面试考题命制中,着重测试人选对岗位工作的熟悉程度、对相关业务的思考深度、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和发展潜力。运用个性化测试方法,依据岗位工作性质和特点,分类出题或一岗一卷。探索评委、阅卷人员构成模式和量分模型,规范评分的自由裁量度,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让干得好的显优势。
让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就是在程序设计上注重看人选平时干了什么、干得好不好。除在考察中深入“考绩”外,开展竞争上岗和在本地公开选拔的,可在笔试面试前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并请人选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提供日常表现材料;在更大范围进行公开选拔的,也可请当地党组织对报考者的日常表现作出鉴定,把人选的一贯表现作为资格审查的重要内容,防止有“考绩”无“实绩”、“会考”不“会干”的人占先,让干得好的能胜出。(《人民日报》2011年9月10日,作者:仲祖文)
[Page]考察重实绩 任用不唯分
——三谈深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
让干得好的优秀干部在竞争性选拔中考得好、上得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考察干部实绩,防止简单以分取人。
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集中反映,是评判干部的基本依据。坚持实践标准,把握实绩依据,才能选出实干之人,彰显实干导向,营造实干之风;防止以考取人、唯分是用,才能不让真心干事的人吃亏,不让投机取巧的人得利。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应当作为竞争性选拔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
考察重实绩,就是要把干部的实绩考深考准,以实绩论高低、辨优劣。要突出实绩考察的重要性,加大实绩评价权重,使之不仅成为“优先”条件,而且起到“加分”作用。要注重实绩考察的准确性,综合运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延伸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干部实绩,深入分析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起到的实际作用。要增强实绩考察的公开性,推行民意调查、实绩公示等方法,通过个人“亮绩”、群众“评绩”、组织“核绩”,检验干部实绩的“含金量”。
任用不唯分,就是要对考试成绩与工作实绩综合分析,不以一张考卷、一场演讲“论英雄”。要坚持原则、认真把关,不能怕担责、图省事、走形式,谁分高就取谁、考上谁就是谁。要把分数票数与实际能力、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任职经历与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全面衡量人选的“考绩”与“德绩”、口才与口碑、临场发挥与一贯表现,真正做到好中选优、人岗相适,有效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实绩好不如成绩好”的现象发生。(《人民日报》2011年9月13日,作者:仲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