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武装工作综述
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武装工作综述(上)
一本书发行一个月,销量便超过200万册;一部电视理论专题片,超过2亿人次的观众收看——在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这样的成绩可谓“奇迹”。这一奇迹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通俗理论读物和同名电视专题片的出版发行上。
其实,历年的《理论热点面对面》都创造了销售奇迹。9月20日上午,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前来购买此书的读者络绎不绝,工作人员介绍,“丛书年年畅销,特别受欢迎。”
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基本经验之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的理论工作不断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型政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伴随着理论创新的脚步,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党中央就明确提出: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引向深入,最重要的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召开理论研讨会、组织宣讲团、组织督察组检查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情况……一系列举措新意迭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在全党迅速兴起,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一项重大举措。2004年11月,中央对先进性教育活动作出了全面部署。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对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党如火如荼地展开。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历时一年半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奏鸣春天的交响,370多万个党组织得到锤炼锻造,7500多万名党员经受精神洗礼,我们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这几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党中央既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又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齐步并进,开创了新局面。”中央党校教授张荣臣表示。
以学习的姿态奋力奔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何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何以能用28年的时间彻底改变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何以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
答案是学习。学习,让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学习,让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完成一个个艰巨使命。
8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员和北京大学一位学者,就如何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讲了一堂生动的课程,听课者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各位同志。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至今已70余次,学习频率之高、涉猎领域之广、研究程度之深,让人赞叹。
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全党理论学习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在规范化、制度化中不断深化。
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等一系列专题研讨班。
就在眼下,一个学习的热潮,一个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潮,正在全党380万个基层党组织、8000多万名党员中蓬勃兴起。
着眼于提高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组织编写《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及《学习导读》、《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等一批重点理论读物。先后组织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及其关于经济、科技、党建等方面理论的8个专题《学习纲要》,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列《学习读本》,全面准确地阐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围绕中央重大决策和重要精神开展集中宣讲,组织由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中央宣讲团分赴各地宣讲,是近年来理论工作的一大创新。各地也都围绕各次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层层组织高规格、大规模的宣讲团,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学校等开展宣讲,极大地推动了干部群众思想的统一和力量的凝聚。
一个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氛围日益浓厚。
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丰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多变、价值多元,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的形势更加复杂。这些,都对党的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2004年,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任务。
“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新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认为。
工程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建设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队伍。工程实施以来,成果丰硕。
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组织深入研究阐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中央全会精神,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重新审核和修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的译文,推出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为准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重要依据。
深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组织工程专家和社科界广大专家学者,以及全国7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把研究力量和主攻方向集中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等,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有理论深度、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
构建全面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也是工程的目标之一。在学科体系建设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设为一级学科,并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6个二级学科。在教材体系建设上,按照中央批准的工程教材总体规划,组织编写150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目前,已经完成20余种,其余教材计划到2012年左右完成。
国家社科基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金项目的资助领域、范围不断加大,自2004年以来,仅国家社科基金就资助了上万个研究项目,有力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起点上。回顾过往,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理论武装工作,仍需一如既往地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越能取得光辉业绩。(记者 李章军)
[Page]架起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
——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武装工作综述(下)
“价格贵不贵,要看摊位费”、“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如果没有亲自阅读,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话语出自一本理论读物。
长期以来,理论读物往往被贴上“高深莫测”的标签。而近期出版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一书,以通俗易懂的表达、贴近群众的内容,不仅解释“怎么看”,而且揭示“怎么办”,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党中央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探索理论走向大众的有效形式和载体,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普及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阐释,架起了理论与群众、政策与百姓之间的桥梁。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化
《旗帜》,一部文献纪录片。
适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6月19日至28日,由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与观众见面。
全面记述我们党9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光辉业绩,国内观众超过2.5亿,这就是《旗帜》的力量。
围绕重大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2007年,推出文献片《复兴之路》;
2008年,推出文献片《伟大的历程》和《改革开放30年纪实》;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出文献片《辉煌60年》;
2011年,《旗帜》引发观看热潮。
无一例外,这些作品都获得了极大成功,好评如潮。
有人诧异,并探究其中的奥秘。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如果把一个科学理论供在殿堂,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化,殿堂里的理论不为群众完全掌握、真心接受,就难以产生巨大的改造社会的力量。这些文献片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让理论变得亲切动人、通俗易懂。
文献片《旗帜》,为了拿出高质量的解说词,来自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和高校、军队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队伍“众星云集”,组成了阵容强大的撰稿组,扎实开展前期调研、资料收集、学术研讨,反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一词一句,呕心沥血;一帧一景,深思熟虑。观看《旗帜》,几乎所有观众都记住了片头画面——炽热的钢水浇铸出一个巨大的党徽。《旗帜》总导演阎东说:“很多人对我们党的形象的理解就是钢铁般的,表达这种意念需要一个形象化的镜头。”为了完成这几十秒的片头,摄制组在几个月中画了无数张草图,最终得以在火热的钢炉旁拍摄完成。
正是这种把“高深莫测”的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道理的执着、坚持,才让这些作品成为精品、经典。
事实上,无论《旗帜》还是别的纪录片,都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熠熠生辉的几颗“星”,而各地区各部门无数人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则构成了一片繁星闪耀的苍穹。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走进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小营路的吴霖家中,便见到历年的《理论热点面对面》被整齐地排列在书柜最中间的一层,格外显眼。“这书耐读、管用,放在这里我能随时看见、随手翻阅。”吴霖指着9本书,认真地说。
在南昌市八一广场新华书店、时代图书广场,《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摆放在热点展柜的显眼位置,收银柜台前也设立了图书专架。“这本书在我们店卖得很火,每天都有不少读者前来咨询,现在已经销售了近千本。”八一广场新华书店二楼门市部主管李娜介绍。
9月19日上午,青海省委讲师团来到西宁市北气象巷社区,和社区群众一起座谈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座谈会上,社区群众就教育、物价、医疗等社会热点问题提问,讲师团成员一一解答。北气象巷社区主任石秀玲说,这本书话说百姓事、贴近百姓心,在问题面前不绕开,在矛盾面前不回避,讲到我们心里去了。
发行一个月,销量超过200万册;超过两亿人次的观众热捧一部电视理论专题片。这就是《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和同名电视专题片创造的奇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8月30日在《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编写出版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怎么看”与“怎么办”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讲成因、又开良方,既摆问题、更指出路,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呈现在人们面前,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做到了知与行的统一。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已经成为理论大众化的一个品牌。自2003年以来,中宣部理论局连续9年组织编写,深入浅出地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成为干部群众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帮手。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就是因为它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和老百姓之间应该是没有距离的。他表示,近年来,《理论热点面对面》的针对性在不断增强,这也是它越来越受到认可的重要原因。
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8个热点难点问题。薄薄一本,但足够厚重,它凝聚了编写者的大量心血。
为了编写好《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者在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工作协调会、组织专题研讨、起草书稿初稿、集中修改书稿、广泛征求意见等各个环节都付出了艰苦努力:为了选题准确,在人民网、新华网公开向网友征集选题,吸纳观点;为了贴近实际,相关人员赴全国各地实地调研,了解民情;为了确保权威,动员多方面力量深入研讨,反复推敲;为了说理透彻,编写者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力求集思广益。
在任何一部经典理论之作中,人们似乎都能透过字里行间、画面声音,品读出编写者真诚的付出与倾注的感情。
2007年,一个名字被传颂,一个人物感动中国。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他讲课有三个条件:准备一条毛巾用来擦汗,准备白开水随时要喝,了解听众的年龄层次。
每一堂课,不管听众是十几人还是上千人,他都激情四射,达到忘我境界。他说:“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来自实践,集合了党的智慧。但它毕竟是抽象的、逻辑化的理论,必须用形象生动的表述进行传播,才能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这就要求我要真学、真信、真用,还要掌握真情传播的方法。”
截至2011年,中央编译局共有138位长期从事经典著作编译和中央文献翻译的专家学者获得了全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成为中国翻译界最大的资深翻译家群体。正是他们的忘我付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多、最全的国家。
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动情地说:“这是一支业务精湛、功勋卓著的翻译工作者群体;这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真理而献身的群体;这是一个默默奉献、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群体。我们党的编译事业史册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无论是方永刚,还是中央编译局的翻译家群体,或是数量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他们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他们,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地生根、深植大地。
为历史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历史和人民终究不会忘记他们。(记者 李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