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学习先进经验推动跨越发展系列谈(1-4)

2011-09-27 08:58:06来源:福建日报

不断思进思新思变

—— 一谈学习先进经验推动跨越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改革的大突破、经济的大发展、各项事业的大进步,都以思想的大解放为先导。江浙发展经验,首要就是解放思想;我们与江浙的最大差距,也在解放思想。

      我省党政代表团赴浙江、江苏学习考察,交流对比,开阔视野,学习经验,开启思路,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实际举措。现在,要把经验真正学到学好,必须首先在继续解放思想上再动员、再突破,以更宽的视野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

      更宽的视野来自推进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与江浙等先进地区相比,我省总体实力、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差距,但最主要的差距还在于思想解放方面。思想不够解放,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眼界狭小,行动上就会缩手缩脚,最终难有所成,甚至贻误良机,落在人后。尤其在当前,我省发展面临追赶先进地区和加快转变方式双重任务的“紧要处”,我们坐不住,也等不起,更慢不得,切不可小富即安,不可因眼前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不可因小有进步而裹足不前,而要开阔眼界,多进行横向比,多与先进地区比,多跟发展标兵比,在比较中强化忧患意识,振作精神,奋发进取,不断解放思想,思进思新思变,确保思想动力之源永不枯竭,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才能有强大的动力支撑。

      大发展迫切需要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新阶段,我们要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不断思进思新思变。思进,就是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懈怠,不自满,敢于追赶超越、争先进位,敢于树立更高的标杆,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工作,努力走在发展前列。思新,就是勇于探索创新,不因循守旧,不囿于传统思维定式,通过探索实践,让思维更具科学性、前瞻性,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取得发展新成效。思变,就是勇于变革,率先突破。要着重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进行改革攻坚,在发展模式上,尽快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走出一条集约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体制机制上,敢碰硬,敢突破,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工作作风上,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思进思新思变,让精神永不懈怠,思想永不止步,这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最为需要的精神品格和思想动力。让我们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热潮,进一步开阔视野和胸襟,树立世界眼光和前列意识,先行先试,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在更高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

[Page]

发展速度和质量完全可以统一

——二谈学习先进经验推动跨越发展

      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关系,实质上是好与快的关系。

      近年来,江浙两省见事早,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创新驱动力强,不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且提升了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江浙两省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发展速度和质量是完全可以统一的。

      我省近年来在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转方式、调结构也不断取得进展。但仍有一些地方和同志把质量和速度对立起来,生怕转变会影响GDP,求快多,求好少。江浙经验给我们又上了一课:只要切实加快转变,调整结构,大力创新,就能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又好又快。我们必须以更坚决的态度转方式、调结构,下更大的决心进行创新创造,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和胆略,坚决摒弃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打赢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战。

      实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统一,必须更自觉地转方式、调结构,关键要抓住两个着力点:一是加快产业集聚;二是突出创新集聚。

      加快产业集聚,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根据发展实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那些能产生较大经济能量、能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尽快把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我省的先导产业,把物流、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卓有成效地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形成规模效应,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创新集聚能够有力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要突出创新集聚,并且将创新与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使创新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此,要努力打造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平台支撑和服务科技进步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教育,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的高地,通过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人才,带动大项目、大产业,激活发展活力。

      跨越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是江浙两省发展经验给我们最大的触动。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推进跨越发展,更加突出加快转变这一主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高度。

[Page]

视规划如生命

——三谈学习先进经验推动跨越发展

      城乡发展,规划先行。从江浙发展的经验来看,正是事先做足了科学规划的功课,而且一个蓝图一以贯之,才有如今城乡秀丽和美的风貌。

      城乡规划关乎城乡发展的现实和未来,规划得好,才能建得好、管得好、发展得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一个地区的城乡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规划的水准。在更高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以更高的标准推进城乡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我们要从江浙等先进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获取启益,始终视规划如生命,解决好重建设轻规划或规划滞后于建设的问题,舍得花钱买“指南针”。

      规划作为城乡发展的灵魂,决定了城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必须有前瞻性和先导性。一部好的规划,不仅是城乡发展的纲领,更是城乡发展的资本。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影响城乡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规划必须着眼长远,走在城乡发展的前面。为此,规划的眼光要远、理念要新、标准要高,要有宏大视野,把城乡作为一体来规划,不能仅局限于城市,还要向乡镇和农村延伸;不仅立足当前,更要考虑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善于为未来发展“留白”。

      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行走于一些城市或乡村,常会感觉到“千城一面”或“千村一面”,城市的文化底蕴,乡村的习俗特色,有的被悄然淡化,有的则已消逝。这与一些地方在规划上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有关。其实,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传承,每一个乡村也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在制定规划时,就要把当地的山河胜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结合进来,把当地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充分展现出来,使之各显其美又和谐相融。

      能否制定一个科学的规划,领导干部的规划意识如何至关重要。我们要通过学习考察、培训等方式,让领导干部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在制定实施规划方面的先进经验,强化科学规划的意识。领导干部要以对城乡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尊重科学,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好规划,充分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引领城乡协调发展。

      规划是百年大计。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首先要创新规划的理念和机制,大手笔高标准地编制规划,严格实施,一以贯之,让城乡发展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让人居环境更为秀美宜人。

[Page]

用好公权力

——四谈学习先进经验推动跨越发展

      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和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江浙能赢得客商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学习江浙先进经验,就要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再加一把劲,让福建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聚集地,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人才等,共谋繁荣与发展。

      决定发展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干部的作风、效率、服务态度等往往是“第一脸面”,其中的关键在于干部能否用好公权力。干部用好公权力,服务质量优,工作效率高,就会让人倍感温暖,对这里的发展环境产生好印象,对投资兴业充满信心。相反,干部作风疲沓,办事拖拉,甚至以权谋私,则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本来容易做到的事情变成久拖不决的难事,好不容易请来的客商只得用脚投票。在百舸争流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发展环境是对外开放的第一竞争力,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筹码。每一名干部都要本着对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高度重视发展环境的优化,用好手中的公权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营造更优良更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

      权为民所赋。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企业、基层、百姓服务。干部要强化服务意识,坚持秉公办事,对于需要服务的企业、百姓,都要一视同仁,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周到服务,绝不能亲疏有别,甚至吃拿卡要,给了好处才办事,为图个人的蝇头小利而耽误事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要不断增强,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始终围绕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运转,在产业战略、规划、政策、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切实把政府为发展服务的工作做实,让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干部的工作效率攸关企业商机的得失,也会对群众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对企业、百姓要求办的事,干部要及时呼应,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雷厉风行,立即办理,不拖、不等、不推,真心实意地进行全程式的跟踪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无疑是构成优良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敢于探索创新,攻坚克难,力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此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同时,健全完善相关的评价机制,依靠制度的力量约束干部用好公权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基层、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努力打造投资兴业、幸福生活的优良环境。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