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深深扎进大地
——十七大以来我国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综述
基层文化队伍是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十七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密集培训,提高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素质
对于全国各县的宣传部长们而言,如今参加学习培训班已经成为提高业务素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2010年开始,中宣部首次将县委宣传部长纳入培训范围,2010年举办6期培训班,全国1000多名县委宣传部长参加了集中培训。中宣部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干部轮训一遍。
培训学习之所以如此密集,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文化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从宣传文化系统之外转入的干部较多,二是年轻干部比重较大。因此,提高业务能力,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均要求培训工作加快推进。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共培训各类干部和专业人员约302万人次,是“十五”期间培训总人次的6倍。中宣部培训人数逐年增长,5年来共培训24884人次,是1993年中宣部开始计划培训以来,至2005年培训总人数的12倍,2010年组织实施“万人培训计划”,年培训人数创历史最高。
各地和各部委的培训力度也空前加强。福建、海南、重庆、陕西等省市对乡镇和街道的宣传委员、农村文化协管员等进行普遍轮训。文化部对各地文化站站长、新闻出版总署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系统培训。国家广电总局5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4万多期,培训130多万人次。
强基固本,切实壮大基层宣传文化队伍
“力量不足、事多人少”是基层宣传文化干部普遍的感受。一位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说,现在社会矛盾多发,而且主要集中在基层;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和利益诉求也比以前复杂,对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能力素质的要求比过去高。可是受编制、经费等问题限制,应对大量的工作任务难度很高。
针对这种情况,十七大以来,各地狠抓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队伍数量有了较大增长。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在编工作人员130多万人,较2002年底增加约34万人,增长35.4%。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全盟63个苏木乡镇配备了专兼职宣传委员111人,宣传文化干事115人,82.6%的工作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城镇社区基本做到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宣传文化服务工作,农村牧区各行政村和嘎查有明确职责的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宣传文化方面的工作。
黑龙江省县级党委宣传部、文化局、文联、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站)等宣传文化机构都配齐配足了工作人员。全省896个乡镇,做到了乡乡都有综合文化站。
扎根基层,打造永远不走的宣传文化队伍
基层的宣传文化工作时刻需要人,只有立足本土本乡,打造一支永远不会走的队伍,才能使宣传文化真正把根扎下来。
江苏省泰州市文化宫干事焦志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百姓名嘴”。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至邻里小事,他都能编成歌谣、写成故事。从2008年开始,泰州每年都会选出一批思想新、能力强的百姓义务讲解员,100多位“百姓名嘴”深入社区街道,被誉为“永远不走的本土宣传文化队伍”。
福建省农村14771名文化协管员也是这样一支扎根乡土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从2006年开始,福建省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或文化专长的常住本村村民中选聘协管员,特别注重选聘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2009年结束的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福建全省收集了近20万条线索,其中绝大多数是由村级文化协管员协助完成的。
同时,各地还纷纷依靠大学生村官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庆市现有10027名大学生村官。去年,巴南区大学生村官围绕“五个重庆”建设、两江新区、十件民生大事等,真实反映老百姓的诉求和思想,上报舆情7000余篇,被市委宣传部采用783条,中宣部采用80多条。北碚区蔡家岗镇石井村大学生村官在宣传征地拆迁政策中,用活法律知识,一年时间就解决征地拆迁纠纷10多起,协助调解家庭赡养等纠纷10多次,促进了社会和谐。(记者 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