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人民观点·“精神家园”大家谈(1-3)

2012-03-22 08:37:40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观点·特别策划·“精神家园”大家谈①

    编者按:从1月5日起,观点版连续推出四期“本报评论部”文章——分别以《构筑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我们需要怎样的“道德想象”》、《谁在支撑我们的“心灵成长”》、《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为题,探讨“如何建设文化强国”。“本报评论部”文章发表后,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网友的浓厚兴趣,产生强烈共鸣。

  为此,从2月9日起,我们推出“精神家园大家谈”特别策划,邀请文化学者、部分省区市文化宣传战线的领导干部,从各自的视角,畅谈如何构筑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先刊发文化学者王蒙和吴建民的访谈,探讨全球化时代如何提升中国文化的品格、涵养中华民族的心灵。

全球化时代:如何防止精神贫血

王 蒙 

  □最应该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道义崇尚、精  神崇尚

  □表面上的大吹大擂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自信的文化是善于自省、善于创造的文化 

  对话嘉宾:王蒙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家 

  本报评论部:建设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是这一段时期从上到下关注的话题,避免“精神贫血”也是共同的呼吁。在中国成为“物质大国”的同时,中国人最应该弘扬的精神品格是什么?最不应该抛弃或者说最欠缺的精神品格是什么?

  王蒙:最应该弘扬、最不应该抛弃的我以为是中华文化的道义崇尚、精神崇尚。“精神贫血”问题很重要。在市场经济中最浅薄、最可耻、最丢人、最值得警惕的是,我们有的同胞变成见利忘义、见钱眼开、毫无诚信、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无耻之徒。

  本报评论部:当今世界大体上还是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如何在外国文化不断“渗透”乃至“入侵”的情况下,保持中国文化的品格和尊严?

  王蒙: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抗逆能力、自省能力与应变能力,是非常独特的。自古以来的世界大同与天下为公观念,正是现代中国接受社会主义思潮的文化根据。改革开放与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穷则思变传统是一致的。事实证明,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被中国人民接受后,都会迅速地本土化、中华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乃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芭蕾舞到了中国,不但有中国的原创剧目,而且即使引进的欧洲剧目也注入了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

  事实已经证明,19世纪、20世纪,世界与中国的乱局与风风雨雨并没有把中华文化摧毁,21世纪中国的和平发展,更将为中华文化的新机遇与新贡献提供条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的成就,给了我们新的观念与机遇:世界与中国,尤其在文化问题上,早已不是鸦片战争与庚子事变时期的零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赢,至少是有斗争也有和谐交流沟通的关系。

  本报评论部: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要么自傲,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要么自卑,觉得一无是处。如何科学地拥有文化自觉和自信?

  王蒙:表面上的大吹大擂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自信的文化必然是敢于也善于有所自省、有所反思、有所创造也有所发展转化的文化。任何民族文化都不是呆滞的单行线。所有的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去了民族性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与存在的意义。同样,真正成为世界的、能够汲取全人类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的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文化,是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而不是关上门称王称霸的猎奇作秀博物馆民俗村旅游文化。

  本报评论部: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有网友发出“文化强国,我们靠什么,我们差什么”的深问和讨论,您认为我们靠什么,我们差什么?

  王蒙:靠的是我们长久的历史传统与阔大的多民族文化成果的丰富性。缺少的是理性精神、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根基与民主法治操作的明晰性、熟练性、严密性。例如体育上我们差的是田径、足球,强的是小球。科学技术缺的是自己的创造与专利。对这类问题的谈论应该更务实、更以平常心面对。

  本报评论部:春节期间,国外的奢侈品店出现华人“疯狂抢购”的现象。中国人在国际上是否是“暴发户”形象?盲目追求奢侈和豪华反映了国人怎样的心态?

  王蒙:暂时不必太激愤。中国人穷困得太久了。我记得80年代,一位外国朋友对中国人热衷于家用电器甚不以为然,那个时期毕竟很快就过去了。从历史上说,中华文化的核心绝对不是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中华文化对于暴富、炫富、斗富,从来是极端厌恶与轻蔑的。我们只消多多提醒一下,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情态就会有明显的变化。

  本报评论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中国每年约有10个演出团体以每场10多万美元租用,文化“走出去”的愿望和投入很大,但一些中国团体的演出,“观众基本靠组织,门票基本靠赠送,当地媒体基本没有报道和评论”,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很小。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花大钱办蠢事”的现象?

  王蒙:这个现象很典型。这也是急于做出成绩的浅薄与浮躁在作怪。我们的一些艺术团体和媒体动辄以在金色大厅演出作招牌来忽悠,对这种幼稚、愚蠢、无知的出相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报评论部:文化品质正成为国家品质。但我们也注意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也出现了一些“地摊文化”、“杂耍文化”。这会降低我们的文化品格吗?

  王蒙:没那么悲观吧。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着中国的道路,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与医药成果。例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美国的基辛格,都对中国有着越来越多的理解。把占世界人口1/5—1/6的贫穷的前现代的中国,变成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本身是了不起的贡献。中国文化不要过于急着往外走。有效性是走出去的关键。有效,就是这种文化能够造福于接受这种文化的人民,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图片由彭世团摄)

中华文化:世界华人的“心灵支撑”

吴建民

  □华人的成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支撑

  □文化的东西急是急不出来的

  □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从未中断,很了不起

  对话嘉宾:吴建民 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

  本报评论部:很多人都注意到一种现象: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不论到世界上什么地方,都能落地生根,成为推动当地社会进步的活跃力量。他们的成功背后,有怎样的“文化支撑”?

  吴建民:1994年到2003年,我先后在荷兰、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和法国担任大使。在与当地的政府高级官员接触时,他们都赞扬华人的表现。他们说,这些华人来了之后,不向政府伸手,凭自己的劳动,不断改善自己的处境,很快融入当地社会。去年初,我去加拿大,与加拿大外交部的高级官员交谈,他们对华人也是高度评价。

  秘鲁前外交部长专门写了一本书,介绍华工到拉丁美洲的表现。第一代华工是卖苦力的,往往从事当地人不愿意做的艰苦劳动。但是,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往往都能上当地的好学校,毕业后都能找到好工作,有些人靠自己的奋斗,步入了当地的主流社会。华人在世界各地创造的成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本报评论部: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

  吴建民:日本一位著名企业家对我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世界都谴责金融界有些人士过于贪婪,为了牟取暴利,不惜弄虚作假,欺名盗世,酿成大祸。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企业家举办了一场关于《论语》的讲座。举办讲座的那天,听讲座的人数大大超过会场容量,不得不临时改变地点,搬到一个更大的会场去进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今天人们还认为其中很多思想很有价值,可以从中汲取智慧。

  随着亚洲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世界对亚洲文化、中华文化的兴趣在上升。全世界学习中文的人,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多。这是世界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表现。

  本报评论部:以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化有何独特之处?

  吴建民: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我:“您搞了一辈子外交,最自豪的是什么?”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自豪的是中华文化。”这是我搞外交多年反复思考、反复观察、反复比较得出的结论。

  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化,这很了不起。我在埃及的卢克索法老的坟墓中,看到大量象形文字,今天的埃及人却全然不解其中之义。中华文化为什么没中断?根本原因有两条:

  第一,中华文化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我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从不排斥世界上其他文化,不仅不排斥,还能兼收并蓄、丰富和发展。

  第二,中华文化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停滞的。任何事物一旦停滞、僵化,就会走向灭亡,文化也是如此。中华文化不仅能适应变化,而且能够不断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本报评论部:建设文化强国不能光吃“祖宗饭”,如何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主流文化?

  吴建民: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花大力气构建新的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是真善美的好东西;二是100多年来,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好东西;三是我们向国外学习、吸收的人类文明精华。

  构建新的中华主流文化,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乃至更长时间的持续努力才能完成。这样,我们向世界介绍的中华文化,就会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是完整的,而不是局部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文化的东西急是急不出来的。要让人家慢慢品味、慢慢吸收中华文化提供的营养。当世界认识到中华文化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能够帮助世界联合起来、走向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时候,中华文化也就真正走向世界了。

[Page]

人民观点·特别策划·“精神家园”大家谈②

8省区宣传部长把脉建言

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品质”

    编者按:面对“文化强国”的战略实施,面对“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课题,作为文化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创造者,各地领导干部的理念和作为关系到社会“道德想象”的维度、公民“心灵成长”的路径、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本期我们邀请了8省区的宣传部长,围绕本报评论部“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系列评论,探讨各地的关注焦点,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

  

让“最美”成为“家园”载体

茅临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近年来,在浙江大地上涌现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环卫工人……一个个平凡而鲜活的普通人,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成为提升道德风尚、增强精神力量、铸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让这些“最美”成为浙江精神品牌,要强化引导,像树立英模人物一样树立普通百姓的道德典型,像捧红文艺体育明星一样捧红“草根英雄”,让“最美”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要在强化实践上下功夫,“最美”贵在实践,要积极推动人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在自我奉献中增强社会价值认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要在强化保障上下功夫。“美”的认同,需要精神倡导,也需要物质支撑。要加强对“最美”行为的政策激励,加快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褒奖体系,以援助、奖励、社会保障等措施,形成支持、鼓励人们真学、真信、真用的良好氛围和制度保障。

  

以文化突破赢得竞争优势

赵  金(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云南是文化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1996年我们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2008年又提出了推动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思路。经过10多年的努力,云南文化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以《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精品带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在不断接受市场和观众的考验中成为云南亮丽的文化名片。

  回顾发展历程,云南开辟了一条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新途径。云南的实践证明,文化既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不等于文化欠发达。像云南这样经济基础薄弱但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文化上的突破,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放大“好人好报”的正面效应

唐承沛(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文化建设不能成为短腿。这些年,为回应人民群众焦虑的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进而培育良好“道德想象”,寻找支撑“心灵成长”的支点,安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造“好人安徽”品牌。我们以开展学雷锋活动为抓手,褒奖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努力挖掘安徽丰厚的道德资源,不断放大“好人好报”正向效应,着力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数年的“中国好人榜”评选中,安徽上榜人数都名列第一。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制定帮扶道德模范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解除道德模范的后顾之忧,激发更多的人见贤思齐行善事、做好人,不断夯实美好安徽的道德根基,增进人民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徽的认知认同。

  

打造文化市场的中国品牌

沈北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今天,文化已经和经济一起成为一个地区提升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资源和文化资本,将文化品牌转化为文化产品品牌,并以这些文化品牌为依托,利用和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八桂大歌》、临桂“三皮画”……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是广西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沿着这一思路,为创造性实施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树立一个新样板。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更加积极地配合国际上的中国文化热,为国际文化市场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广西文化产品品牌像“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大片一样走红世界,把党和国家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设计“核心价值”的培育载体

胡  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一位学者曾说过,“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的时代文化精神。”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同样需要有一种强大的精神作支撑。

  2011年,我们在全区广泛开展“新疆精神”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新疆精神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把弘扬和培育新疆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精心设计培育载体,不断开拓弘扬途径,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体现新疆精神的模范。面向未来,我们将高擎新疆精神的旗帜,助推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让谋发展、盼富裕、思稳定、促和谐成为新疆的主旋律。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胡苏平(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近年来,山西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了文化建设的新格局:一是“五大战略”引领发展。通过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的战略,打造文化品牌。二是“五大产业区”统筹发展。按文化资源区域分布特点,规划北部佛教与边塞文化、中部晋商文化、南部根祖文化、东南部太行红色文化、西部黄河风情文化五大产业区,形成文化产业新格局。三是“五个一工程”联动发展。实施每个市县出台一个好政策、做强一个好产业、生产一个好产品、办精一个好会展、打造一部好剧目的“五个一工程”。四是“五个新进展”加速发展。努力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给“精神”注入文化引导力

袁荣祥(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特色是区域文化的魅力所在。福建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对台优势,包含着极具区域特色的丰富文化形态。只有深度发掘、有效激活内在元素,在挖掘特色内涵上下功夫,在培育独特魅力上求突破,才能凸显八闽文化的特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以“特点特色”增强八闽文化魅力,我们将大力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在彰显福建历史文化精神特质中增强文化引导力。突出区域特色,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城市、县区和村镇,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在打造知名品牌中增强文化影响力。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有文化为纽带,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格局,打造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在发挥闽台“五缘”优势中增强文化凝聚力。

  

让文化为旅游造“形”铸“魂”

谭  力(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提升文化品质,促进旅游与文化高度融合,增强核心竞争力,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必由之路。

  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年来,我们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海南特色文化为依托,充分挖掘各种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既为国际旅游岛建设造“形”铸“魂”,也奠定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

  目前,海南正以“海南文明大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信息化、生态化为核心,大力加强现代文化建设;以培育独特文化魅力为牵引,加紧整合和挖掘利用海南特色文化资源;以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为动力,加快构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以增强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为目标,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努力早日把海南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Page]

人民观点·特别策划·“精神家园”大家谈③

文化,需要积淀和培育
 
作家 肖复兴

    ○ 走出去不能“赔本赚吆喝”

  ○ 文化像脚下的老茧,要靠时间来踩

  ○ 花钱造势、靠钱簇拥文化出场,折射渴望身份认同的焦虑

  ○ 艺术不能靠奢华场景来唬人

  文化不是有钱人的游戏,以为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名牌包包一样,瞬间即可完成。文化也不是幻想者的梦想,以为就如魔术里的鸡变鸭一样,立刻即可脱胎换骨。

  如今,谈论文化、投资文化成为时髦。很多人以为,在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之后,文化就能一下子升堂入室;以为经济都可以在当年几近崩溃的边缘飞快地发展起来,以我国如此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文化的腾飞同样倚马可待。

  于是,我们急于求成的心情非常迫切。

  国际方面,我们渴望立竿见影,为世界所瞩目。于是,文学与文艺各路大军都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走出去”。别的不说,仅看最近几年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了有的文艺单位竞相走秀的“金钱大厅”。许多演出不惜血本租用金色大厅,靠赠票制造轰动效应。这种国外“镀金”、国内“出名”的做法,这种花大钱造势、靠金钱簇拥文化出场的方式,折射出渴望自身身份认同的焦虑,反映出一些地方“走偏”的文化政绩观。

  目前,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熊猫、李小龙和舞狮上。除此之外,我们还没有向世界奉献更新更好的文化替代产品。我们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创作真正有影响力和信服力的产品,而不是祈望占领维也纳金色大厅,或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电影奖,以为抱个金娃娃就能一夜“脱贫”。

  国内方面,有些外在的、形式的、浮华的东西,置换了最为重要的内容与思想。以舞台为例,各种大制作大场面的节庆晚会,各种调动自然山水的各地艺术名片之类的“印象”歌舞,各种名目繁多的汇演,不惜破费金钱,声光电高科技一起上阵,以为这就是现代,就是文化。咫尺天涯,无限江山,意象非凡,可就连本该极简主义的京剧舞台,如今也要花团锦簇。各种豪华版京剧,有意把舞台美术往舞蹈和影视上引,铜雀台盛景、火烧赤壁奇观、草船借箭梦幻……大有貂裘换酒也堪豪的劲头。

  其实,好的戏剧,无论京剧还是话剧,从来都是朴素的。古希腊悲剧的演出都没有如此奢华过,文艺复兴莎士比亚戏剧演出的鼎盛时期,舞台布景道具也是简陋的,双方激战的军队不过用两个人代表,再浩浩荡荡的群众也不过用四个人表演。中国话剧走过历史百年,我们前辈导演的那些经典名作,从来没有这样奢华过。想起前些年上海昆曲名角梁谷音排演《潘金莲》,只花了区区600元,不过做了一块绣裘的天幕就演出了。这些简直如天宝往事,今天无法想象了。

  大道无形,大味必淡,任何艺术都不是靠奢华的大制作来唬人的。文化来自一个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来自一个民族的教育基础。前者属于我们的传统,后者属于我们的现实。深厚的传统可以是我们的骄傲,却不能替代我们的现实。文化不是粉底霜或腮红,往脸上涂抹就可以容光焕发;文化需要积淀,需要培育;文化是几代人潜移默化化出来的,绝不是靠金钱堆出来的。文化有时候像是我们脚下的老茧,是靠时间踩出来的,不可能奢望如美人痣瞬间即可点上去。在金钱与文化的关系上,误用金钱,滥用金钱,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金钱可以开文化之路,逢山开山,遇水搭桥,用这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是不可取的。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