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1-6)

2012-04-20 08:35:14来源:人民日报

目  录

    ◇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一: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二: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三:让自己变得更好,很难吗

    ◇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四:道德不需要涵养吗

    ◇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五:学雷锋只是“利他”吗

    ◇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六:“干部带头学”课题需要新解答

[Page]

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一

      “雷锋精神多少钱一斤?”“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商品社会里,雷锋精神到哪里落地生根?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这些疑问,将市场经济与雷锋精神置于对峙中,直到今天仍能得到不少人的认同。

  雷锋精神过时了吗?市场经济还需要学雷锋吗?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和困惑,源自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市场经济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正因如此,很多人对市场经济的印象,还停留在圈地运动“羊吃人”的阶段,认为“利益挂帅”的市场经济毫无道德可言,与“道德为先”的雷锋精神更是格格不入。而伴随着市场化进程所出现的诸多极端自私、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更加深了人们的忧虑。

  事实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利益驱动型和竞争型的经济体制,有其基于人道主义的伦理道德基础。它不仅肯定人在人格、个性、尊严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充分彰显个体价值,同时并非简单地认同人们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而是鼓励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假如没有这些,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市场经济国家同样有文明、合理、有序的社会规范,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民拥有较高的文明素养。

  的确,市场经济可能产生过度趋利、极端拜物、恶意竞争等弊端。正因如此,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的同时,还倾注更大心力写过一部《道德情操论》。在他的心目中,后者比前者“更基本”也更重要,因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克服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消极因素,倡导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呼唤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努力建设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

  也正因如此,雷锋精神非但没有过时,“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价值追求,恰恰是填补监管空白、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和品质的精神力量。它令市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倾听道德良知的深沉呼唤;它引领人们在物质浪潮的冲刷中坚守价值理念、彰显道德追求,是市场经济时代最有营养的“心灵鸡汤”。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今天学雷锋,不只是对50年前那些“好人好事”的简单模仿,也不是用“不计报酬、忘我奉献”的道德标准要求所有人。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远比半个世纪前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它并不构成雷锋精神“过时”的现实论据,而是雷锋精神必须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这是中央一再强调学雷锋活动“时代内涵”的重要原因。

  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没有错,但它只讲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经济关系,都无法与公平的规范制度、合理的伦理观念、向上的价值追求割裂开来,后者同样是前者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学习雷锋,因为我们坚信,市场经济不应是强取豪夺、物竞天择的“霍布斯丛林”。我们呼唤雷锋精神,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份令人类成其为人类的高尚情怀,始终不曾睡去。(李拯)

[Page]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雷锋精神时代化的思考之二

      你肯定忘不了你的父亲,你想必能记住自己的祖父,但你的曾祖父是谁,你曾祖父的父亲叫什么名字?能答上来的人会有多少?时间是无情的筛子,它可以滤去世间最浓烈的情感、最生动的故事,甚至是那些不应遗忘的人物。

  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会穿过岁月的罅隙,留存在集体记忆的深处。

  到今天,雷锋生前所在的“雷锋班”,班长已经传到第二十四任。近50年来,班里为雷锋留下一张床铺,每天晚上把被子铺开,第二天早晨再叠起来。这个铁打的营盘中,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接过雷锋的枪,像雷锋那样做人”,是大家永远铭记的誓言。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昔日的战友乔安山曾经好几次累倒在宣讲雷锋精神的讲台上,他不仅自己讲,还把孙女送到雷锋纪念馆当讲解员;雷锋生前战友志愿者服务团、雷锋事迹报告团、编外雷锋团,学雷锋基金、雷锋图片全国巡展、雷锋文化万里行……那些从雷锋身上汲取到巨大力量的人,立志用自己的行动,将精神的种子播撒到足迹可及的每个角落。而每到一处,他们所受到的欢迎、所赢得的掌声,常常超乎想象。“我知道这不是冲我,是冲雷锋。只有雷锋才会有这种掌声。”

  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向一个普通人学习、以他为榜样的行动能够持续近半个世纪,没有哪种“时髦”,可以如此坚挺,它的背后,一定有触动灵魂、点亮激情的能量在恒久释放;没有哪种“怀旧”,可以这样深沉,它所蕴藏的内涵,很难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概括,更无法用“号召”和“推动”加以解释。

  我们追忆雷锋,因为他浓缩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少年时期的纯洁气质。无论他是开推土机还是骑摩托车,无论他是穿军装还是穿皮夹克,无论他是朴素节俭还是戴手表、爱照相,他的心灵是善良的,他的灵魂是干净的,他的信仰是高尚的,他的行动是真诚的。他像一缕透明的阳光,照进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民族,他所散发的气息,盖过陈陈相因的世故和暮气。

  我们纪念雷锋,越是复杂多元的环境,越凸显精神追求的价值。精神修养固然无法取代物质创造,但愈是衣食丰盈、仓廪充实,愈是引发人们对终极追求的思考。人为什么而活?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到这个世界匆匆走一遭,应该收获什么、创造什么、留下什么?理想的删繁就简,信仰的返璞归真,雷锋,这个只活了22年的年轻人,为我们树起一个参照的标杆。

  我们学习雷锋,因为他启示我们,崇高并不遥远,幸福在行动中。在北京,双寺胡同有一所雷锋小学,每周固定宣读续写《雷锋日记》,坚持了整整39年。在云南保山,老书记杨善洲将一生所得倾囊捐出,留给老伴的唯一遗产仅有4万元奖金。在辽宁鞍山,郭明义和他的“爱心团队”在微博与现实之间忙碌奔走,以“当代雷锋”的正气汇聚起粉丝们温暖向善的洪流。他们把雷锋的“户口”落在自己家,也就已把精神的标尺与高尚取齐。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但在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里,总有一些东西“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它是家园的基石,是大厦的梁柱,就如雷锋精神之于新中国的价值世界,历久弥新,永垂不朽。(周人杰)

[Page]

让自己变得更好,很难吗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三

      一个英模出现后,往往会掀起敬佩和学习的社会热潮,但也容易在一些人那里形成两种认知。一种是认为英雄模范都有过人之处,非凡夫俗子所能为,又岂敢奢求像他一样?一种是认为媒体上报道的都是英模好的一面,但在实际中却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样的人不值得去学。

  这是学雷锋在一些人那里遭遇的认知困境。其实,倘若能换个角度看学雷锋,就不会让我们心理纠结而是变得敞亮。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秩序才能维系。无论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美德,还是时不时念叨的优秀人格品德,也都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而是在每个时代的人们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具体地存在着。雷锋也好,一切英模也罢,都只不过是他所在时代的优秀品德代表者而已。时代变了,雷锋承载的那些闪光的品德没有变,也不会变。这就是为什么,每当社会出现不良风气,人们就会用“雷锋叔叔不在了”表示强烈的忧虑;每当社会风气向文明健康转化时,人们就会用“雷锋叔叔又回来了”表示由衷赞叹。在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巨变中,雷锋之所以始终成为社会风尚的晴雨表,正在于他代表了我们心中最质朴的道德向往和精神理想,而这样的向往与理想,可以跨越时代、浸透人心。

  在这个意义上,雷锋就是从我们普通人中来的。也许只是帮一个带孩子的乘客找到座位,或者给丢车票的大妈买一张票,或者参加路边工地义务劳动……这些平凡之极的行动,点滴坚持,一生不懈,就能成就一个伟大的灵魂。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其实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一些优秀品格,比如良知与仁爱,同情心与正义感。我们学习雷锋,其实就是锻造自己做人的那些优秀品格。做“雷锋”的实质,就是做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很难吗?

  每一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个“雷锋”。在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时刻,自己就是“雷锋”。郭明义这样的“当代雷锋”、孙东林这样的“信义兄弟”、吴菊萍这样的“最美妈妈”、陈贤妹这样的“最美婆婆”,用平凡的举动展示了他们的“雷锋”形象,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心灵的温度。我们愿意学雷锋,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温暖,这种温暖常常会穿越一些世俗的壁障去温暖他人。有的人决计做雷锋,是因为追求人生价值与崇高境界,在做人的品格与操守方面更上一层。尊重自己内心对道德和理想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美。(陈家兴)

[Page]

道德不需要涵养吗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四

      从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学习活动,为何总能引发共鸣?涵养道德为什么成为一种国家行为?

  在许多人印象中,道德行为往往属于个体选择,对道德的评价也主要系于社会舆论。然而,倘若就此认为道德是“自生自灭”的产物,甚至排斥对道德的倡导涵养,不仅是对道德认识的简单化,也忽略了国家在道德构建方面的责任。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道德观念形成是社会建构的过程。一方面,个体的道德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构建道德共同体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在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环境方面,国家和社会对道德的涵养同样不可或缺。古今中外,一些仁人志士之所以光耀千秋,一些崇高品质之所以成为主流价值,道德榜样之所以能够坚定人们的向善信念,就在于道德这一“公共资源”得到了国家的涵养、社会的呵护。

  亚里士多德曾把德性分为两类:理智的和伦理的。理智德性大多数是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事实上,无论哪种德性的涵养,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积极作为。试想,在一个社会里,当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帮助、诚实守信者频频吃亏、爱心捐款反被贪污挪用、举报腐败却被打击报复,道德义举屡屡碰壁,“英雄流血又流泪”,“道德风险”使人望而却步,个体从善的信心如何提升?道德的吸引力又从何谈起?

  相比雷锋生活的时代,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也面临着比雷锋当年更为复杂的道德课题。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身处深刻转型的社会,如何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如何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人生价值、体现生命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今天我们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就是在彰显一种国家对待道德的积极态度,是新时期对“道德滑坡”焦虑的有力回应,也是对“道德选择”困惑的主动引导。

  我们常说,道德不能单打独斗。道德的涵养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积极作为。就学雷锋活动来说,只有打消扶起跌倒老人惹上官司的犹疑,消除爱心捐赠恐被挪作他用的焦虑,使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的合法权益时刻得到保障,让不择手段、非法牟利者的行为受到严惩,社会的道德水源才能得到涵养;只有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共产党人的先进觉悟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国家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良好的社会,不仅应向全体成员提供公平的环境、公正的秩序,还应对其成员进行道德引导和精神塑造。以榜样的力量扶正祛邪,以制度的威力惩恶扬善,相信亿万民众焕发的道德热情,定能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持性资源”。(杜耀峰)

[Page]

学雷锋只是“利他”吗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五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自己纯粹的一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树起一座高耸的丰碑。

  在强调“一大二公”的岁月,这一点曾被无限放大和强化,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长久留存在中国人集体记忆的深处。它激励着无数后来者高扬理想旗帜,追求精神的净化和人生的升华,也给迈入市场经济门槛的国人留下深深思考: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认可个人利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正确把握利己和利人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事求是原则的重新确立和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伴随着对类似潘晓“人生之路”问题的激烈讨论,人们对利益关系的认识进入新的层面。从过去刻板乃至僵化的思想教育中解放出来的人们蓦然发现,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在倡导维护集体利益、公共利益的同时,从来不曾否认个人正当利益的存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马克思以一句形象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深刻阐释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

  然而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到了一些人那里,承认个体利益、个人价值变成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借口,否认集体主义、团结互助成为肯定个人追求、鼓励个性发展的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一些人心目中,雷锋从万众景仰的英雄退化成被人洗脑的“傻子”,雷锋精神“可以仰视,不能复制”。

  历史总在螺旋式上升,人类认识的进步往往需要付出沉重代价。对利益关系的误读,催生了极端利己主义的萌芽;矫枉过正的行为,势必种下“过犹不及”的恶果。从晋江假药到温州冒牌劣质皮鞋,从高考作弊到事业单位“萝卜招聘”,从甲醛地板、黑心棉到垃圾短信、“地沟油二代”,深受其害的人们开始重新掂量这句话的含义:“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呼唤诚信,呼唤良知,呼唤雷锋精神,中国人的精神旅程穿越迷宫,到达新的起点。

  1993年5月3日,创刊45年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第一次出现一个词汇:“双赢”。这个词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紧密相关。在这样的体制中,利己与利人不再是“我得你失”的零和博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在自我完善中造福社会,利益的天平上,雷锋的后人重新摆放自己的位置。

  余震的危险中,数十万人奔赴汶川,抢险救灾、舍己为人,擦亮了“志愿者”这个称号;偏远艰苦的乡村,一拨拨支教的年轻人用知识的烛光,为贫困孩子的人生路护航;麻风村里,云南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司占杰带着情侣欢乐地生活着,帮助麻风病康复者融入社会,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乡间图书馆中,北大硕士李英强为乡亲们构筑起精神的港湾……“以其无私而成其私”,他们用自己的奉献和收获,给雷锋精神注入时代的内涵;他们从他人出发,找回充实的自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学习雷锋,你不必“克隆”他。心怀天下,你可以成就你。(李强

[Page]

“干部带头学”课题需要新解答

——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六

      “伟大的老人,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日前,安徽省太和县原政法委副书记苗为民的故事广为传颂:兢兢业业58年,临终前捐出祖宅作儿童图书室,去世后捐献遗体器官。一位网友感慨,苗为民“把一切都奉献出来”的一生,诠释了雷锋那句名言——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品味人们对苗为民老人的推崇,不禁想起今年两会上难忘的一幕。当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慷慨陈词“学雷锋,要先从领导干部做起,拿出行动来”,全场掌声雷动。不管是赞叹还是掌声,都寄寓了同样的社会期待:学雷锋,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学、做表率。

  有人曾探寻:雷锋当初学的谁?结果发现对雷锋思想行为影响最大的,是他所接触领导的言行举止。回顾近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历程更会发现,“干部带头学”不仅是群众的热切期望,也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朱伯儒、孔繁森、杨善洲、刘金国等雷锋式干部不断涌现,闪耀着“我为人人”的人性光辉,彰显了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成为雷锋精神的重要注解。

  在道德践行越来越成为普遍社会自觉的今天,“干部带头学”的课题,依然需要继续破解。置身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面对“地沟油”、扶老难题、“小悦悦”事件等道德困扰,如何凝聚社会共识、激发道德力量,让雷锋精神在新的时代情境下焕发魅力,让学雷锋活动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既有赖于公民的心灵成长,更需要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在学雷锋活动中,干部带头学,才能解开“民学官不学,下学上不学”的疑虑;干部扎实学,才能改变“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反差;干部坚持学,才能告别“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尴尬。在雷锋生前所在团,团党委坚持“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班子成员争当学雷锋标兵,带动团队涌现了一批批雷锋传人。“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感必速”,领导干部用实际行动担当雷锋精神“代言人”,往往是最有效的无言之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握有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学雷锋”既是个人品德的升华,更是政德涵养的重要途径。雷锋精神说千道万,其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干部学雷锋,不应止于“街头清扫、开会报告”,关键是把雷锋精神作为政德标尺,在思想和行动上做人民的“勤务员”,像雷锋那样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不是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像雷锋那样爱惜民力勤俭节约,而不是吃则山珍海味、喝则茅台拉菲;像雷锋那样钻研本职攻坚克难,而不是躲着问题走、甘当太平官。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出于公心、追求奉献,才能经受是与非、公与私、名与利等考验,真正立信于人、立功于民、立德于世。

  “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的论断言犹在耳,在今天学雷锋活动的全民道德践行行列里,领导干部如何以雷锋精神为坐标,思考前进方向,审视所处方位,努力走在前列?最有力的回答只能是行动。(詹勇)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