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基层系列谈(1-8)
目 录
◇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一:多看“难点”
◇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二:倾听群众的诉求
◇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三:身入更要心入
◇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四:学会“拉家常”
◇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五:实干兴业
◇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六:带着感情 带着责任
◇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七:积极适应 进入角色
◇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八:促发展是个重点
[Page]多看“难点”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一
谢宗贵
到基层去,重点看些什么?
基层工作点多面广,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领导干部下一趟基层,不可能什么都看,必定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看看基层的“亮点”,从中得到启发,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当然需要。然而,任何一个地方,工作做得再好,总还有问题待解。忽视了薄弱点,就谈不上全面了解,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达不到推进工作的目的,群众也会有看法。
干部下基层,只挑“亮点”看,还是多看“难点”,多找难题,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也关乎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作风深入了,就能发现实际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领导干部下基层,最好要多思考,多提问题。哪怕是针对工作“亮点”,也不能停留在评功摆好上,而要多想想,这些“亮点”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经验值得推广;“亮点”中还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使之好上加好。关键要多问多想,这个地方(单位)工作“难点”在哪儿?是否还存在长期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什么?政策落实得怎么样?还需要上级什么样的政策支持?如此等等,都需要花工夫深入了解,而且应该作为调研的重点,来一次不够,就来两次、三次,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尤其是企业,目前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具体是什么困难?困难的原因何在?需要什么支持?等等。有关职能部门下基层时,就要多进困难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尽心尽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这样下基层,才会有收获,才是真正给基层帮忙,才会得到基层干部的欢迎,受到群众的称赞。
当然,下基层看“难点”,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找茬”,而是对事不对人,本着促进地方发展的良好愿望,发现那些阻碍发展的“短板”,想方设法帮助地方尽快补上,那么,这个地方的发展一定会有大的突破。对基层来说,也要转变观念,不能只打当地、个人的小算盘,光顾面子好看,把“难点”藏着捂着,而要把干部下基层当作一次解决难题、推进工作的好机会,从而把工作提升到新水平。
[Page]倾听群众的诉求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二
王志贤
“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解决群众的诉求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最近,省委书记孙春兰在闽东调研时,来到周宁县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接待来访群众,倾听他们的诉求,研究如何依法依规尽快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这为我省各级干部下基层做出了示范。
干部下基层可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帮助地方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经济发展等。但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群众,都要依靠群众。因此,应当认真听一听群众的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向他们多多请教,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许多矛盾,特别是基层,是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比如,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基层群众收入渠道少,增收难,生活比较困难;一些地方群众对征地赔偿、集体林分配等有意见;个别干部作风粗暴,引发干群关系紧张,等等,都亟待化解,以消除群众的不满情绪。面对面倾听群众的真实想法,才能知道矛盾纠纷在哪里、群众的困难是什么,从而对症下药,及时解除他们的困难。
下基层正是领导干部密切接触群众的好机会。平时,由于忙于公务,有些领导干部可能没有太多时间直接接触群众,群众要找领导干部反映问题,也不那么容易。如今,干部下到了基层,可以与群众零距离交谈。在面对面交谈中,群众合理合法的要求得到回应,困难得到帮助,疑惑得到解答,体会到的是党和政府的温暖;干部通过倾听群众诉说,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也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干群关系,而且掌握到社情民意,可以使今后的工作更加切合群众需要。
倾听群众的诉求,一举多赢,应当成为干部下基层着重做好的一件事。当然,听民声、解民忧也不能只等到干部下基层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创造更多与群众在一起的机会,让群众的声音能有更加通畅的表达管道。广大干部要带着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听听他们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认真疏导群众的情绪,同时依法依规解决好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增加他们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Page]身入更要心入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三
黄琳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干部下基层,就是为了深入实际,与人民群众在一起,满怀真情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办实事好事,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所以,干部下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到田头、进农家、下车间,要细心察看民情民意,耐心倾听群众诉求,在此基础上潜心思考,寻求为民排忧解难、促进发展的办法。
同样下基层,能不能沉下心来,细细察看基层实际;有没有带着感情,多多了解群众的冷暖安危,效果大不一样。沉下心来,带着感情,就会把热情、智慧和力量调动起来,“耳聪目明”,容易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全面掌握基层实情,从而为科学决策打下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朋友,一同探讨问题,共同想办法,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促进发展。
有时候,多花点功夫到实地跑一趟,多和群众拉一回家常,多作一次解释说明,多想一个应对之策,就可能化解一个长期影响当地和谐的矛盾纠纷,或破除一个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而这,往往取决于我们下基层是不是用心、用心到什么程度。
如果人下去了,心还在上面,即使驻村蹲点,甚至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容易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曾有群众把这样下基层称为“井里的篮球”——上面往下看,球在井里;下面往上看,球浮在水面上。这样下基层,万万不可。
开展下基层活动,不是一时之策,而是做好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发展的长久之计,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满怀深情,沉下心来,始终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群众当作良师、敬为父母,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只有带着真心下去,带着热情下去,带着问题下去,时刻保持一种强烈的服务意识和饱满的进取精神,把“要我下基层”变成“我要下基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基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预期目标。
[Page]学会“拉家常”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四
刘辉
笔者日前随南平市一干部入户调研。一进门,这位干部就与户主聊家常,问她今年薏米卖得好不好;听户主说还打算多种些,又问需要不需要再资助。大家无拘无束聊着,从中我们了解到不少情况。
领导干部下基层,要看得到难点、听得到民声,第一步就得与老百姓交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打成一片,不是说下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就可以了,而是要让老百姓打心眼里认同你。
要有这种认同感,干部除了要有亲民作风外,还得多说老百姓的“土话”,少说“官话”,从语言上与老百姓零距离。
跟老百姓在一起,如果还讲那些放在哪儿都没错的空话、套话,老百姓听了只会敬而远之,不愿意接你的话,反映情况可能就会有所保留。这样,即便干部与老百姓走到一起,同吃同住,恐怕也没法了解实情。
怎样说“土话”?就要掌握沟通技巧,善于说群众熟悉和惯用的话,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法去沟通交流。说白了,就是要学会拉家常。
拉家常,大家很熟悉。邻里之间,点个头、问个好,聊几句家庭琐事,平淡之中有感情。干部与老百姓接触,也是这样,不能直接讲一通大道理,而要善于通过拉家常的方式,了解他们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适当讲些政策,说些道理。
拉家常不能摆架子。下基层与群众面对面,要田间地头蹲得下,炕头板凳坐得住,粗茶淡饭吃得香,老百姓才愿意和你拉家常。
拉家常不能打官腔。下基层要多聊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同时应听得进批评或牢骚,用真诚打开群众的话匣子,让群众真正把你当作亲朋好友,无话不谈。
拉家常不能耍嘴皮,口惠而实不至。下基层难免碰到些棘手问题,这个时候一定要将心比心,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向群众承诺的事情,一定要说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坚决办好办实;对一些难以马上答复或解决的,要开诚布公如实说;对一些群众不理解的,不能不耐烦,随便应付,而要耐心,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直到与群众聊透、群众认可为止。
与百姓拉家常,看上去只是沟通交流的方法问题,实质是干部能否摆正位置的问题。放下身段,自然就会明白怎么与百姓打交道,怎么为他们办实事了。
[Page]实干兴业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五
段金柱
干部下基层,群众很欢迎,因为他们盼望着干部能够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多办一些实事好事,从而让所在地方有更大的发展。不过,他们也担心,“久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或是匆匆来又去,办不了什么实事,让基层空等待,群众空欢喜。
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社会在转型,改革进入攻坚期,各项事业千头万绪。有道是,不发展则无所事,大发展往往也带来一些问题与矛盾。“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并存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心无旁骛抓发展,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噪音杂音所扰,同时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夯实基础。省委决定开展“下基层”活动,就是要让干部沉下去,直面错综复杂的现实,为群众排解忧难,化解矛盾,办好实事,改善民生,推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下基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在一些地方,“下”还停留在口头上,只是开开会,发发文件,还没有什么实质性行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甚至有个别地方,干部还没下去,口号倒是叫得很响;再者,即便下去了,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行胜于思。下基层,关键在“下”,在于拿出实质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文件上。干部们要自觉行动起来,真正沉潜到基层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把准基层发展“脉搏”,摸透民情社情,倾听民声民意,以实干寻求解决之道、发展之策、惠民之举,为群众多谋利益。
长效机制胜于一时热情。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这是惠泽百姓的长远之事,需要干部提高认识,自觉下基层,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千万不能变为“一阵风”。同时也迫切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以及督查问责制度,以避免“糊任务、走过场”,确保取得实效。
实干兴业。口号喊得响,不如行动抓得紧。也只有你的行动,才能体现你的价值,表明你的爱民为民情怀。我们乐见下基层中人人迎着晨光实干,而不是面对晚霞空想。
[Page]带着感情 带着责任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六
谢宗贵
浦城县一位退下来的村干部老杨,曾写信给省委书记孙春兰,反映村主干退养金偏低的问题。孙书记不但及时回了信,日前到浦城接待来访群众时,又专门接待了老杨,对老杨这样的村主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当地出台具体政策,适当提高退养金水平,让基层干部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孙书记对基层干部的真心关怀,让老杨备受感动,也为领导干部下基层作出了示范。
真诚的感情源于强烈的责任感。每一项工作,是不是带着感情去做,是不是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项工作的最终成效。干部下基层,也是如此。
心系人民群众,那么,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怎么样,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与支持,等等,就会时刻挂在心上,就会自觉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了解真情实况,及时予以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也会放在心上,带上来认真研究,寻求解决之道。反之,如果对群众缺乏真情,对工作不负责任,则可能一离开基层,就把眼前看到的、听到的,抛之一旁;就把已经答应的事情,忘个干净。
带着感情和责任下基层,要做倾听群众意见的有心人,记下群众反映的问题,用心感受群众的冷暖安危。这样,即使群众没反映的问题,你也会有所发现;即使群众不敢说的事情,你也会有所察觉,深入调查研究。做个有心人,你就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你就会与群众一道,用心求解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群众尽早摆脱困扰。做个有心人,你就会自觉给自己的工作加码,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对群众需要办的事情,积极去办,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真正满意,而不仅仅满足于办结了事。做个有心人,你就不会满足于一事一议,不但为群众办好眼前之事,而且着眼长远,帮助群众谋划长远发展。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让我们带着感情,强化责任,下到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努力把干部下基层活动引向深入。
[Page]积极适应 进入角色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七
李长柱
有位跟随领导下基层的省城机关干部,回来后谈到同住的体会——偏僻山村群众习惯早睡早起,而自己是个“夜猫子”,晚上天黑躺不下,早晨天亮起不来,在村民家里那几天,与房东生活上融不到一块,感觉“很别扭”“很不适应”。
干部下基层,感觉不适应的不在少数。不适应不仅表现在同住上,有的听惯了闹钟声,却听不惯鸡鸣狗吠;有的睡惯了柔软的席梦思,却睡不惯农户的硬板床;有的习惯了珍馐佳肴,却咽不下粗茶淡饭;有的讲惯了官话,却听不懂乡言土语……
机关干部乍到基层,患点“不适应综合征”是正常的,因为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要适应基层生活,有个或短或长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适应,克服各种障碍,入乡随俗,融入基层,认真地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向群众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另一种则是被动应对,觉得反正呆在基层的时间不长,做做样子,应付过去就好了——这样下基层,只能是水过地皮湿,起不到什么作用。
如何积极去适应,及早进入角色?这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基层,上面有要求,群众有期待,要时刻做到三问——为什么下基层?怎样下基层?为基层做些什么?要在责任的驱使下主动融入群众的生活,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解决好基层和群众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尽快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勿庸讳言,基层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都比不上城市,要想早日进入角色,得有吃苦的精神。应当明确,下基层是来做事的,不是来享受田园风光的。只有正视基层的现实,乐观地对待、主动地克服各种困难,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多做服务百姓、推动发展的事,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干部能够放下身段,跟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必能受到百姓的欢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基层后积极适应,主动作为,虽然会付出辛苦,但得到的,一定是甘甜。
[Page]促发展是个重点
——干部下基层系列谈之八
王志贤
干部下基层干些啥?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为基层办实事等,直接惠及群众,无疑是需要做的,而推动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既关系全省发展大局,又关系民生的改善,更应当着重抓好。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在全省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并拓展了五大战役的领域,把农林水利、“四绿”工程、城镇美化等领域的项目纳入战役实施范围,同时,把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扶贫开发等列入全省工作重点。这些中心工作,主战场在基层,大量工作需要在基层做好。干部下基层,正是推动中心工作的有利时机。把推动中心工作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应当承担的重要任务,是活动的应有之义,也是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然,各部门各单位职能不同,承担的中心工作任务也有很大差别。干部要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明确推动中心工作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落实举措。关键要付诸行动,能够沉到基层,深入一线,做到责任在一线落实、调度在一线进行、问题在一线解决,加强项目对接,服务项目建设,推动各项中心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基层的成效如何,一条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群众有没有受益、满意不满意。推动中心工作的落实,有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于千万百姓,必然会受到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