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1-4)

2012-05-21 08:31:05来源:人民日报

目  录

    ◇ 一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创新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 二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推助中国崛起

    ◇ 三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国有”“民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四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深化改革才能共同发展

[Page]

创新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 一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变革的先导,也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今年是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回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一种品质格外突出,那就是实事求是;一个经验尤为珍贵,那就是理论创新。

  所有制问题是基本经济制度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中国改革开放而言,所有制问题既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与改革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面临这样一个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一方面,超越发展阶段盲目追求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不仅没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再三遭遇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不考虑国情,全面否定已有经济制度,试图通过全盘西化在一夜之间向市场经济转变,最终导致全面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正因如此,有人曾形象地把所有制改革比喻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珠穆朗玛峰”。

  对于历经百年沉浮,追求独立发展的中国而言,在所有制问题上,如何既确保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又考虑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如何既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从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从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固定下来,到党的十六大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再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的所有制理论创新,不仅成功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世界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更让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充分体现。

  正是因为突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破除了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提出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开放理念,我们将世界文明潮流与自身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将现代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一方面,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积极寻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兼容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众多产业领域对非公有制经济放开准入,形成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壮阔潮流。由此开创了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崭新局面,将社会主义中国推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使基本经济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亮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立足初级阶段,不断以创新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面对基本国情,坚持以基本经济制度推动中国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推动改革开放的中国巨轮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Page]

“两个毫不动摇”推助中国崛起

——二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曾是世界性难题,所有制理论创新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更需极大的政治勇气。提出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既实事求是、又与时俱进的执政智慧,推助了社会主义中国举世瞩目的腾飞跨越。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创新,究其实质,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1978年至2011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471564亿元,年均增速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间6.1%的速度,而且高于日本、韩国经济起飞阶段,这是“两个毫不动摇”带来的巨大活力,展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之所以能激发活力、提升效率、发挥优势,就在于它尊重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搞单一公有化,也不搞全盘私有化,而是实行多元化、多样化、混合化,从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方面优势,实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正是坚持这个“毫不动摇”,我们果断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不断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改革重组和布局调整,公有制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国有资产总量不断增加。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脱颖而出,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已有38家上榜;在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如今,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自主创新“排头兵”、重大工程“顶梁柱”、社会责任“主心骨”、走出国门“探路者”,主导作用和影响力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正是坚持这个“毫不动摇”,这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在培育市场体系、“倒逼”国企改革、完善市场体制等方面发挥了推动作用,而且在活跃市场、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其中95%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考察一个国家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关键要看是不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不是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相互公平竞争、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将在改革发展中展现更多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在应对风险考验中不断发展壮大。

[Page]

“国有”“民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共同构筑了经济巨龙腾飞的现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国有”与“民营”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那种将“国有”与“民营”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正确把握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首先,从资源禀赋看,国有企业基本都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就业密集的中小企业,不同的资源配置角色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现实约束。从市场需求看,我国内部需求持续旺盛,消费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全球化也为“走出去”开辟了更宽广的发展舞台,内需外需共同拓展了可持续增长的利润空间。

  其次,从市场的互补角度来看,“国有”“民营”虽各有分工,但各有优势,相辅相成。国有企业一部分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条件,另一部分在大企业层面配置全球资源、提升国家竞争力。民营企业则主要分布在服务业、制造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与大型国企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即便处于同一行业的国企与民企,更多的是呈现出有机融合、彼此促进的“双赢”态势。

  再就是,从互利共赢的关系看,现实数据表明,“国有”“民营”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携手共进。从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至20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926亿元增至1.7万亿元,进入“全球500强”的数量达到38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1998年到2010年,民营企业的户数从1.07万家增至27.23万家,就业人数从161万人增至3312万人,产值占比从3.1%增至30.5%,利润占比从4.6%增至28.5%。国企民企各有特色,共领风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0年来的经济发展证明,“国有”与“民营”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两条腿”的齐步并进收获了更优的经济绩效;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国有企业往往作为行业的排头兵与领航员,民营企业常常是资源整合的分享者与有序竞争的参与方,两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国有企业中流砥柱,民营企业抱团取暖,“国”与“民”共克时艰、共同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通过深化改革分别发挥“国有”“民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会得以不断展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生命力才会在现代化建设的壮美进程中不断绽放。

[Page]

深化改革才能共同发展

——四论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如果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比作人的躯干,那么公有制经济是骨骼,非公有制经济是肌肉,二者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回顾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改革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展望未来,要不断催生制度的生机活力,同样必须深化改革。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应该占据什么位置?30多年来,正是始终以创新的理念突破思想禁区,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制度变革,我们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所有制结构,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展所长、相互促进,极大促进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发展起来的问题,往往比不发展的时候更多,也更具复杂性。在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时,如何做到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如何实现“让利于民”?如何破除“国进民退”猜疑?在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显示旺盛活力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公平竞争”?解答这些问题,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直面的紧迫课题,也是深化改革必须回答的重大命题。

  竞争和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对于公有制经济来说,要更好地保证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坚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不动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着力解决制约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有优势的国有企业;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素质和控制力,更好地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平等与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要使其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大政策措施;进一步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全面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使其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改革创新是动力,改革创新出活力,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繁荣发展的局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崭新格局,开创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大有可为,国企与民企必将大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