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仲祖文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1-3)

2012-06-13 08:49:09来源:人民日报

目  录

    ◇ 到基层去—— 一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 下基层干什么——二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 全力抓落实——三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Page]

到基层去

—— 一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当前,在中央大力倡导下,各级干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走出机关、走进基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干部特别是领导机关的干部,脚还没有迈到基层去。调查显示,去年一些机关只有7%的干部到过乡镇和村庄,20%的干部从未参加各种调研,2/3的干部参加调研在10天以下。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下基层少,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是自认为工作忙,走不开;二是觉得现在资讯发达,“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没必要;三是认为经常见到基层的同志,也有很多基层的汇报、文字材料,就够了。这些想法貌似有理,其实不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看到的材料、听来的信息远没有切身体会的深,技术再发达、信息再畅通、交通再便利,都代替不了干部进村入户、蹲点调研;平时合理安排、少些应酬,就能把时间挤出来下基层。领导机关的干部从基层来的本来就少,再下基层少,就很难使决策符合基层实际。一些工作部署有阻力,一些政策效果打折扣,一些实际矛盾不能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都与决策和工作安排脱离基层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有关。长此以往,就会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

  下基层需要组织的推动。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健全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建立并落实好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把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作为考核干部的硬指标,推动机关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下基层需要干部的自觉。每个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主动走出大楼,沉到农村、企业、社区去,尤其要到艰苦偏远的地方去,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贴近群众心窝,体察群众脉搏,倾听群众心声,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体验群众酸甜苦辣、感知工作利弊得失,在长期联系服务群众中,不断提高为党尽责、为民服务的本领。(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6月8日)

[Page]

下基层干什么

——二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领导机关的干部下基层干什么?一是调查研究,二是解决问题,三是总结经验。

  要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检验工作实效。一竿子插到底,不打招呼、不搞陪同、不事先指定对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力求获得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真正抓住制约发展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这样,既能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又能检验制定的政策、部署的工作是否符合基层实际,还能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

  要解决实际问题、拿出实招新招、给群众带来实惠。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加强基层组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与基层组织和群众一起想解决办法、找出路对策;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基层和群众找项目、引资金、送技术、荐人才;与普通党员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结对子,真心实意、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实际困难,把工作做在群众急需处,做到群众心坎上。

  要总结基层经验、完善政策措施、推动面上工作。邓小平同志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一定三有”、“三有一化”、“四议两公开”等好政策、好做法都来源于基层创造、群众智慧。下基层,要把第一线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认真思考分析,深入把握规律,精心归纳提炼,努力形成务实管用、切实可行的思路、政策和措施,用基层创造引领基层实践。

  到基层去,与本职工作的结合要紧而又紧,生活安排要简而再简。想一想基层工作和基层群众的难处,就会少些“官威官仪”,少些“劳民扰民”。脚上多沾点泥土,心里多沉淀点真情,轻车简从、“静悄悄”下基层,不给基层添麻烦。(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6月11日)

[Page]

全力抓落实

——三谈提倡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

      近日召开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推进视频会,强调各级领导力量要下到基层,抓具体、抓实在、抓到底,这是对工作方法的指导,更是对领导作风的要求。

  树根扎得越深,就越枝繁叶茂。工作抓到基层、抓在具体处,才能见功力、见实效,不至于“沙滩流水不到头”。现在,基层组织建设年调查摸底、分类定级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最需要机关干部下到基层去,具体盯、具体干、具体带,一个支部一个支部地帮扶,一件事一件事地解决,实现“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目标。

  下基层抓落实要善于“抓两头、带中间”。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较好”和“一般”的占多数,“好”和“较差”的都是少数。要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下大功夫抓好后进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对不负责任、不能胜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及时调整,把愿干事、能干事、群众信服的优秀党员选拔上来,当地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择优选配;要在大学生村官、务工返乡青年、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培养储备好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要认真落实“一定三有”政策,深入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结合实际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下基层抓落实要着力“促发展、解民忧”。不解决问题的下基层,老百姓心里就不舒坦。现在群众最难、最急、最愁、最盼的,一个是发展经济、增收致富,一个是改善民生、方便生活。要脱下西装换“农装”,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掰着指头一起算家底、想出路,帮助群众牵线搭桥,找项目、跑资金、引技术、办企业,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要挨家挨户地到群众家里去,特别是多到困难群众家里去,掀一掀锅盖、摸一摸被窝、拉一拉家常,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孩子上学、家人看病、吃水出行等实际困难,把他们闹心的事解决好,让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多起来。这样的下基层,群众就会打心眼里欢迎。(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6月13日)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