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1-4)
目 录
◇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一:海洋强市 始发于港
◇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二:海洋渔业开辟崭新天地
◇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三:蓝色旅游 蓝色梦想
◇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四:要效益 更要环保
[Page]海洋强市 始发于港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一
泰和达号货轮在连江可门港物流码头装运铁矿石
几十上百亿元投资、占地成百上千亩、产值数以亿元计——行走于福州港各个港区和临港工业区,目睹一个个如火的建设场面,带给记者最多的感受,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叹和震撼!
港口,是福州沿江向海发展的最大优势;港口,是“海上福州”建设的关键所在。
罗源湾
罗源县的“聚宝盆”
一艘5.3万吨的货轮,单从数字上来说,或从陆地往海上看,跟动辄十几二十万吨的货轮相比,可能不算什么,但在罗源湾华东船厂工地,站在地面向上仰望,这实在是一个庞然大物,人们刹时变得渺小。
这个“大家伙”建造了一年多时间,目前工程进入尾声,即将于本月初下水。
造船,是华东船厂的“副业”。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承民告诉我们,公司的定位是“大修小造”,即以修为主,以造为辅。为此,公司为需要修理的货轮提供了大小3个“家”——用于修造船舶的船坞,排水量分别是8万吨、18万吨、30万吨,至今年6月,它们已先后投入使用。
30万吨排水量的船坞是个什么概念?王承民介绍,它深达14.5米,长375米,宽72米,面积超过3个足球场,从地面往下看,恰似一条峡谷。其上部与地面齐平,朝向大海的一边用闸门与海水隔绝。需要修理的船只进坞之前,让海水灌进坞内,船进坞之后,通过巨大水泵把海水抽干,然后人员进坞施工。施工完毕,再灌进海水,让船只出海。海水一进一出,耗时6小时左右。
30万吨级的船坞,目前全省最大,国内罕见。总投资30亿元的华东船厂,建成后也是全省最大修造船厂。
罗源湾群山如黛,岸线优美,风平水深。同样看中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央企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月成立了华能(福建)海港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高伟军展望项目前景,信心百倍。他说,华能计划投资130多亿元,“包下”罗源湾北岸大片海域,建设码头、电厂。目前,已投运泊位7个,在建、设计中泊位2个;总投资100亿元的罗源火电厂已提交审批,计划3年内建成。
落户罗源湾金港工业区的宝钢德盛项目,是2011年2月宝钢集团与德盛镍业进行重组形成的冶金企业。项目占地面积3267亩,总投资约200亿元,全面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300亿元。
宝钢德盛项目的落地和一期投产,就像一个吸盘,吸引了许多上下游配套企业纷至沓来。罗源湾北岸冶金工业产业链初步形成。
罗源湾的开发建设,彻底扭转了罗源县原本单一薄弱的经济结构。罗源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2011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70多亿元,占全县83%;地方财政收入近2亿元,占全县35%。
有人说,口小腹大的罗源湾,状像巨型葫芦。在我们看来,它更像罗源县乃至福州市的“聚宝盆”。
可门作业区
“巨无霸”项目频落地
带来大项目,投入大资金,国际、国内一流企业进驻福州沿海港口的景象,比比皆是。
在罗源湾南岸连江县一侧的可门作业区,常年保持良好的水深,不冻不淤,可满足各类大型船舶的停泊和掉头。作业区可避12级以上大风,是大型船舶理想的避风锚地。
一艘载重32万吨的超大型干散货轮,正从南非开往可门作业区途中,预计7月17日前后可抵达。这艘货轮将停靠于福建可门港物流有限公司已建成的30万吨级泊位。其实,此前的3月19日,已经有一艘香港籍32万吨的干散货轮靠泊于此,这是福建港口有史以来靠泊的第一艘30万吨级超大型干散货轮船,标志着可门作业区完全具备接卸目前全国海运市场上最大型干散货船舶的能力。
福建可门港物流有限公司一期投资16.8亿元,建成30万吨和5万吨级泊位各1个,并于去年10月24日开始试运行。今年前6个月,这2个泊位承载的货运吞吐量已达500万吨,近乎饱和。吞吐量之大,出乎公司
决策层意料之外。按照当初设想,项目二期工程计划两三年后才动工。公司副总经理陈敢直言,面对机遇,刻不容缓。他们将在本月向董事会提交二期提早动工的报告,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物流的大进大出,使发展临港工业并最终形成超规模产业体系成为可能。
神华罗源湾煤港电一体化项目,是去年底落地可门的“巨无霸”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将建设3个40万吨级散货泊位、国家级煤炭应急储备基地、煤炭销售中心、大型火力发电机组,以及可门支线铁路。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逐步展开。
与“神华”同时签约的央企项目——中石油渤海装备福建可门钢管制造项目,总投资10亿元,于今年5月10日举行了奠基仪式。
位于可门作业区外海入口处的冠海修造船厂项目,投资逾35亿元人民币,拟建设多个大型船坞、船台,年生产规模80万吨。
可门港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可门作业区规划建设16平方公里的港口物流园区和4.3万亩的临港工业区,配套建设30万人口的生活区,届时,这里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座耀眼的新兴港口城市。
松下港区
建海西最大“粮仓”
2004年,当福州松下码头有限公司进驻长乐松下港区时,这儿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渔村。经过开山填海、艰难创业,8年过后,这里已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台直航港口,是全国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的重要节点。
6月28日,我们到达松下港区时,刚刚建成的3号7万吨级(兼靠15万吨)泊位正在接受有关部门验收,验收通过即可投入使用。此前,1号、2号2个7万吨级(兼靠10万吨)泊位已分别于2007年、2009年投用。
松下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志刚介绍,松下港区规划分三期,共建设14个大型泊位,用于接卸粮食、集装箱、散杂货等,其中一期建设6个泊位和附属设施,总投资32亿元,预计2015年完工,届时,这里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大的粮食集散地。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随着松下港区的建设,后方配套工业企业陆续进驻。离松下码头公司约1公里处,全省规模最大、技术配备最先进、环境最优的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中央储备粮长乐直属库松下港仓储物流项目正在施工。项目占地400亩,投资5亿~7亿元,一期将于明年底竣工。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引粮入闽,打通“北粮南运”通道,对保障福州乃至全省的粮食供应及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根据规划,长乐市将打造松下出海大通道和海上物流枢纽中心。
江阴港区
集装箱吞吐量居福州之首
走过福州港各个港区之后,来到最南端的兴化湾福清江阴港区,记者眼前一亮:高速公路直达港区、疏港大道宽敞明净、楼宇大厦鳞次栉比、花草树木绿意盎然……
作为较早开放的口岸,江阴港区口岸查验单位实行一栋楼办公,形成优美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位于港区的福州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获评中国“十佳集装箱码头”,也是亚洲最佳集装箱码头,2011年集装箱吞吐量75.4万标箱,居福州港首位。
拿江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魏灵的话说,江阴港区无论自然条件、开发程度还是软硬件建设,都非常优越,“国家所有特殊监管区政策全都有了”。
依托深水良港成立的江阴经济开发区,定位为福建省江阴石化新材料专区,成为有基础、有潜力、有前景的全省十大经济新增长区域之一,初步形成大型央企、省市属国企、外企和民企聚集投资的格局。目前,开发区已签约项目101项,总投资890亿元,已投产56家,在建23家,筹建22家,2011年产值85.17亿元,比增32.31%。
最具代表性的是江阴电厂项目。魏灵说,国电福州发电有限公司投资的江阴电厂,对江阴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意义重大。
江阴电厂一期工程于2007年投产,总投资54.2亿元,建设了2台60万千瓦超临界全烟气脱硫的燃煤机组,年发电量达60亿千瓦时,年产值20多亿元,是目前江阴开发区产值最大的企业,贡献税收三分之一强。二期工程已列入福建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将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预计明年动工,2014年投产,总投资约70亿元,投产后年新增产值逾36亿元,年利税近2亿元。
国电福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云志向记者介绍了未来发展方向:除二期工程外,公司还将投资建设煤炭储配中转基地、为区内大型石化企业供热供气项目、风电项目等。建成后,一个包含风、电、热、气的超大型能源企业,将为海西乃至全国经济跨越发展输送不竭的能量。
美好明天更需艰辛付出
市委、市政府为什么提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海上福州”建设?通过连日来的走、看、听,我们切身体会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有其科学性、前瞻性。
福州港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港区发展稳步推进,临港工业已具雏形,前景一片大好。但是,港口开发建设迟、基础设施差、规划设计滞后成为制约“海上福州”跨越发展的瓶颈。
出现困难就要有解决的勇气,有了瓶颈就要努力去冲破它。
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亲力亲为下,大批央企、民企、外企大项目纷纷落地福州港,拉动港区发展出现质的飞跃;江阴等港区修编规划,科学划分功能区,使产业布局更为合理;可门港等疏港公路、疏港铁路加快建设,围垦造地紧锣密鼓;各级各部门深入港区、企业开展“三服务”,解决项目建设、发展的燃眉之急……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艰苦创业,福州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梦想,必将变成美好现实。(记者 林雨夏 林洪相 张浩清 任思言 温海龙)(来源:《福州日报》2012年7月2日)
[Page]海洋渔业开辟崭新天地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二
在福清市东威水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线上进行紧张作业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许多福州人祖祖辈辈临海而居,一直过着海上捕捞的渔家生活。随着岁月的年轮不断扩展,现代科技手段飞速发展,沿海渔民传统的劳作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他们勇敢掉转“船头”,广泛应用新技术,利用新政策,从单一捕捞到立体养殖、从粗加工到深加工……做好“海文章”,念好“致富经”,福州海洋渔业从此开辟出一方崭新天地。
从“吃海”到“耕海”
车行黄岐半岛沿海公路,放眼望去,蔚蓝色的海湾绵延数十平方公里。海上,吊养网箱的渔排错落有致地铺开。“靠着这片海域,我们从投资80万元的小企业起步,发展到现在年产值达2400多万元,每年培养鲍鱼苗800多万粒。”在后才里海区,福州捷丰海珍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捷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鲍鱼培养池旁,吴捷捞起一个网箱。打开盖子,网箱里一粒粒小指头大小的绿色“鲍鱼宝宝”缓慢地蠕动着,这是年初培育出来的鲍鱼苗,需要两年左右才能长成。吴捷现场讲解:“这些鲍鱼苗是公司和厦门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联合做的科研项目,是日本鲍和大连鲍杂交的品种,更加适合福建海域养殖。”“你别小看这一粒小小的鲍鱼,他们吃的都是富含营养价值的海带,一粒鲍鱼到上市前,要吃掉大约10公斤海带。我们的项目,不仅给周边养殖户提供鲍鱼苗,还带动了大家种植海带的积极性。”吴捷说。
公司与周边养殖户相互依赖、联动发展,如今已成为福州海水养殖的主要模式。
在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村办企业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从1995年起就带领村民种植海带,企业不断壮大,村民日子也越来越红火。去年,全村海带种植面积达25万亩,培育的海带苗销往国内8个省和日本、韩国等地。“前一段时间韩国公司到我们这里来‘取经’,学习海带养殖技术,由于不懂技术,他们想找个技术员去韩国指导,开出30万元的年薪都没有人愿意去。这片海,就是我们的‘金饭碗’。”村党委书记林哲龙说,“村里的海域不够养,村民们就花高价钱到周边甚至浙江海域租海,最远的,到浙江一带租海,现在租的海域超过了本村海域面积。”
去年开始,官坞村瞄上了高附加值的鲍鱼和海参养殖。“我们充分利用村里丰富的海带资源,把加工之后的边角料,作为鲍鱼和海参的饲料,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林哲龙说。
福州市海洋渔业局有关人士介绍,去年福州全市渔业养殖面积为514.4平方公里,渔业产量184.8万吨,产值299.2亿元。随着“海上福州”建设的稳步推进,海洋渔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渔民们从以前的“吃海”转变为“耕海”,辽阔的海域成为沿海居民的“钱袋子”。
从“传统”到“科技”
以前,渔民出海打鱼靠天吃饭,由海作主,风来了要避,下雨了要躲,运气好时多捕些,运气不好只能空手而归。如今,靠着科技化、工厂化,他们不仅把养殖从近海一带扩大到外海,甚至还能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
在连江江湾海域,一个个长35米、宽7米、高3.75米的“船坞”漂浮在海面上,面对着扑面而来的风浪,“船坞”岿然不动。据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李松泉介绍,这种“船坞”叫做“浮动式消波堤”,是2010年连江委托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设计的。这种“消波堤”用钢筋和混凝土制作而成,采用了消波系统,最大的消波效果可以达到70%,本月将进行试水。“如果消波堤试水成功,最大可以抵御17级的风力,对于渔民来说,可以免于遭受风浪的损失。以削波堤为屏障,可以开发出抵御大风大浪的主要渔业设施,使鲍鱼等浅海水产珍品养殖拓展到外海变成可能。”
目前,我市第一代削波堤已经在罗源湾、筱埕、定海等地进行安装,总投资6500万元,届时消波堤内可供养殖的面积将达3000亩,如果新一代削波堤试水成功,将会进行大范围推广。
除了风浪,赤潮等突发自然灾害,也会对海水养殖带来致命影响。今年4月以来,我省发生了多起赤潮事件,导致平潭、连江、福清等地的鲍鱼养殖业遭受重创。
“我们这片海域,不少养殖户30%以上的鲍鱼都受赤潮影响,损失惨重。但是我们公司在内海养殖的100多万粒鲍鱼没有一粒受到影响,我们自主研发的浅海人造沉箱礁立了大功。”福清市宏峰泰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和把记者带到仓库,指着一个个黑色的塑料罐告诉记者,这就是公司研制的“浅海人造沉箱礁”。记者注意到,这些塑料罐上有着20余个小孔,在塑料罐的一侧还连着网状的喂养袋。“这个操作很简便,只要把海带放在喂养袋里,鲍鱼就会自己吃了。”杨和抓了一把细碎的海带渣放进去说,在赤潮来临之前,公司就把生氧剂投入沉礁箱中,避免了因缺氧而引起的鲍鱼大量死亡,“和网箱养殖相比,我们浅海人造沉箱礁内部的空间更大,更有利于鲍鱼生长”。
从“粗放”到“精细”
即食鲍鱼、熟虾仁、纯淡干海参……这些经过深加工的海产品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传统作坊式、粗放型、附加值低的海产品加工已经逐渐走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专业化的加工流程,这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海产品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官坞村,村党委书记林哲龙从海参培养池里捞出一只巴掌大的海参。记者拿过来放在手里掂量了一下,起码有三四百克重。“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海参,已经养了一年半了,再过半年多就能上市。夏天海参会‘夏眠’,天气冷的时候一只可以长到500多克。”林哲龙告诉记者,一个标准海参池的成本大约是100万元,利润则在200万元左右。“这几年海参市场价格波动很大,鲜活海参卖不了好价钱,我们村今年1月引进了全省第一条海参深加工生产线,加工出来的海参干品,1公斤可以卖到6000元。”
“你别看手里的海参那么重,加工成干品之后还不到25克。”林哲龙见记者很惊诧,就带着记者来到海参深加工车间,一个长约15米的崭新生产线摆在车间里。“海参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始上市,基本六月份之前就加工完毕,这个生产线是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采用全淡干工艺,避免了传统的盐渍海参之后破坏其营养价值。”林哲龙说,通过这条生产线,今年他们已经生产了10吨纯淡干海参干品,产值达6000万元。
在福清市东威水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的加工生产线上,一只只鲜活的南美白对虾在经过剥壳、清洗、烧煮、调味、冷却、包装、灭菌、检验等工艺流程之后,变成了肯德基、必胜客等国内知名餐饮连锁店内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现在肯德基出售的鱼虾制品70%以上都是我们公司生产的,此外我们的产品还出口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总产值达6.01亿元。”公司副总经理薛华灯介绍,“我们每年都要开发出10余种虾类产品,去年公司研发的‘草帽虾’和‘海王星’在肯德基餐厅热卖,受到消费者欢迎,今年新推出的芝士虾卷和裹糠虾下半年将会在肯德基餐厅上市。”
记者从福州市海洋渔业局了解到,去年,我市水产品加工总量 133.73万吨,占全省48.85%;水产品加工总产值198.72亿元,占全省43.37%;鱼糜制品获利颇丰,加工产值近40亿元。(记者 林雨夏 任思言 林洪相 张浩清 贺鹏 通讯员 毛晨熙)(来源:《福州日报》2012年7月3日)
[Page]蓝色旅游 蓝色梦想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三
重新规划后的东壁岛滨海旅游度假区将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蔚蓝大海,令人神往;蓝色旅游,活力无限。
世界上顶级的旅游产品,大多离不开水的润泽,无论是名扬天下的美国夏威夷、法国蓝色海岸,还是国内的三亚亚龙湾、广西北海银滩。海滨旅游、温泉旅游等蓝色旅游产品的强大魅力正日益显现。
“闽海阔无边,苍茫万顷连。”福州拥有长达1310公里的海岸线,海域总面积10573平方公里,沿海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连日来,记者在罗源、连江、长乐、福清采访时,近距离感受到福州南北两翼正在兴起一股建设“海上福州”、做大做强滨海旅游的“蓝色旋风”。
路、码头,串起沿海各景点
蓝天下,碧海边,8车道的长乐滨江滨海大道笔直伸向远方。漫步沙滩,海风拂面,南北澳海岸线的优美风光、海天一色的迷人景致一览无遗,让人心旷神怡。
串起长乐市120公里江海岸线上自然人文景点的滨江滨海大道,总长70多公里,总投资50多亿元,2010年动建,目前已完成全长6.8公里的南北澳段建设。建成后的滨江滨海大道,将环绕长乐市,串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琴江满族村、郑和航海馆、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梅花古城水乡渔村、海西创意谷、海蚌公园、下沙海滨度假村等景区。
整个“十二五”期间,长乐市将斥资百亿元规划建设12条骨干道路,努力构建“一环五纵六横”的快速道路交通系统,为长乐旅游业实现新突破提供强大的交通支撑。
发展滨海旅游业,路和游艇码头等旅游配套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串起珍珠项链的那根绳子。没有绳子,滨海的各个景点只能是一盘散沙。
罗源湾北岸,滨海新城靠海一侧的南江滨走廊护坡和绿化工程正加快建设,6000亩内滩水库养殖设施清理工作已经完成。不久之后,这里将建起3个游艇码头,内滩人工湖内将配备150~200艘大小不一的游艇,供游客观光游览。
不远处,蓝之湾游艇基地内,一艘艘新造的游艇从罗源湾起航,驶向美国、瑞士和德国等地。游艇产业商机无限,福州市场潜力巨大。蓝之湾游艇公司负责人喜滋滋地说:“去年公司完成了11艘游艇建造任务,今年将再建造16艘,订单量同比增长45%。”
在连江县定海湾,一个总投资达30亿元的旅游项目已落地,这里规划建设1家顶级度假酒店和500个游艇泊位。此外,连江的粗芦岛上也将建设50个游艇泊位。
海岛,开发步伐加快
6月29日,记者一行来到福清市龙田镇时,已是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里,“中国最美的渔村”东壁岛分外迷人,波光潋滟,树影婆娑,沙滩细软,不时可见三三两两在岸边散步的游客。海边凉亭里,工人们正忙着拆除老旧的旅游设施。本月中旬,完成拆迁工作的东壁岛滨海旅游度假区,将按新规划全面动工建设。
福州海域广阔,总面积逾1万平方公里,有海岛864个,占全省39%,其中无居民岛830个。丰富的岛屿资源和秀美的海岛风光,为开发岛屿旅游提供了先天条件。
东壁岛景区相关负责人余小风告诉记者:“东壁岛度假区总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五星级海水温泉会所、游艇俱乐部、海上乐园、滨海浴场、九使山公园、商业娱乐中心等景观及配套项目,打造5A级优质滨海旅游品牌。项目分3期进行,计划5年内完成,其中1期的渔人码头、海水温泉会所、滨海浴场、游艇码头等项目,将于2014年4月完成并对游客开放。”
东壁岛往南,位于兴化湾的目屿岛也是许多游客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目屿岛位于福清市沙浦镇南端,总面积0.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公里,岛上拥有各具风情的大小天然沙滩12个,大小澳口36个。目前,香港万福集团正联合祥兴(福建)箱包集团进行开发,拟建成一个集休闲、观光、商务于一体的高端旅游度假区。
在北翼,岛屿旅游的开发步伐也在加快。上周,省海洋与渔业厅正式批准了洋屿岛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这是我省第一个进行旅游综合开发的无居民海岛。洋屿岛位于连江县苔菉镇北茭鼻东端约1.3公里,总面积约372亩,是国家海洋局去年4月公布的首批可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之一。岛上不仅拥有千姿百态、错落有致的环岛礁石带,而且由于整个岛屿呈两山耸峙的形态,旅游活动空间十分宽阔。
连江县旅游局局长黄端明告诉记者,根据初步规划设计,洋屿岛开发建设将围绕“袖珍奇岛、度假天堂”主题展开,主要由海岛文化区、蓝色牧场度假区、原生态海洋景观休闲区和综合接待服务区等四大功能区组成,建设成集滨海观光、渔业体验、科普教育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岛旅游度假区。
温泉,滨海城市新名片
“长乐临江面海,境内峰、石、湖、滩、礁风光旖旎,就像天空中一颗颗星星闪闪发光。”长乐市旅游局局长许敏感慨地说,“但要留住游客,让游客常来长乐,我们还需要打造影响力大的‘月亮’景区,形成众星拱月的旅游布局。”
长乐市的“月亮”景区,是指机场周边温泉休闲度假区,被列为重点开发景区。
今年4月,地热钻井队在漳港街道龙峰村地下500米处钻出了温度为45℃的咸水温泉,日出水量达1500吨。这个出水量,适宜建设大型温泉旅游综合体。喜讯传来,长乐论坛里本地网友一片欢呼:“今后在家门口就可以泡温泉了!”
长乐市已着手在漳港湾畔建设大型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在长乐国际机场南边,福州聚春园集团将建设五星级金蚌湾温泉酒店。在机场西边,去年出让的一块284亩的地块将建设商业地产并配套建设五星级温泉酒店。漳港街道为温泉配套的项目也在加紧实施,机场附近的3A级景区显应宫将扩建并申评4A级,国家海洋公园也在规划中。此外,海鲜一条街、高尔夫球场等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
温泉,已成为滨海城市吸引八方游客的一张“烫金名片”。
与长乐毗邻的福清市,除了在东壁岛上建设海水温泉会所,北依福清湾、东临海坛海峡的三山镇沁前村,也在筹建一个大型温泉项目——东龙湾海上温泉旅游区。该项目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8平方公里。目前,东龙湾海上温泉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已初步完成,拟在围垦区海域填海建设4个人工岛,打造酒店会议、主题游乐、温泉休闲及养生会所四大主题旅游岛屿,并将旅游区划分为滨海休闲区、温泉度假区、探险游乐区、酒店会议区、海上游乐区和休闲人居区,项目总投资52亿元。
福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海上旅游业的发展作出部署。日前出台的《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指出,我市将围绕“海峡旅游”主题,重点建设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区、琅岐国际旅游岛、黄岐(环马祖澳)旅游区、筱埕游艇旅游综合体、长乐海滨旅游度假区和福清东龙湾海上温泉旅游区等六大滨海旅游园区,培育发展闽江巡游、历史文化、海上游艇、体育游乐、海上温泉等旅游资源和产品。
蓝色大海,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 张浩清 林雨夏 林洪相 任思言 祝健 通讯员 吴俊华)(来源:《福州日报》2012年7月5日)
[Page]要效益 更要环保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四
国电江阴电厂3.92公里长的煤炭输送带,将发电产生的余热,供应给附近的化工厂
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白鹭翱翔……在闽江河口湿地公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是沿海地区的生命线。建设“海上福州”,既要经济效益,又要保护海洋生态,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市委、市政府和沿海各级各部门一直为此目标而努力。
湿地开发保护优先
闽江河口湿地公园位于长乐东北部、闽江入海口南侧。虽然外面骄阳似火,湿地公园内却是海风习习,灌木苍郁,美不胜收。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乐市旅游局局长许敏介绍,闽江河口湿地是闽江流域多年沉寂形成的大片潮间沙滩和泥堆。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国际候鸟停歇的重要驿站,常年分布和越冬水鸟超过5万只,也是众多燕鸥类的重要繁殖区。其中,不乏黑嘴端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
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建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了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12月,闽江河口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开发要以保护为优先。”许敏说,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管理处做了大量工作:实施水禽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完成红树林种植面积1000多亩,恢复种植原生植被短叶茳芏等100多亩;先后投入2200多万元建设湿地博物馆,目前土建工程已经竣工,室内布展装饰达60%以上。湿地博物馆建成后,将与观鸟台等成为游人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
现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2100公顷,区内植物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等3个植被类型,野生脊椎动物395种,其他水生生物55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
生态养殖“流金淌银”
海还是那片海,如何让它再“生金”?在连江捷丰海珍品开发有限公司,记者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捷丰公司位于美丽的黄岐半岛后才里海区。记者看到,湛蓝的海面上,一排排养殖渔排和塑料浮球随波飘动。“这片海域采用了立体化海水养殖新模式。”连江县海洋渔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松泉介绍,“为实现向高效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我们在这里探索出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多品种立体共存’的生产模式。”
李松泉向记者耐心解释了这种生产模式的好处。他说,在养殖渔排上,上层挂绳养着海带,中间挂笼养鲍鱼和放置深水网箱,水下淤泥中用来养殖海参等。水上层挂养和水底增殖的海带、裙带菜、紫菜等多个品种海藻,减缓了风浪,净化了水质,消除了富营养化现象,增多了海区浮游生物,降低了养殖鲍鱼和海参的死亡率。同时,利用上层海带释放出的氧气,为鲍鱼和海参生长提供条件,鲍鱼和海参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可以肥水供藻类生长,繁茂的藻类又为底层的鲍鱼、海参输送充足的饵料。海区上中下层存在的物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在保持生态平衡中提高了复养指数和单位经济效益。
靠着这一养殖模式,“捷丰”的生产总值连年翻番。
在筱埕镇官坞村,生态立体养殖业也走出了一条新路。
“通过立体养殖技术,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海荒’的问题,还让村里养殖的鲍鱼免受赤潮的危害。”村党委书记林哲龙说,“村后面这片海域上层挂养的都是海带,赤潮来的时候,大片的海带形成了一个‘隔离带’,为水下层鲍鱼提供了氧气和食物,避免因赤潮导致鲍鱼缺氧死亡;海带还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使得这片海域的海水水质更好,鲍鱼吃起来更加鲜美。”
珍稀水产增殖放流
在长乐漳港海底的细沙中,一枚枚晶莹剔透的海蚌幼苗在这里安家落户——它们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培育后放流的。再过3年,这些海蚌幼苗才能长成为直径9厘米的漳港海蚌。
漳港海蚌肉质鲜美细嫩,被誉为“西施舌”。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出访中国,漳港海蚌以特供品的身份摆上了国宴的餐桌,从此一炮走红,成为一道名菜。另有一种说法:全世界最好吃的海蚌有两种,一种产自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还有一种就是福建长乐出产的漳港海蚌。如今,威尼斯的海蚌已经绝迹,漳港海蚌更显珍贵。
“漳港海蚌很‘娇气’,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必须是半淡半咸的海水、25℃左右的恒温、8米~10米左右的深度。满足这些条件的,只有位于闽江口南岸的漳港海区。”长乐市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漳港海蚌场场长邹文钟告诉记者,海蚌生长速度较慢,从3厘米大的蚌苗长到9厘米的成蚌,大约要3年时间。
“这几年,天然海蚌越来越少了。”邹文钟说,以前在海下挖开细沙,就能找到大小不一的漳港海蚌,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少见了,“早年不少渔民使用蚌耙捕捞海蚌,形成掠夺性开采,导致海蚌年产量从过去的200吨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0吨”。
“为了保护海蚌资源,不让海蚌从漳港消失,我们对海蚌进行了多年的育苗研究,经过反复试验,如今人工培育的海蚌苗可以长到5厘米了。”在海蚌培育池旁边,铺满细沙的池底依稀可见海蚌幼苗缓慢爬行。邹文钟介绍,海蚌长到直径5厘米左右,就不再适宜人工养殖,必须放流回大海。漳港海蚌场每年都联合海洋渔业等有关部门,增殖放流人工繁育的海蚌苗,仅去年就增殖放流了35万粒。
让海蚌回到大海,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精心呵护。当地海洋渔业、公安边防、工商环保等部门经常组织联合行动,打击违规捕捞行为,宣传海蚌保护的重要性。
循环经济随处可见
冶金行业的高炉废弃物,被水泥工厂当做生产资料全部“吃掉”;发电厂的热能供给化工企业、石膏供给下游的建材厂……在福州的各大临港工业园区,这样有趣的“循环”比比皆是。跟随而来的,是新型循环经济的蓬勃兴起。
被称为“福州外港”的罗源湾,宝钢、亿鑫、三金等钢铁巨头接连进驻,“百亿冶金城”由此崛起。机遇前所未有,但面对的环保挑战也前所未有。
福建源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在罗源湾北部,6个巨大的矿渣储库拔地而起,预计到8月份,这些直径15米、高40米的储库即可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它们可以“吃下”30000吨的矿渣材料。“这些矿渣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废料,但是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贝’。”源鑫公司董事长陈必松笑着说。
源鑫公司于2011年成立了研发中心,与同济大学、福州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了高炉矿渣再利用的难题,实现废弃物处理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现在公司的一期工程项目基本完工,今年8月就可以启动试生产,将可回收罗源湾各大冶金企业的矿渣、治金废渣、粉煤灰、炉底渣、脱硫石膏、石板材渣等工业废料,通过一定的配比,综合利用后制成新型环保型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矿渣微粉、海工水泥和干拌砂浆等。”陈必松说,一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亿元,实现利税3000余万元。
在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记者看到,一条直径约1米的管道从国电江阴电厂延伸到工业区的各个角落。国电福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云志告诉记者,这是公司将发电产生的余热加以利用,以供热的形式出售给各化工厂。他说,电厂在发电之余,每小时可以提供200吨的蒸汽,而二期热电联产工程投产后,最大供热抽汽的产能为每小时1700吨。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电厂还向辖区内有需要的企业出售氢气、石膏等发电副产品。通过一系列循环利用,国电江阴电厂不但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还能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循环,在江阴比比皆是。江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魏灵介绍,现在江阴港区正在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
“各种管道把园区内的各化工企业连接起来,把化工原料直接输送到各企业,最后变成一个循环的综合体。”魏灵说,在引入项目时,将重点考虑循环链的需要,对于非循环链的项目和污染严重的项目不予放行。“把化工的产业链往两端延伸,尽可能拉长,上一个企业的产品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不把废弃物排入水里,留在土里,排入空气中。”(记者 林雨夏 任思言 林洪相 张浩清 温海龙 通讯员 林克城)(来源:《福州日报》2012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