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1-5)

2012-10-24 08:44:08来源:福建日报

    编者按:海洋是国土、是资源、是通道、是战略要地,是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作为海洋大省,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对于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最近,《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出台,我们该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本报今起邀请有关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建议,敬请关注。

目  录

    ◇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一):树立全新的海洋意识

    ◇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二):“三群”联动 统筹陆海发展

    ◇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三):以三个“统筹兼顾” 构建四大产业基地

    ◇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四):构建海洋生态安全体系

    ◇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五):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天地宽

[Page]

树立全新的海洋意识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一)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开明

      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福建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的总目标,届时福建将建设成为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全国海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重要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发示范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创新海洋综合管理试验区。《意见》就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海洋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深化闽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政策措施等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是指导我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文件。 

  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首先应强化全省人民的海洋意识。 

  2012年4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现在,我们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就不能只有大陆意识,没有海洋意识。”孙春兰同志在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上讲得很精辟:要把海洋经济发展摆上重要战略位置,进一步增强海洋意识,充分认识海洋是国土、是资源、是通道、是战略要地,是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因此,福建在迈向海洋经济强省进程中,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海洋意识。 

  海洋是国土。中国的国土,不仅包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还包括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即总面积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就福建而言,过去我们常说“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仍然只是指陆域国土。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12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还大12.4%。全省还有2200多个海岛以及6000多平方公里的浅海滩涂。所以,今后我们应该更多地说:福建是“六水三山半分田”。 

  海洋是资源。世界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3/4,是人类拥有的最大资源宝库。就福建而言,过去很多人认为,福建资源相对缺乏。这只是就陆域而言,如果我们放眼海域,福建可是一个资源十分富饶的省份。港口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蓝色旅游资源、海底矿藏油气资源、风力潮汐力资源等,都很丰富。以海洋生物资源为例,福建近海拥有海洋生物种类达3000多种,可作业渔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全省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二,无疑是水产大省。在滨海旅游资源方面,我省拥有厦门鼓浪屿、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三都岛、嵛山岛、漳州海底火山口等海峡、海湾、海岛、海滩奇观,再辅之以船政文化、妈祖文化等海洋文明,蓝色旅游业发展也方兴未艾。 

  海洋是通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海洋运输无远弗届,最便捷最便宜。福建拥有3700多公里海岸线,可建设10万-30万吨深水泊位的岸线资源全国第一。目前全省已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129个,货物吞吐量今年有望突破4亿吨,其中集装箱超1000万标箱。我省拥有海上两岸“大三通”、“小三通”航线以及通往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许多国际航线。福建海上通道,不仅直接为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设区市服务,辐射范围还扩及江西、湖南、湖北等许多内陆省份。 

  海洋是新的经济领域。省委确定的全省十大新增长区域,沿海就占了7个。2011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GDP的25.4%。按《意见》的规划,到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将达7300亿元,占GDP的28%以上,逐步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目标。而且海洋三次产业比例有望优化为4∶44.5∶51.5,现代海洋服务业、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等将在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中唱主角。 

  海洋是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近几年,在越来越多的工业向福建沿海、港口集中的同时,沿海许多城市也开始向建设宜居宜业的滨海城市转型,生活空间也由此大大扩展。省会福州正在加紧建设“海上福州”,建设滨江滨海城市;厦门特区正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泉州市城市发展沿江面海,目前市行政中心已迁至泉州湾,滨海城市初露端倪;莆田、漳州、宁德新的城市组团正分别在湄洲湾北岸、厦门湾南岸和三都澳崛起。海洋文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业等正在塑造人们新的生活空间。 

  增强海洋意识,对于我省的几个山区市也至关重要。随着全省海陆空立体交通的不断完善,福建的山区也成了“沿海”。南平、三明的陆地港建设,龙岩融入厦漳泉城市联盟,推动海铁联运,仅仅只是山区走向沿海、密切山海协作的一个生动例子。 

  正如温家宝总理考察福建时所说的:“福建在经略海洋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面向未来,福建要在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这既是中央领导对福建的厚望,也是福建走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责任与使命。(来源:《福建日报》2012年9月12日)

[Page]

“三群”联动 统筹陆海发展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二)

      《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总目标,从优化海洋空间开发布局出发,提出加强陆海统筹的新的发展思路。《意见》指出:“以推进沿海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联动发展为重点,加强海岸带及邻近陆域、海域的重点开发、优化开发,形成以若干高端临海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密集区为主体、布局合理、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海峡蓝色产业带。”在陆海统筹思路中,提出了包括建设福州、厦门两大海洋经济核心区,推进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6大重点海湾开发,以及加强特色海岛保护开发等设想。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发展正从“重陆轻海”向“海陆并重”转变。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陆海统筹新思路,适应了时代发展大趋势,也是福建发挥海洋港口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而省委、省政府几年来提出的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三群”联动的发展思路,既是实现陆海统筹的重要抓手,也是对多年来福建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群”联动、陆海统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港产联动。大家知道,我省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有包括6大重点海湾在内的大大小小海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20万—5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长达47公里,位居全国前列。这么多深水泊位,可以建集装箱港或者散货运输大港,还有许多传统渔港、养殖基地也坐落在这些岸线。究竟怎样开发这些岸线资源,或者说港口怎样定位的问题,就变得格外重要。

  二三十年来福建港口建设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港口建设不能单兵突进;再好的港口,如果没有后方腹地产业的支撑,港口往往会变成死港。在“三群”联动中,产业群的支撑是港口群建设的生命线。《意见》将“全力打造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海洋经济强省的重头戏,正是着眼于厦门湾腹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厦门、漳州的电子信息产业、石化及其加工业、机械装备工业(含汽车、船舶)等等,为厦门湾港口群大进大出提供了大量的货源。按目前发展趋势,到2015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有望突破2亿吨,集装箱超过1000万标箱。没有港产联动,就没有厦门港。

  不仅是大港,小港建设也不例外。石狮市石湖港在短短十年间,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年货物吞吐量达2000万吨、集装箱运输超100万标箱的中型港口,出乎许多专家的意料。原因很清楚,石湖港背靠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服装、运动鞋、石板材、水暖器材、食品等为该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大量货源。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港产联动太重要了。当港产联动进入良性发展状态后,市场经济自会用“看不见的手”,让港口与产业互相促进,实现双赢,产助港兴,港促产旺。

  二是港城联动。建设美丽、宜居、宜业的港口城市或滨海城市,是沿海人民的梦想;但这个梦想要变为现实,离不开港口与后方城市之间的联动。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原因,加上海峡两岸长期对峙,我省真正称得上滨海城市,城在海边、海在城边的城市并不多,厦门算一个。其他城市,包括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宁德,核心城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距海岸线有较长的距离。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新的生活空间,既是海洋经济强省发展的需要,也是福建沿海人民的普遍愿望。

  当然,滨海城市的建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而应稳步推进,从实际出发,从经济科技实力出发,从港城联动、相互统筹的高度做好规划。这几年我们有很多港城联动的好经验、好做法。比如厦门先建设海岛型城市,然后城市逐步向集美、海沧发展,现在又通过厦漳泉同城化,城市进一步向厦门湾南岸发展。福州通过马尾新城建设以及福清、长乐沿海建设,有望成为滨海城市。泉州通过泉州湾开发,行政中心迁移至海边,也加快了滨海新城建设。宁德蕉城区,通过东侨新区、三都澳南北岸公园建设,滨海城市也显现雏形。

  三是产城联动。城市要发展,离不开人口集聚,而人口集聚既取决于这座城市产业的发展,还取决于产业的类型。没有产业(主要是工业和服务业)的支撑,就没有就业岗位,就聚集不了大量人口,到头来,城市就是一座空城。即使有了产业,但产业形成不了“群”,或者产业以资金密集型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城市人气也不会旺。因此在规划城市时,产城统筹确实不可忽视。比如湄洲岛是一个名闻遐迩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但要在岛的对岸建成妈祖新城,没有其他产业支撑,新城一时还难以建好。

  港产、港城、产城三个方面的联动,三者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唯有努力推动“三群”联动,陆海统筹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它在推进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作用。(来源:《福建日报》2012年9月21日)

[Page]

以三个“统筹兼顾” 构建四大产业基地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三)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中之重。《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度重视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提出“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奋斗目标。《意见》从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明确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四大产业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基地、高端临海产业基地、现代海洋服务业基地和现代海洋渔业基地。这就使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任务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并有了具体的发展载体。

  近几年来,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GDP的25.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9.7%。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福建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成为继广东、山东、浙江之后全国第四个试点省份,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现代海洋产业四大基地建设、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已成为福建海洋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

  对四大海洋产业基地建设,我觉得当前要特别强调三个“统筹兼顾”。

  其一,统筹海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这里的产业主要指的是工业。《意见》中的海洋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钢铁、造纸等在临港区域集聚的重大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前福建海洋工业的支柱。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和邮轮游艇产业等,是最近几年国家鼓励、福建优选的产业,发展势头快,前景看好。当前,这两类产业的发展急需统筹规划、合理分配资源。传统海洋产业要向高端发展,坚持产业规模扩张与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引导传统产业的重大项目向临港区域集聚,“培育出一批全国领先的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和基地”。对待传统产业,发展思路应该是推陈出新,而不是弃旧迎新。落后产能要淘汰,但完全放弃原有基地,推倒重来,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我们有很多选择。《意见》所提出的四个重点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符合福建实际。比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就是立足于福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的。这几年,福建在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生物制品、海洋工业微生物产品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福州、厦门、泉州在海洋生物医药、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方面发展很好,漳州、莆田、宁德等地也建立了海洋生物产业园。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一要坚持立足本地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二要防止一哄而上,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可以相辅相成。比如船舶修造业,属于传统产业,这几年由于国际市场变化遇到了困难,但属于新兴产业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却成为船舶行业的新增长点。而发展海工产品,包括海工辅助船、海洋平台供应船、大马力多用途海洋工作船、铺管船等,又离不开传统船舶修造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

  其二,统筹海洋三次产业发展。《意见》提出,福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要从2011年的7.9∶44∶48.1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的4∶44.5∶51.5。这意味着今后我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要进一步突出海洋服务业与海洋工业。在海洋工业方面,将继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海洋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在海洋渔业方面,《意见》明确指出:“加快推广高效、生态、安全的海水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积极拓展海湾外养殖、深水海域底播养殖。”这些都体现了统筹兼顾的发展。我们之所以强调海洋三次产业要统筹兼顾,主要是针对当前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现在有些人一提到发展海洋经济,几乎是言必称“临港重化”。临港重化要发展,但不能全线开花,一定要坚持“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渔则渔”的发展思路。比如,目前为了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不少天然渔场作出了贡献。适当的牺牲是必要的,但有关部门应当帮助养殖户建设防波堤,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为渔场向外海转移创造条件。

  其三,统筹产学研政。《意见》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引领。在这方面,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突破海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主力;政府则主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扶持。以政府扶持为例,省政府目前出台的支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9条措施就非常具体。而在具体贯彻实施中,就有一个扶持重点问题、资金分配问题。这些都需要从全局上对产学研多方的需求,予以统筹兼顾。(来源:《福建日报》2012年9月25日)

[Page]

构建海洋生态安全体系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四)

    确保海洋生态安全,是我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海洋生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在全国海洋生态监控区中,86%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的环境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其中污染严重的区域包括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入海口、杭州湾和珠江入海口。福建沿海环境健康状况目前没有在名单之列,这与我省这几年采取严格的陆域与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有关。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在未来海洋经济大发展中,一定要绷紧海洋生态安全这根弦,未雨绸缪,对福建海洋生态安全倍加关注。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构建海洋生态安全体系”的任务。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加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陆源和海域污染控制、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与保护、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贴近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实际,针对性很强。

  当今世界,海洋的污染源,主要还是来自陆地。大量陆地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各种垃圾、化肥农药残留、酸雨等等,通过千万条江河,汇聚海洋。另一方面,海域自身的污染,也随着临港工业、海洋运输业、海洋养殖捕捞业、海洋矿产业、海洋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围海造地、填海造城等,给海洋生态安全带来威胁,甚至引发海洋生态危机。陆源污染和海域污染在福建省也不同程度存在,局部地方还比较严重。比如有些地方,受经济利益驱使,盲目发展近海网箱养殖,养殖密度越来越大,超过海洋生态承载能力,引起海水富营养化,导致赤潮发生频率逐年加大;有的地方对海洋湿地、滩涂、沿海红树林等疏于保护,盲目开发,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是地球上环境容量最大的生态系统。根据生态学规律,环境容量越大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要恢复这个系统,也就越困难。海洋生态系统一旦崩溃,地球的末日可能就为期不远了,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在福建视察时指出:“现代海洋战略不仅仅是向海洋索取,也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海,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应按照《意见》的要求,加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特别应牢固树立港口岸线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观念,按照省里提出的分类管理原则(分为重点开发、适度开发、预留开发三类),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有条件的地方浅水还可以深用。在招商引资中,岸线资源是我们的优势,但应防止“饥不择食”现象。有时宁可放弃一些污染型、浪费岸线资源型的项目,也应保护好岸线资源。同时应坚持严格的环评制度,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还应引导沿海渔民,依靠科技进步,走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之路。在海洋旅游业发展中,也应防止无序圈岛圈海行为,防止人造景观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首先应加强对陆源与海域污染的控制。这应该成为我省陆海统筹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陆域支持,与此同时,陆域发展对海域的负面效应也不可掉以轻心。应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近年来实行的“碧海银滩”工程、“家园清洁行动”、“四绿工程”以及闽江、九龙江、晋江等主要入海河流污染治理、企业污染源治理、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等重要举措,确保人力、物力、财力向这方面倾斜;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包括环保志愿团队的力量,坚决控制住来自陆地和海域的污染源。其次,应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与保护。按照《意见》的要求,抓好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规划建设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对全省2000多个岛屿,应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建设一批海岛生态保护区;继续实行严格的伏季休渔制度,恢复并保护近海生物群资源。

  台风、暴雨、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等灾害,是由福建沿海特殊区位所决定的。为此,我们还应加强全省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应加快实施《意见》提出的“百个渔港建设、千里岸线减灾、万艘渔船安全”的“百千万工程”,深化“数字海洋”平台应用,加强海洋灾害预警工作,抵御海洋灾害,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来源:《福建日报》2012年10月17日)

[Page]

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天地宽

——如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五)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经济互补性很强,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相互交流合作,优势叠加,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赋予福建许多对台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政策,包括批准福建省设立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台轮停泊点、对台小额贸易口岸,开辟“小三通”、“大三通”海上直航通道,以及给台湾农产品、水产品特殊优惠的关税政策等,都大大促进了闽台之间包括海洋经济在内的各方面的合作与发展。《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全面推进闽台海洋经济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两岸海洋深度合作平台。”《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则赋予平潭在对台合作中比特区更加优惠的政策。深化闽台合作,抓住平潭综合实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无疑将有力地推动福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闽台海洋经济合作,要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深化闽台海洋产业合作。闽台海洋产业合作可以涵盖海洋经济全部三次产业。在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方面,台湾有很多好的经验做法,两地可以在两岸港区对接、电子口岸互通、信息共享方面,在两岸运输业、仓储业、船舶和货运代理方面深度合作,提升双方海洋现代物流业的水平。在两岸旅游合作方面,要继续保持目前闽台双向旅游发展的好势头,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抓住厦门、福州列入台湾旅游“自由行”城市的契机,进一步提升诸如武夷山-阿里山、大金湖-日月潭、鼓浪屿菽庄花园-台湾林本源园邸、漳州火山岛-澎湖列岛等重点旅游景区对接合作水平,更多地发展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同时按《意见》要求,加快建设一批两岸合作的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心,提升福建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与水平。

  闽台工业领域的合作亟待深化。在努力推动现有闽台传统产业电子信息、石化、机械装备、汽车、能源、船舶、钢铁等重大项目向临海高端产业基地集聚的同时,今后闽台工业合作的重点将更多地转向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和深层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方面。

  闽台渔业合作前景也十分广阔。台湾在海洋生物育种、海洋生态养殖、海产品深加工方面有技术优势,而福建拥有丰富的海洋渔场资源,两地合作可以更上一层楼。要按《意见》的要求,加快在我省海洋渔业发展条件优越的地方,比如漳州、莆田、宁德、平潭等地建设一批两岸现代渔业合作示范区。

  第二,加强闽台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合作。《意见》提出闽台两地要在海洋资源环境方面加强“协同保护”,这是一个实现双赢的思路。闽台两地分处台湾海峡西岸和东岸,保护海峡资源环境的生态安全,双方都肩负重任,今后可以在合作开展台湾海峡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放流增殖活动以及共同开展厦金海域、两马海域海漂垃圾治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更紧密合作。

  另外,在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闽台都有紧迫性,都有切身体会,尤其是台湾在灾害预警、防范、营救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福建借鉴。今后两地可以一起推进海洋生态环境及重大灾害动态监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海难事故沟通协调和联合救助机制,提升海事专业搜救能力和海上搜救辅助能力。

  第三,发挥平潭特殊优势,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创造新经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围绕建设两岸共同家园的总目标,以很大的篇幅对平潭与台湾共同发展海洋经济做了规划,其中包括按“五个共同”原则共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海洋产业、旅游业等内容,还包括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平潭本身就是一个海岛,广义上讲,岛内经济大多数都可以归属“海洋经济”范畴。平潭除了要按照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要求运作外,更主要的是应该突出平潭作为综合实验区的特殊功能。正因为如此,《意见》才会提出:“构建平潭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特殊区域。”

  平潭综合实验区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它的特殊优势。

  一是加快实施分线管理的特殊通关模式,按“保税区”或“自由贸易港”的模式,探索两岸海洋产业合作,实行贸易、投资、货物、人员往来便利化措施,将平潭建设成为两岸“自由贸易岛”。

  二是落实平潭方便台湾同胞就业政策,大力引进台湾海洋经济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台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资源,在平潭高起点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创办两岸合作的高等学校,并尽快成立海洋学院,培养更多的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三是充分利用中央赋予平潭综合实验区的7项28条优惠政策,在海洋经济建设领域先行先试,扩大政策效应,在取得成功的经验后,向全省推广。(来源:《福建日报》2012年10月24日)

作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开明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