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人民论坛:“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1-3)

2013-02-22 08:38:57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到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带来积极变化,这些新提法、新气象,说明我们的政治生态正在进一步净化。

  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从作风到党风、政风,到底存在哪些人们反映强烈的问题?干部思想观念上还有哪些误区?1月24日起起,人民论坛栏目推出“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系列评论,敬请关注和参与。

目  录

 

    ◇ “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之一:破除“只唱不做”的空头政治

    ◇ “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之二: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

    ◇ “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之三:岂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Page]

破除“只唱不做”的空头政治

——“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之一

陈家兴

      当年,陈毅说“搞政治工作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但要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不搞空头政治”。我们所说的政治工作,其实就是动员和组织老百姓为幸福生活而奋斗。这项工作本该实实在在,然而空头政治仍然在一些方面很有市场。

  有的人喜欢“许空诺”。一些地方左一个民生工程,右一件民生实事,听起来激动人心,到头来兑现的不多,打折扣的不少。有的部门做决策、定计划,各方面的指标都非常可观,年终一比对多成空,如此“纸上的幸福”终究不能当福享。百姓最重实际,一次承诺不兑现,再次承诺就没什么听众。一个干部许了空诺,换一个干部再许,群众只会冷眼相看。一些地方干群之间缺乏信任,工作难开展,与“许空诺”不无关系。

  有的人擅长“虚应之道”。他们很懂得摸上级的脉,知道上级也不会光听你说,还会看。于是,在上级所经所到处,大搞形象工程、示范工程、样板工程,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让你所见皆实,所看皆好。把心思和精力用到“虚应”上,该干的事没有干,不仅是欺上,更是误事害民。

  有的人不学习,不调查,不思考,就敢发指示、作决策,当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型干部。很多决策失误,就是这么来的。比如有的群众诉求正当而表达失当,但若不明就里简单粗暴处理,就只会激化矛盾。有的产业节能环保,但其产业链的上游则会高能耗、高污染,倘若不审慎一股脑上,就会掉进了“陷阱”却还以为吃了“馅饼”。

  空头政治,说到底是丢弃了求真务实的基本党性,丧失了责任担当的政德底线。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啃硬骨头、涉险滩,都要靠真刀真枪的实干。“只唱不做”只会让发展陷入停滞、问题不断积累、矛盾更加尖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亟须破除空头政治,形成踏实干事的氛围。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用人和考核机制的崇尚实干。如果虚功常奏效,实绩难建功,就会助长浮华虚夸的恶劣风气。让埋头苦干实干者有位,则务实者云集。让有唱功没做功者靠边,则空谈者减少。评价干部多接地气、多看实绩、多听群众意见,以实践和民意的标准来打分,那么空头政治就会越来越没有市场。(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月24日)

[Page]

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

——“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之二

李 拯

      在一些机关和单位,有的人“会来事”。所谓“会来事”,并不是干工作上的正事、做业务上的实事,而是使尽浑身解数攀领导、拉关系、捞资本,说穿了,是谋人不谋事。

  “谋人”与“谋事”,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谋事”出于公心,谋的是事业发展、公共利益;“谋人”常出于私心,谋的是官帽权位、一己私利。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对比。一些“会来事”的干部,懒于做事、善于作势,自己不干事,却“音量”不小。而那些埋头苦干的干部,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成天想的是问题难题,顾不上人情世故。

  “会来事”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说明“谋人不谋事”的歪风还相当有市场。在一些人看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见效慢、周期长,更何况干事有风险,即便干成了也未必有人知道。“谋人”则不同,八面玲珑、忙于应酬,“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拍得好”,往往一本万利、事半功倍。

  如果任由“谋人不谋事”盛行蔓延,拉关系之风就会趁势而起,荒废了责任田、伤害了事业心。一些人的思想认识也会发生蜕变,认为“谋人者治人,谋事者治于人”,干事不如讨巧、“谋人”才是王道。更有甚者,自己不干事,对干事的人却妒火中烧,“茶碗一端,说话无边;香烟一点,专说人短”,不当运动员,只当裁判员,只吹哨不上场,涣散了工作的斗志,污染了务实的风气,破坏了健康的政治生态。

  古人云,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谋人”固然能获得一时之利,长期来看必然“心劳日拙”。因为不干事,自然虚谈废务、能力不足;因为拉关系,不免心浮气躁、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谋人”会呈现一副颟顸无能的面孔,领导不喜欢、群众不满意。“谋事”尽管暂时坐了冷板凳,但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事业,做出来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才是赢得领导赏识和群众认可的硬资本。

  任何梦想,只有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一个组织,也只有谋事的人越来越多,才能朝气蓬勃。从选人用人的角度来考虑,领导干部也需要更多谋事的人,组成一支善于攻坚克难的人才队伍,解决问题、做出成绩。

  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形成务实之风充分涌流、干事之才竞相迸发的局面,政治生态才会不仅天朗气清,而且奋发有为。(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2月18日)

[Page]

岂能“揣着明白装糊涂”

——“净化我们的政治生态”之三

张 铁

      “我一辈子都没有受过批评,怎么突然之间就进了监狱?”这是因贪腐落马的武汉科技大学原校长刘光临入狱后问自己的问题。发出同样感叹的,还有“巨贪”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我多年没有听过批评的声音了,要是平时能对我多批评几句,兴许今日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

  没听到批评声,正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一些党员干部丢失了敢于批评、勇于负责的好传统,面对矛盾、问题甚至违法乱纪行为,变成“揣着明白装糊涂”。或是话不说透,明明有好意见、好建议却三缄其口,把“不表态”当法宝;或是“不敢骂娘”,明明认识到缺点、错误却不愿指出,把“打哈哈”当做护身符。甚至是明知故犯、阳奉阴违,遇到追责就找借口、寻托辞,把态度问题变成了能力问题。

  说话拐弯抹角,办事避实就虚,这样的装糊涂,有时像太极推手,不愿办、想糊弄的事,就用种种不知道、不明白搪塞过去,让人宛如拳打棉花,力道尽卸。还有些时候,装糊涂也像是化骨绵掌,对缺点大而化之、对失误视而不见,不触及痛处、不说到点上,最终让小恙成大病。

  为什么装糊涂?正是个人利益在作祟,就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所说,认为邹忌美貌的,大多是“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的。表明态度、实事求是,有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惹上麻烦,更可能让领导觉得自己不听话、让同事觉得自己太“各色”,所以才装聋作哑,说到底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想为自己赢得更大空间。这种“好人主义”,从所谓关系学出发,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放在人际关系上,不讲原则、不问是非,一些人甚至把“圆滑”当做成熟,把“世故”当成稳重,形成庸俗的坏风气。

  大家都装糊涂,该做的决策不做、该说的错误不说,不仅难以阻止工作中失误发生,更让整个系统的纠错能力、战斗能力下降。如果抱着患得患失的利己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怎么“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如果讲关系不讲原则、讲义气不讲正气,怎么做出科学决策、领导科学发展?更何况,遇事私字当头,含混说话、糊涂办事,最终也只会让自己失去信任,名誉扫地。

  不愿批评,不敢纠错的另一面是,必须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增强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透明度。仅仅靠领导人有无胸怀、有无雅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问题同样重要。

  鲁迅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郑板桥选择“难得糊涂”可能有其苦衷,但领导干部却应该在是非问题上说明白话、干明白事、做明白人,这是应有的职业道德。(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2月22日)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