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人民观点:两会会风新期盼(1-6)

2013-02-28 17:32:42来源:人民日报

目  录

    ◇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一:发言时少些表扬与自我表扬

    ◇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二:开会时不要心有旁骛

    ◇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三:两会也讲家常话

    ◇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四:在广泛交流中走向交融

    ◇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五:多一点“问题意识”

    ◇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六:开会重在求实效

[Page]

发言时少些表扬与自我表扬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一

梁  衡

    开会并非不能表扬,做得好就肯定,也是一种实事求是。但两会是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议大事,商国是,若有褒奖也应对事不对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阳春三月,中南海红墙外的白玉兰又将绽放。每年一次的两会将要召开。今年两会与往届不同,正赶上换届,又是在十八大之后、中央狠改作风之际,两会怎么开举国关注。

  往年开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发言时总要借机表扬一下领导,且这种表扬,已成定式。如果是最基层的人发言,就不忘把上面的各级领导都一一表扬到。说他们如何辛苦,为基层办了多少好事等等。还有的,不忘在更高一级领导面前表扬自己的顶头上司。如省委领导在场,一定会说我们县委、市委领导如何好,给人的感觉是在替领导拉票、说情、捧场。更尴尬的是,被表扬的领导往往在场,有的坦然受之,不觉脸红,有的虽觉不妥,面对表扬,也未能当场制止。

  人民代表是从各地选出来、代表人民反映基层呼声审议国家大事的。在会上的发言不外两个内容。一是基层的情况和要求,二是对会议提交文件的审议意见。由于代表团的编组是以省、区、市为单位,既有基层的工人、农民、教师、个体户,又有县、市、省,直至中央的领导。大家同处一团,共商国是,应该是一个平等、诚恳的气氛。

  开会并非不能表扬,做得好就肯定,也是一种实事求是。但两会是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议大事,商国是,若有褒奖也应对事不对人。在这个场合借机表扬上级,极不严肃,是一种不良会风。对下级来说有讨好之嫌;对上级来说是甘受恭维,是一种精神受贿。从这个细节反映出无论说者、听者都没有真正把自己当成一个人民代表,还是有民与官、上下级的区别,人代会成了干部会。况且,就算是在干部会上,大家坐在一起也是竭诚议事,检讨工作,没有必要来什么讨好。细究,还是民主意识不强,庸俗、媚俗流行,独立、平等不够。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进文风会风,要努力活跃党内生活,扩大党内民主,大力倡导独立思考的风气,创造鼓励讲真话、提倡讲新话的宽松环境。”我们党的历史上曾有过非常好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与集中,同志式的平等,坚持原则,坦诚共事,知无不言等等。可惜这种好传统却在一些人身上慢慢地消解,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媚权媚俗、吹吹捧捧的作风悄然抬头。俗风既久,已习以为常。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像京剧《法门寺》里的贾桂,站惯了不敢坐,当了代表还是直不起腰。而在领导这一方,关键是要放下架子,丢开面子。在进城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醒:“因为胜利人民会感谢我们”,要坚持“两个务必”;1959年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又指出:“不要怕没有人歌功颂德”。昨日警钟,声犹在耳。

  近期以来,中央一直在大力整顿会风、文风,有决议,有实际行动,带头垂范。政治局通过的“八条”,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十八大刚过,在中纪委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与会者发言,一开口又是:“尊敬的××领导”,主持者立即打断,示意不要这样,有话直说。虽是小细节,舆论振奋,一时传为美谈。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春天,中央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希望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能看到更可喜变化。(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2月21日)

[Page]

开会时不要心有旁骛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二

余清楚

    一心一意开好两会,是代表委员的职责和本分。发言,表决,既要体现党的主张,又要反映人民的心声

  会风看党风,看政风,同时也看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之风。会风如何,直接影响会议的成果,影响群众对会议的评价。一心一意开好两会,是代表委员的职责和本分。发言,表决,既要体现党的主张,又要反映人民的心声。

  往年开两会,也有一些群众有议论、有意见。比如说,每年两会期间,有的地方领导总要带上当地部门负责人到有关部委登门拜访,举行座谈,要钱要项目。又是领导带队,又是代表身份,又要对等接待,据说接待部门也感到为难。一位曾经搞过这方面接待的同志说,如今,制度规范了,资金项目已经安排到位了,跑部要钱要项目真难了。这样跑既难以保证集中精力开会,同时也难以保证办事效果,还不如把会开好,为国家、为人民议大事,办实事。

  又比如,由于有的代表委员是地方领导干部,一来北京,有不少其它的事要做,又是开同乡会,又是开招商引资会,他们后面还跟了一大群人,搞服务,跑项目,发新闻,忙得不亦乐乎,却有点分不清主次。再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以平时很忙为借口,不仔细研究文件,不深入基层调研,不认真思考问题,到北京开会前,安排秘书或下面的同志为其准备一大堆材料,十几篇稿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等,方方面面,应有尽有。遇到发言表态、记者来访,就以此来应付。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看不见,属于自己的东西摸不着,关切民生的东西找不到。

  如何开好两会,既是政治,也是学问。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应履行好参政议政的职责。做到心系两会,认真参会,学会淡定,练好静功。

  一是全心全意开好会。参加两会,是参与国是,不应分心,不便分心,更不能分心。拜访部委,招商引资,开同乡会,再忙,再重要,只要与两会主题无关,就应当让路,不能取消的,可另找时间,另作安排。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会议文件上,用在精心撰写议案提案和发言稿上,用在与其他代表委员交流思想观点上。安心开会,专心开会,用心开会,才能真正开好会,才不会辜负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二是不搞应酬开好会。两会既然重要,减少应酬、甚至不应酬是开好会的基本保证。代表委员来京,老乡、熟人、朋友见个面,叙叙旧,是人之常情,但因此而影响开会,就本末倒置,不分主次了。在京的朋友、老乡也要理解和尊重代表委员们,他们是来开会的,不是来叙旧的。过去确有个别代表委员,在会议期间吃吃喝喝,排场铺张,这种做派,与中央精神不符,又与两会无关,应坚决杜绝。两会期间,少带随从,少搞应酬,才是好的会风,才是代表、委员应有的态度。

  三是减少请假开好会。两会期间,碰上一些重要活动、会议或出国,请假在所难免。但公众对某些请假的理由也提出疑问。有演员、运动员身份的代表委员以出国演出、参加比赛为由请假,但如果每年3月都有比赛,会还开不开,职责还履不履行?所以两会的假不好随便请。有关部门和代表委员们,都要以两会为重,安排好档期,除非重大公务活动或突发疾病,不得缺席两会。代表委员们不找借口随意请假,形成风气,认真开会,才能够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中赢得更好的口碑。(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2月22日)

[Page]

两会也讲家常话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三

叶小文

    会议讨论发言,不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疑难问题明白化,把高深问题通俗化,讲点大家都关心、喜欢的家常话          

  全国两会,如何讲话?响应中央八项规定中有关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倡导,代表发言紧紧围绕会议议题,不讲空话套话,不作汇报工作性、一般表态性发言;全国政协办公厅也强调,增强讨论实效,鼓励委员畅所欲言,讲真话、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提倡讨论发言不照读文稿,不作一般汇报性、表态性发言。

  要求不高,做到不易。有个办法,就是讲家常话。

  两会,当商国是,怎讲家常?

  国是,兹事体大,但正因与老百姓的整体、长远、根本利益相关,方见其大。江河不择细流,“国是”常寓于“家常”之中。两会是商国是、谈大事的地方,但关系到百姓重大、切身利益的事,无论看上去多么琐屑平凡,都可进入话题。刚任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见中外记者,讲的就是平实亲切的家常话:“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朴素深刻,掏心窝,接地气,通民心,让人感觉到一种久违的亲切。

  全国两会,尤其是会议讨论发言,不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疑难问题明白化,把高深问题通俗化,讲点大家都关心、喜欢的家常话。

  讲家常话,得放下架子。开会,当然与在家不同,但也不妨如家人朋友般坐下来一起谈心聊家常,摈弃那些板起面孔、端起身架、装腔作势的说教路数。讲管用实用的话,别不痛不痒。讲明白通俗的话,勿故作高深。讲有感而发的话,莫无病呻吟。能三言两语说清,绝不拖泥带水。能短小篇幅阐明,绝不拐弯抹角。如果只讲“常说的老话,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这样的会,不开也罢!

  用家常话讲出深刻道理,要下功夫。家常话是通俗话,但深入浅出是通俗,浅入浅出叫庸俗,浅入深出乃恶俗。“真佛只说家常话”,佛要普度众生,就要用家常话让众生知佛信佛。修行高的僧人,说起话都是娓娓道来,平常人家的话,告诉你一个需要悟一生的道理。无独有偶,我问过一个有名的基督教国际布道家,你讲话如何打动人心?告诉我的诀窍是:凡到一地,首先要仔细了解那里最关心什么,讲人家想听的话;简短,不是非常必要不超过三段;以引人开怀的幽默开头,以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我们是共产党人,深入浅出的功夫不是下在嘴上,而是永远把群众放在心里,真正深入到群众中、深入到基层一线,认真调查研究。如果“嘴行千里,屁股还在屋里”,难免讲大话。如果下去调研还是“葫芦掉到井里,在水上漂着”,就照样讲空话。

  在两会上讲话,当然不是“唠家常”,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得讲短话,不容易。丘吉尔说,“如果给我5分钟,我提前一周准备;如果是20分钟,我提前两天;如果是1小时,我随时可以讲。这个演讲就是属于随时可信口聊的水平。”

  有位爱好诗词的朋友,几年前给我出题:“是大家常讲家常”,能否找到合适的上对?我琢磨良久,一直对不好。近日与他谈起“两会也讲家常话”,他豁然开朗说,上对找到了:只有“凡才子夜读子夜”,才能“是大家常讲家常”!(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2月25日)

[Page]

在广泛交流中走向交融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四

邓伟志

    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一定会产生美丽的火花。悦耳的要听,刺耳的也要听,更要容。希望随着广泛交流而来的,是交融
          
  中国的两会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决策会议。代表委员合起来就有5000多人。不过,最值得关注的不是数量,而是这5000多人的结构和水平。56个民族都有人参加,不同宗教人士一起步入人民大会堂。有位居高层的,也有基层一线的;有满头华发的,也有年富力强的。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都有。仅仅“学”这一行,有文有理还有艺术。不夸张地说,两会是最大的人才库,最大的智力库。

  如此广泛的代表性,正是实现大跨度水平交流、多层次垂直互动的良机,更能成为不同利益表达的平台。也因此,期望代表委员能在两会中广泛交流,实现知识互补、思维共振。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求出“解”来,找到正确途径。

  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一定会产生美丽的火花。不过,也应看到,交流中难免出现湍流,碰撞中也会产生争执。负有领导之责、决策之责的领导干部,不论是正式出席者还是列席人员,也不管是在任的还是刚退的,都应虚心听取讨论中的多元意见。悦耳的要听,刺耳的也要听,更要容。习近平同志春节前与党外人士座谈时,强调“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也应在两会中有很好体现。虚怀要若“谷”,不可若“杯”。茶杯、酒杯、咖啡杯都太小。要像云南横断山脉中的深谷那样,既容得了上面的风云,也容得了下边的急流。

  对代表委员来讲,希望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讨论分歧。一方面看到,充分交流是认识提升的千斤顶。是地下两大板块的碰撞,才顶出了喜马拉雅山。交流充分也是决策完善的沃土,中国也好,国外也罢,许多重要法规、决策,无不是在充分甚至激烈的交流讨论中诞生的。当然,也要讲求讨论的实效,把握好交流的分寸。分寸是一门高超的政治艺术,也是参政议政的一种能力,要力求达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说本部门、本行业问题重要,是责任心强的表现,也是议政之必须,但是不能坐井观天,五个指头有长短,“巨轮”还有10万吨级、50万吨级之分,要能够在更大视野中实事求是。谈自己的建言议政如何正确,是自信的表现,是参政者必备的气质,可是,自信离不开“信他”,学会尊重别人,也是代表、委员的厚德和素养。

  今年两会要通过决议、选举新一届的国家领导人。所有的议程都必须找寻到“最大公约数”。当然,即便形成了“最大公约数”,在总体得益的前提下,也必然出现有的得益多、有的得益少,有的早受益、有的迟受益的现象。这就要有顾大局、识大体的意识。希望随着充分交流而来的,是交融。交流中的“多”,最终是为了决议中的“一”。“一”仰仗交流中的“多”,才是大写的“一”,粗壮的“一”。

  稳中求进,进中求稳,盼望两会成为“稳”的压舱石,“进”的加速器。(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2月26日)

[Page]

多一点“问题意识”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五

舒 炼

      敢于讲问题,不是闹矛盾,不是搞不团结,而是通过揭露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新的统一,从而形成团结共事局面,有力推进事业发展

  社会保障、反腐倡廉、收入分配、住房保障……两会前夕,媒体调查公布了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人们关注两会,就是期待两会能讨论并解决这些国计民生问题。这样的期盼,也给两会代表提出了迫切要求:不能回避问题,必须讲问题。

  讲问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重要职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审议报告、提出议案、询问质询、建言献策、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责,都离不开讲问题。比如,去年两会,一些代表委员提出房价过快上涨、许多普通购房者被房地产市场抛弃在外的问题,国务院针对此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这说明,讲问题,能触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症结,能发现治国理政上的不足,值得提倡。

  在这个意义上,两会开得如何、影响几何,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代表委员能否真讲问题、讲真问题。

  今年的国际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复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双边关系,需要智慧处理,钓鱼岛争端、南海岛争、朝核问题等棘手问题,需要认真应对。国内方面,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买房难、看病贵等百姓民生问题有待改善,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生态欠账等转型代价有待弥补,改进作风、反对腐败等党风廉政建设有待加强。对这些国内外的重大命题的认识和把握,决定着代表委员找问题的能力、讲问题的水平。

  现实中,有些人讲不出问题、讲不好问题,原因不外乎有二。

  其一,不敢讲问题。谈到问题如蛇行逶迤、七弯八绕、左躲右闪,总害怕被人家说不讲政治,又担心破坏两会的氛围。然而,问题不说并不等于不存在。尤其是当今社会,在媒体聚光灯和公众放大镜下,问题往往难以回避,更难以遮掩。如果在问题上总是遮遮掩掩,不仅会贻误解决时机,还极容易引起民众的误解,让人们觉得不够光明磊落,难以获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其二,不会讲问题。说说好话,谈谈成绩,是不需要太多准备、做太多功课的;要提真意见、说真不足,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更需要清醒的头脑、精心的准备。尤其是一些热点敏感问题,政治性强、涉及面广,情况极为复杂,甚至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倘若没有深入的认识思考,广泛的调查研究,谈何讲出真问题、讲好新问题?

  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敢于并善于讲问题的人,必然是一个胸襟大、境界高的人,是一个具备讲政治、讲大局的优良品质的人。敢于讲问题,不是闹矛盾,不是搞不团结,而是通过揭露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新的统一,从而形成团结共事局面,有力推进事业发展。这是讲政治、维护团结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我们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必须。

  开会讲问题,乃现实所求、事业所需、人民所呼。中央领导强调,要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期待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多一点“问题意识”,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2月27日)

[Page]

开会重在求实效

——两会会风新期盼之六

葛剑雄

    会期的长与短,其实与开会的质量并无直接关系。若为短而短,却把必须的议程、安排取消了,搞的也是形式主义。落实会风新要求,关键要求实效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尽管会期还未正式公布,人们对会期的长短很是关注。在当前大力提倡改会风、转作风的情形下,这种关注很正常。但我以为,会议质量其实与会期长短并没有直接关系。就算缩会期、开短会,本意也是去掉会议不必要的形式和水分,讲求开会实效。

  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5天,而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长达36天。如果没有这个36天的重要会议,恐怕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大会,最起码,会推迟。虽然这样的情形极为特殊,但它说明,会议长与短的形式不是根本问题,关键在于有无实效。这才是人们对今年两会的重要期盼。

  现在一些地方,有些会的确是短下来了,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徒具形式。甚至有些地方政协,为了缩短会期,将列席人大听取法院、检察院的报告这一环节也取消了,或者只听会不安排讨论,短是短了,连基本的议程、安排都取消了,这开的什么会?只是为短而短,搞的是形式主义,也应该反对。

  实际上,需要破除的是那些不必要的、过分的形式和排场,以及由此造成的对民主自由、生动活泼会风的压抑。比如需要倡导发言简短,但也不必机械规定,“8分钟”就一点儿也不能超过。有的问题、有的建议,三五分钟能讲透说清,没有必要讲足8分钟,但如果内容重要、问题复杂,有的超超时间也未尝不可。甚至还可留些自由发言时间,让代表委员就前面发言回应补充,如此广泛、充分交流,更有利于促进思考。代表委员的大会交流发言很重要,除了会前指定,也可以开幕后从代表委员递交的题目中挑选汇总,确保发言能更好地反映民意民心、有独到见解又言简意赅。发言的质量高,听会的人才能聚精会神。

  当然,转变会风,还可从更多细节入手。比如,少一些开会前的候场提前量,多一些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多倾听基层代表、一线委员的声音,不仅有益于会风、作风的转变,更有助于提高参政议政的实效。

  如果只是把规定要求机械化、教条化,以规定落实规定,不求实效,甚至影响正常工作,实际上是搞新的形式主义,也是一种消极抵制。某领导到大学图书馆考察,当地领导要求馆里将地毯全部撤掉。馆长解释地毯是一直铺的,是为了保持安静,并非为接待领导,但在领导严令下还是只能照办。对上级这是弄虚作假,对民众这是人为折腾。这种倾向也应重视,并及时纠正。(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2月28日)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