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人民观点: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1-3)

2013-04-11 08:44:35来源:人民日报

目 录

    ◇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一:“转作风”本质是规范权力

    ◇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二:“正学风”是一项政治责任

    ◇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三:“改文风”要害在于修政德

 

[Page]

“转作风”本质是规范权力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一

      从转作风出发,无论是进一步公开政务,还是进一步完善监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自我限权”的决心,惟其如此,中国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断走向更高境界

  中央力倡转作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从长江刀鱼、龙井新茶降价,到一些高档餐厅搞起团购,涟漪之广,足见投石之沉,有群众感叹:转作风,是动了真格了。

  不过,即便动了真格、见了实效,还是有问题时而曝光:面对群众责问称“国务院太遥远”,矿泉水瓶装茅台、红塔山盒藏“熊猫”,机关食堂吃燕鲍翅……不一而足。新华社记者将对八项规定的应付心态,总结成九字经:观望风,变相吃,慢三拍。

  这样的情况,说明对转作风,一些人看轻了、看浅了、看走眼了。或是认为只是些鸡毛蒜皮,因而转小了;或是认为只是要吹一阵风,因而转慢了;或是认为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转歪了。这些人正该想想:转作风,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注?

  投注在作风上的目光,与其说是要看住个人,不如说是要看住个人手中的权力。所谓作风问题,莫不是权力突破应有边界、背离应有准则的失控、失范问题。比如大吃大喝,花的既是公帑,还可能在推杯换盏中搞寻租;再比如文山会海,占用资源不说,更降低了行政效率。所以,转作风不仅是简单的转思想、转行为,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权力运行的规范问题。好的作风,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权力的合理认知、正确使用之上。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大焦虑,源自对权力随意行事、任意作为的反感。现实里广受关注的官员丑闻,社会上不断弥散的仇官情绪,民间流传甚广的揶揄段子,其根源固然有各种原因,但权力的不自觉不自律不自爱,是重要因素。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无形之墙。砌成这堵墙的不良风气,本质上是权力与权利的对峙。

  转作风,正是看到了症结,找到了切口,不仅要进一步改造权力观,更可成为规范权力运行的着力点。从提出改进作风的政治要求,到完善规范权力的体制机制,大张旗鼓的理念教育,逐渐变成踏石留印的制度安排:看住预算管好源头,财务公开实时监控,做好审计发现问题……从这个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出转作风这把利刃,指向的是“限制权力”这一肯綮,由此向社会释放强烈信号:要用制度给权力套上笼头。

  八项规定将“改进工作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并提,正体现以转作风打破无形之墙的期许。过去,宗旨意识往往诉诸“感性的政治”。为群众扶危解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因而被拥护、被爱戴,鱼水之喻、亲人之情,可为代表。而今天,13亿人可能就有13亿种利益,在赓续传统之时,宗旨意识也应体现“理性的政治”。公众看到权力被关进铁笼子、放进玻璃房,才会对执政者产生信任与尊重。这样打下的执政基础,不是仅仅依赖个人素质,而是源于制度化、规范化的权力运行,无疑更为牢固。

  作风体现着现代权力伦理问题,作风建设也可以成为权力运行现代化的途径。这也意味着,转作风本质是一个民主问题。民主的精髓,是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既要看到“权为民所赋”,也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新一届中央领导履新之初如此狠抓作风,深意正存于此。这契合了世界民主潮流的趋势,顺应了人民民主意识的提升,更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执政党必然的选择。

  从权力的角度看,作风、学风、文风三者,正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都关联着党风。正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才把“三风”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严正告诫全党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从转作风出发,无论是进一步公开政务,还是进一步完善监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自我限权”的决心,惟其如此,中国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断走向更高境界。(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

[Page]

“正学风”是一项政治责任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二

    领导干部学习与否、学风如何,不仅是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更是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

  3个月内4次集体学习,聚焦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依法治国等现实课题,授课者在专家学者外新增了“部级官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用行动,表达了一个政党对待学习的“主体自觉”,也传递出一种“重质量、不重形式”的务实学风。

  知然后行,行起于知。学习是前进的基础,而学不学、信不信、用不用,以及怎样学、怎样信、怎样用的学风问题,决定着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正因如此,毛泽东同志曾把学风问题视为思想方法问题、工作态度问题,乃至“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不难理解,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书柜中的藏书蔚为壮观,却只是为了摆架子、装样子,很难说他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如果一个领导干部热衷于钻研厚黑学、关系学,很难想象他会有公道正派的政治品格;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总是遇事凭经验、做事凭感觉,从不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很难指望他能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管理学大师杰克·韦尔奇这样说过:“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对普通人来说,学风如何,是个人进步问题;对领导干部而言,学风如何,却是公共责任问题;对一个执政党来讲,学风如何,则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正因如此,中央领导强调,要从看世界看中国、看现在看未来的广阔视野,从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实现党的根本宗旨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学习、弘扬良好学风的重要性紧迫性,在全党兴起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实干之风,聚集推动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今天,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学习、重视学风,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力不足”的忧患。身处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转型时代,置身“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的网络环境,面对尾大不掉、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和发展难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焦虑,甚至捉襟见肘、动辄得咎的恐慌背后,是因为不注重学习导致的知识老化、思想僵化和能力退化。从这个角度,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学以经世,领导干部学习与否、学风如何,不仅是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更是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

  分析当前存在的一些学风问题,最大的学风不正,是不重视学习、不注意学习,有些党员干部热衷于迎来送往、忙于事务应酬,学风不浓、玩风太盛。学风不正最普遍的现象是“空对空”、“两张皮”,学的一套、说的一套、干的又是另一套。概而言之,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不愿学、不善学、不真学,主观原因在于其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出了问题,客观原因则是用人机制、用人导向乃至政治生态上发生了偏差。

  试想,如果那些带着“问题意识”,经常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往往因为“报忧多于报喜”,即使工作取得出色成绩,也引不起上级重视,而那些跟得紧、跑得勤、常在领导身边晃悠、常和领导推杯换盏的人,由于深得领导信任而被重用;如果那些经常沉下去、接地气,认真搞调查研究的人,往往因为在上级视野之外得不到提拔,而那些浮在上面,“学学词、练练嘴、表表态”的人,却因为表面文章做得好步步高升,学习的价值如何充分体现?良好的学风又怎能得到弘扬?从这个角度,只有让“学习”成为干部进步的可靠阶梯,让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的干部得到重用,才能真正形成浓郁旺盛的求知之风、刻苦钻研的探求之风、博学慎思的思考之风。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气”,是气质,更是底气。少些应酬、多些阅读,少些空谈、多些调研,少些烟酒味、多些书卷气,“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不仅关乎领导干部的个人素养,也关系“中国梦”的成色质量。(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4月10日)

[Page]

“改文风”要害在于修政德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三


    如果思想没有变化,仅仅是在修辞表达上做文章,就难保去掉了文件气的官话套话,又来了乡土味的“新八股”

  随着改作风的强劲荡涤,文风话风也有了新气象:不念稿,说实话,捞干货,谈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等成为流行语,领导人外事报道甚至比微博还短。然而,新风劲吹之下,不少文风上的积弊更显触目。

  “领导不在”的托词、敷衍塞责的“红豆煮水”论、出事之后的“高度重视”说、常年挂着的“万能回复”帖……凡此种种,人们并不陌生,进行治理的文件规定也数不胜数。于是有人不免慨叹:撼山易,撼官话套话难。这既说明文风问题这块硬骨头不好啃,更要求改文风必须找准症结、抓住要害,方能有成效、见长效。

  俗话说“文如其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劝谏唐穆宗,点明了文风与政德的相互关系。文风是一面镜子,映照了能力与水平,折射出责任与品质。文风不正,“长、空、假”泛滥,还不只是表达僵化、学识简陋,根子还在党性不纯、政德不修。

  比如,明哲保身,怯于任事,就会揣着明白装糊涂,面对矛盾绕着走,讲些不痛不痒的“罗圈话”;公私不分,功利熏心,就会绞尽脑汁讨好上级,挖空心思吹嘘政绩,大写马屁文章、大放“空炮”;丧失底线,口是心非,就会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成为口言善、身行恶的“两面人”;脱离群众,漠视民生,就会居高临下打官腔,讲一堆漂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

  铁肩担道义,才能妙手著文章。当年,毛泽东历数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不负责任”。今天,一些人还是官话套话不离口、官样文章写不够,说到底,就是对问题不敢触碰、对事业不敢担当、对人民不尽职责。文风背后是思想,字里行间见精神,文风问题往深里说,考验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的是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

  不良文风,正是滋生于当官做老爷、以权谋私、个人至上等思想土壤,蔓延于因循守旧、弄虚作假、追名逐利等观念误区。文风的变味,其实也在警示权力的变质。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成为隔离干群的围墙、捆住干部的套索、掣肘改革的阻碍,从而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失去感召力、亲和力。中央之所以将改文风与转作风、正学风“三风”并提,其实正是从执政为民、实干兴邦的政治高度,努力塑造有公心、得人心的中国梦领航者。

  古人云,志高则言洁,志远则旨永。改文风,只有从源头治理,在涵养政德上下功夫,才能见真章。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只有自己的境界高了,没有私心杂念,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出的话、写出的文章人们才愿意听、愿意看。如果思想没有变化,仅仅是在修辞表达上做文章,就难保去掉了文件气的官话套话,又来了乡土味的“新八股”。

  曾有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参与者选择“看领导脸色和周围环境决定是否讲真话”,一些“老机关”也坦陈“真话危险,虚话保险”,还有群众讥讽某些干部“编了很多谎,却得了头等奖”。这些问题,凸显了文风问题的复杂性。改文风不是改文字,也不只是各级干部的“个人作业”。身处“一言堂”、置身“名利场”,只能是假话连篇、套话扎堆。越是深入改,就越要净化政治生态,重塑权力伦理,让为民、务实、清廉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常修为政之德,管用的短话、基层的实话、富有活力的新话,就有了源头活水,清新朴实的文风就有了激荡人心的力量。(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4月11日)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