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转作风(1-4)
目 录
◇ 持之以恒转作风之一:改作风不能做表面文章
◇ 持之以恒转作风之二:在求实效上下功夫
◇ 持之以恒转作风之三:在制度建设上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 持之以恒转作风之四: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Page]改作风不能做表面文章
——持之以恒转作风之一
中央出台改作风的八项规定以来,自上而下涤荡人心,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肯定。然而,贯彻规定,落实任务,殊非易事。当前,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改作风不能只作表面文章。
不少干部群众反映,在改作风的强大舆论压力下,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高档饭店冷清了,内部餐厅、私人会所却热了;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迎来送往减少了,却变换各种办法陪吃陪喝;有的形式上“瘦身”,内容却未“健身”,官样文章一如既往……尽管绝大多数地方认真贯彻规定,严格自律,正气上升,但上述种种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不可小看。要认识到,这不仅会消解改作风的已有成效、影响改作风的最终实效,也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不良作风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改作风一阵风,也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易发的痼疾。上级一重视,马上就抓,领导不强调,立刻就放。嘴上雷声大,行动雨点小,风头过后,一切照旧。这本身就是一种坏作风。正因此,中央明确要求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改作风,以“常长”二字抓作风,一抓到底,绝不懈怠。
将改作风进行到底,就要认清当前形势任务:改作风不是为了“应付”,搞所谓变通是非常错误的;就要形成一套制度保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作风导向体现在政绩考核、干部选拔和行政问责的全过程;就要完善各项监督机制:畅通渠道让媒体和群众监督,为改作风注入压力,带来动力。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改作风,难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政治责任。只有在思想深处触动“密切血肉联系”这个根本、在党性修养上强化执政为民这个责任,才能将改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只有持之以恒真转实改,才能彻底摒弃观望风、杜绝一阵风,打消干部群众顾虑,让民心与党心贴得更近。(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4月15日)
[Page]在求实效上下功夫
——持之以恒转作风之二
精减文件会议、调研轻车简从、接待厉行节约,中央出台转作风八项规定以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转作风在求实效上下功夫,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要认识到,制定八项规定的根本目的,就是从严要求,体现从严治党,通过改进工作作风,端正党风政风,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归根到底是为了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因此,作风转得好不好,不在于口号喊得响不响,文章做得大不大,而在于能够切实推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如果热衷于提不切实际的口号,甚至做表面文章,就会有违转作风的初衷。
譬如,我们提倡开短会,但不是会议开得越短越好,而是要更加注重会议质量,尽量减少那些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的会议。我们提倡说短话,也不是话讲得越短越好,而是要减少空话套话,务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真知灼见。我们倡导简化接待,不是硬性要求“一律自带干粮和方便面”,而是要防止铺张浪费、遏制奢侈之风。我们倡导减少陪同,不是取消正常的工作接洽,而是反对讲排场摆架子,尽可能压缩与工作无关的陪同人员。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既要态度十分明确,落实不打折扣,也要按照中央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务实、规范的落实办法,真正使转作风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还要认识到,转作风必须扎扎实实,并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绝不能虚应敷衍,做表面文章;也不能时紧时松,搞“一阵风”。要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以求实效为目的,以长效机制为保障,把精力更多放在“内功”上,少一些“花架子”,多一些真办法;少一些应付上级的虚招,多一些认真负责的态度,务求使转作风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并转化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4月18日)
[Page]在制度建设上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持之以恒转作风之三
中纪委公开通报违反八项规定典型案例,各部门单位围绕作风转变建章立制。几个多月来,转作风保持向好态势,取得明显成效。然而,也暴露出在相关制度设计上,还存在着不少漏洞,提醒我们必须加快制定更加规范,更加明确,更加有效的制度。这是抓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
比如,公务宴请严禁超标接待,但具体到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怎样界定“超标”?上级调研不许层层陪同,但怎样接洽工作才合情合理合规?经费报销要合乎规定,但面对不同的事由、项目等等复杂情况,怎样才符合实际,科学规范?实践证明,各个地方、各级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时,倘若界定不清晰,标准不量化、规定不细化、机制不优化,就会给“只说不做”留下种种借口,给“寻找对策”留下操作空间。这也是当前“打折变通”的花样经常发生的重要原因。
转作风,做到有效,保持“长效”,就须在“制度”上狠下功夫。如果事前监管到位,公款旅游的违规做法就很难放行;如果报销制度规范明确,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就难有空子可钻。从这个角度上说,转作风要避免一阵风,绝不只是转思想、转观念,还要在制度建设上作出持续不断的努力,推进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严明公务接待支出标准,加大财务审计力度,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还要看到,转作风的本质是规范权力。为什么一些基层单位常有“超标接待违规不起、简化接待得罪不起”的两难纠结?主要问题是,职能部门和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未受到有效约束,根源还是权力大于纪律。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各方面监督,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为转作风提供更扎实的制度保障,转作风才能促进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5月2日)
[Page]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持之以恒转作风之四
在各大重点网站开设“举报监督专区”,把效能考评、作风评判交给群众,对曝光线索迅速跟进查处……各地实践表明,转作风要转出实效、转成常态,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体系。把群众监督纳入制度监督范围,在“动真格”中依靠群众力量,既是前一段改进作风成效显著的重要经验,也是进一步啃好“硬骨头”的关键所在。
几个月来,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和政府纠风部门,加大抽查暗访,加重惩戒力度,严格检查,公开通报,始终保持绝不手软的高压态势。然而,个别地方和部门,还是挖空心思搞“下有对策”,或者我行我素、依然如故。不良作风的这种顽固性、反复性和隐蔽性提醒我们,改进作风既需要有关部门力度不减,常抓不懈,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内部自查自纠,更需要把监督的权力交给群众。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改进作风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持之以恒。政府部门的“储酒柜”,农家乐的桑拿浴,企业高管的“学红酒”,基层工作人员“国务院离我远着呢”的荒唐说法,这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被曝光查处,正是得益于无处不在的人民群众。群众是最强大的监督力量,依靠这种力量,不良风气“潜伏”再深也能发现,“马甲”再多也能识辨。
群众也是转作风的客观评判者。转作风的本质是规范权力运行,目的是密切联系群众。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监督是最好的净化剂,广大群众对不良作风深恶痛绝,对转变作风寄予深切期待。作风转得怎么样,关键看老百姓肯定不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不要创造条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愿不愿发动群众积极监督,能不能及时回应百姓关切,本身就是对地方部门单位工作作风的最佳检验。
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回答黄炎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隐忧时说,“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今天,改进作风也关系到党心民意。拿出踏石有印的劲头,让人人都起来“负责”,让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一起发力,转作风就能获得长久不懈的动力,民心与党心就能贴得近些再近些。(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