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热点(1-3)

2013-07-22 11:31:02来源:人民日报

目 录

    ◇ 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之一:增速不是发展的全部

    ◇ 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之二:渐进改革需要“过程哲学”

    ◇ 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之三:民生改善离不开个人奋斗

[Page]

增速不是发展的全部

——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之一

    拿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坚定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魄力,冷静坚持正确主张,决不能再绕回“唯GDP马首是瞻”的老路上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国家在揣测和议论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

  翘首以待之中,上半年经济数据7月15日正式出炉,让许多悬着的心放了下来。4—6月7.5%的经济增速,给不少担心经济急刹车的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仍然令不少人心存忐忑。如何看待各项指标的起落调整?如何领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辩证用意?如何贯彻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调控指引?破解中国经济的复杂命题,需要具体而微的专业剖析,更离不开格局宏大的战略思考。

  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乃是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符合政府工作报告7.5%左右的目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也控制在年初预判的3.5%以内。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市场销售平稳,夏粮再获丰收,在不同维度上表征着中国经济的总体平稳、中国航船的从容行进。

  相比之前动辄两位数的增速,今天7.6%的增速,是否有些偏慢?从横向看,“后危机时代”的西方各国尚未完全走出阴霾,中国依旧处于增长速度的第一梯队。从纵向看,只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过“上限”,今年的年度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必定无虞,唱衰发展的杂音不足为惧,各种忧急的情绪终将脱敏。

  单一增速的适度回落,换来的是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上半年,三次产业增速比例调整奔向预期目标。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仅增5.14%,单位产值能耗继续下降,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简政放权彰显断腕决心……倡导内生增长、追求绿色发展的“潜绩”表明,增速绝不是发展的全部目标,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今天再谈增长,更多应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速度与效益的平衡。

  告别增长速度的一枝独秀,迎来均衡发展的百花争妍,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调控的结果。当今中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特定阶段。一方面,经济增速是民生幸福的物质基础,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另一方面,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唯有将工作重心转向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才能为发展增添后劲。

  毋庸讳言,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的大环境下,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在增多。部分企业利润下降,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增加,居民收入增速同比下降,食品价格上涨较快而农民生产经营所得却下滑不少……这一切都显示出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宏观调控的难度。中央明确提出“标本兼治、短长相宜”的调控思路,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稳中提质”指明了方向。

  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需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正确看待房地产调控加强、“两高”行业关停并转等举措对短期增长带来的“阵痛”;需要不打折扣地施用中央开出的“复方药”,既利当前又利长远,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动力、释放红利;需要叫停一些相互攀比甚至层层加码的“锦标赛”,拿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坚定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魄力,冷静坚持正确主张,决不能再绕回“唯GDP马首是瞻”的老路上。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我们所追求的,不是单纯的GDP的增加,而是五位一体的和谐兴盛;不是贫富分化的财富累积,而是中低收入群众的幸福倍增;不是个别地区的单兵突进,而是全国一盘棋的协同作战。越是“较劲”之时,越需要“上下对称”、稳中有为,打好发展方式转变这场硬仗。(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7月17日)

[Page]

渐进改革需要“过程哲学”

——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之二

    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再高的期待、再好的想法,也只能一步一步慢慢靠近,这是中国改革的“过程哲学”

  养老体系改革方案有望年内出台、多地推“居住证”破冰户籍制度……心系民生、直面民瘼,近期的一些改革举措,激起公众热望。

  改革,非改不可、不革不行,这已成为中国上上下下的基本共识。改革是发展的总开关,是解决一切民生难题的总钥匙。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就没有医保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除;如果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闯关,也不会有亿万群众“民生黄金时代”的深切感受。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把握好改革这关键一招。

  不过,想一夜解决老问题、一天跨入新阶段,也不可能。中国的改革本身就是循着由易而难、先试点后推广、先局部后全局的顺序展开。民生的期待也经历着从温饱而小康、从物质而精神、从富裕而公正的“螺旋式上升”。渐进式改革不是“休克疗法”,需要更多时间和更多耐心来解决问题、谋求发展。

  的确,改革发展没有速成班。追求速成,最终还得补课。城市路宽了、楼高了,地面功夫做足了,一场豪雨,还是会把欠账冲上路面。想要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建起的只会是空中楼阁。不管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还是养老保险的高水平全覆盖,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蓄力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再高的期待、再好的想法,也只能一步一步慢慢靠近,这是中国改革的“过程哲学”。

  更何况,我们的基本国情、基本矛盾也决定了,很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那么轻易的事。当前中国,规模之巨大,任何投入都像是“太平洋里打鸡蛋”;利益之复杂,所有事情莫不是“拨动一堆算盘珠”。更何况,我们还要面对长期的历史积弊、复杂的利益纠葛。比如养老保险,不仅要还历史欠账,还要应对老龄化社会,更需在公务员、企业职工和农民等不同群体之间掌握平衡。要想马上进入老有所养的社会,几乎没有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需要一步一步走,公众的期待也需要与现实对接。

  但是,需要“时间窗口”,并不意味着可以坐着等果子掉下来。不管是异地就医问题的解决,还是食品安全信心的重建,都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行。没有从提高标准到加强监管、从一个部门努力到各个部门合力的过程,也就不会有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对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在跬步的迈进中,瓶颈才能被突破,难关才能被攻克,问题才能获得最终的解决。

  也正因为需要“时间窗口”,改革才更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精确的末端治理。越是艰难的改革,越需要掌握好节奏、把握好节点。异地高考,需要有户籍改革、教育管理的全局关照,也需要有不断试点推进、逐步解决;医疗改革,从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到破除以药养医困局,从公立医院改革到社区医院建设,规划好了、步骤清晰,才能真正“病有所医”。

  “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今天变一点,明天再变一点,持续地进步,中国就有希望。每一代人都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把改革比成渡河,投身这项伟大事业的每一个创新者,都应有永不停滞的坚持,也应有脚踏实地的定力,才能成为一块块坚固的础石,搭起通向彼岸的桥。(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7月18日)

[Page]

民生改善离不开个人奋斗

——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之三

    民生改善,政府自当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而对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懈奋斗才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随着经济增速趋稳、财政增收减缓,政府部门过紧日子的声音一天高过一天。

  政府过紧日子,为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综观今年上半年的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的增速,分别比财政收入增速高出7.9和14.8个百分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节能环保支出增速也高出6.6个百分点,民生投入的力度不减。

  回首过去5年,中央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16.89万亿元,年均增长21.1%,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3以上。仅以社会保障为例,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保障范围辐射到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各个阶段,基本实现了对各类人群的全覆盖。尽管与发达国家的保障水平仍然存在差距,但是民生改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社会保障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某种“自我生成”的特性:对政府而言,社会福利往往是只增不减的公共品;对公众来说,不断增长的福利水平常常会激发更高的福利预期、更多的依赖心理。大病保障扩容到20种疾病,为多数人减轻了不少医疗负担,有人却希望一下子覆盖所有大病种类;一年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470万套,让众多买不起房的城市居民住有所居,有人却盼着一夜之间解决所有人的住房;异地高考在多地破冰,为打工者子弟畅通了高考渠道,有人却幻想着所有城市一瞬间全部放开……在我们身边,这种“一口吃成胖子”的想法并不罕见。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民生福利水平。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不促进民生改善诚不可取,但是政府提供超越发展阶段的“高福利”也不现实。在经济增速下滑、财政收入趋紧的背景下,政府再怎么过紧日子,也难以满足所有旺盛增长的需求,“守住底线,突出重点”才是改善民生的务实之举;稳步推进、点滴改良,不强求全面开花、面面俱到,应该成为社会共识。

  比如说医疗问题。从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到大病保障扩容,从提高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到试点推进“医药分开”,一步一个台阶的渐进改革让多数人分享到医改红利。然而,改革的速度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的阶段却无法超越,社会转型的过程也不能压缩。且不论城市居民,单是涌入城市的2.6亿农民工,要想短期内彻底解决医疗问题,财政收入再高也会捉襟见肘。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分担,才是现阶段的解决之道。

  社会保障一旦超越经济发展,就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而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社会保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民生改善很可能异化为“福利泡沫”。高福利推波助澜的欧债危机,便是前车之鉴。发展水平如此之高的欧洲国家尚且如此,刚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对于超越发展阶段的过高预期、脱离发展实际的夸张口号,自然更要保持警惕。

  事实上,人世间很多美好梦想,更多地要靠个人奋斗才能实现;生命里的辉煌,也只有通过每个人的不懈奋斗才能铸就。很多时候,社会保障的重点只是满足基本需求,它的主要功能,是为我们奋力一跃提供一个支撑。

  “财富新机会”、“中国新未来”,刚刚落幕不久的全球财富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界人士认为,中国正日益成为孕育机会的全球梦工厂。在这里,只要愿意努力奋斗,时代就会给你施展才华的舞台、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这里,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就都能创造出来。

  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过高预期,虽然看上去很美,在现实中却无处安放。民生改善,政府自当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而对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懈奋斗才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7月22日)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