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1-4)

2013-12-07 09:53:46来源:人民日报

目 录

    ◇ 一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奋力前行

    ◇ 二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行动最有说服力

    ◇ 三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 四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新考验

[Page]

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奋力前行

—— 一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如何一步步变为现实?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大业,怎样积聚奋发向前的动力?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集合号响彻中国大地,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考题。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是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必须让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上来。在坚定信心、凝聚共识中,打牢思想基础、增进社会认同、强化民意支撑,汇聚起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改革合力。

  必胜的信心、广泛的共识,是当代中国开拓进取的动力,是改革大业走向成功的保证。回望35年光辉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破解发展难题,化解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释放制度红利、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只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功到必成。这是我们必须坚定的信心信念,也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共识。

  改革总是会遇到困难的,没有困难怎么能叫改革?改革开放使我国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决发展以后面临的难题,不深化改革不行,深化改革力度小了也不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擘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全党同志必须有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的信心,要看到硬骨头并不可怕,险滩亦不足畏,只要我们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有一往无前的攻坚精神、运筹帷幄的战略定力,就没有翻不过的山、越不过的坎。全党同志务必谨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信心不能丢,矢志不渝扩大开放的勇气不可泄。

  人心齐,泰山移。今天,改革走到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从三中全会的各项部署可以看到,我们所进行的是一场触及利益、触动灵魂的深刻革命,必然会遭遇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没有广泛的共识,压力就会成为阻力,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面对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繁重,加大了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使得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然而,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越是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越要敢于求同存异、解疑释惑,越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解开了思想上的扣子,才能迈出实干的步子,从而在思想认识上实现共振,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旗帜,是激发全体人民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的火种。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上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奋力前行,我们就一定能把三中全会勾画的宏伟蓝图化为中华大地上灿烂的现实,迎来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日)

[Page]

行动最有说服力

——二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提出战略构想是一种能力,落实战略构想是更重要的一种能力。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现在,人们对文件的评价很高、对改革的期盼很大,越是在这个时候,就越需要把改革蓝图变为现实的能力,就越呼唤求真务实、动真碰硬的改革行动派。

  “行动最有说服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在结合实际,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我们党领导改革的能力如何?体现在行动上;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评判如何,体现在行动上。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脚踏实地好好干。改革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推动发展。

  以实际行动推进改革,要有科学的方法论。行动不等于蛮干和盲动。改革虽然时不我待,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落实,做好改革的行动派,就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就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就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就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还要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以实际行动推进改革,需要拿出担当和勇气。行胜于言,但知易行难。今天的许多改革,尤其需要一种无私的勇气、历史的担当,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动员人民群众跟着来、一起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汇聚起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强大合力。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从当年邓小平同志强调“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动最有说服力”,变化的是改革的历史方位,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发展需要实干,改革需要行动。思想上追求改革、行动上坚持改革,实干、苦干加巧干,我们就能在行动中把握发展机遇,在行动中破解改革难题,将改革目标转化为实际举措、实际行动、实际成果,赢得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光荣。(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2月4日)

[Page]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三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开宗明义地强调了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的辩证法,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用真抓实干贯彻全会精神的动员令。

  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的改革蓝图,总结了改革成功经验,集中了全党全社会智慧,体现了亿万人民意愿,是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决策,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然而,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在于是否能用行动将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用行动说话,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回望35年改革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之所以能转化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靠的都是果决勇毅的实干行动。提出改革目标,还须以奋斗让目标实现;畅谈民族梦想,还要用实干让梦想成真。正是凭着一往无前的实干,靠着生气勃勃的实践,我们在艰难险阻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要一再强调“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能不能深刻领会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部署,考验全党同志的政治觉悟。全会设定的改革目标是2020年,时间很紧。全党同志要深深懂得,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我们才能以变革争取战略主动,用改革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如果说部署需要花一分力气,落实则需用九分功夫。不落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美的夙愿只能是空中楼阁,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等待观望,不推不动,不去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抓好全会精神的落实和推进,不去有条不紊地抓好各项改革的具体部署、具体规划、具体要求,改革蓝图就会成“画饼”,人民的愿望就会落空,发展的机遇就会错失,我们就会愧对历史、愧对未来。

  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领域都提出了许多重大改革举措。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各级干部一定要抓紧对中央精神融会贯通,紧密结合各自实际,以深入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把中央改革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拿出更大决心冲破思想障碍、突破利益藩篱,一鼓作气、善做善成。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是马克思主义品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狠抓落实,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让蓝图化为现实,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2月6日)

[Page]

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新考验

——四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全面深化改革的军令状已下达、集合号已吹响,宏伟蓝图要变成现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党的建设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来定任务、添措施、建机制,都要用保证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成效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

  回首35年光辉历程,从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大幕,到1992年力推改革向前,再到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党始终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中国故事”的精彩述说,已经雄辩地证明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能否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今天,中国发展面临关键时刻,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推进协商民主、改进社会治理,无不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简政放权、反腐倡廉,也无不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没有哪项任务不是涉险滩、啃硬骨头。面对日益复杂的利益格局,面对不断高涨的改革期待,改革大业能否统筹谋划、各项措施能否协同推进,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各方关系的精确协调,加强党的领导关系到全会确定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整个改革的进展成效。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然而,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一些党员干部还有认识不清、决心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或是跳不出条条框框的限制、理不清林林总总的羁绊,不敢改;或是把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放在公共利益、全局利益之上,不愿改;或是久推不转、久改不革,找不到重点领域、抓不住关键环节,不会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不能提高领导改革的能力,只会错失了机遇、贻误了发展,辜负人民期待、愧对历史使命。

  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和实践,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能力是基础,没有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驾驭复杂矛盾能力,就难以引领好改革方向、凝聚起改革力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态度是关键,只有信心坚定、行动坚决,科学推进、勇于担当,才能当好改革排头兵,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作风是保证,只有时时处处为群众作示范、当表率,才能让群众跟着来、一起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鼓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在应对挑战中寻找发展新机遇、在攻坚克难中拓展发展新空间,写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2月7日)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