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1-6)
目 录
◇ 一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
◇ 二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经常抓 见常态
◇ 三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抓 见实效
◇ 四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久抓 见长效
◇ 五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立什么破什么要好好把握
◇ 六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
[Page]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
—— 一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委常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兰考教育实践活动的阶段成效,深刻剖析了改进作风的形势任务,明确指出了作风建设的方向路径。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就要认真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作风建设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把活动推向深入、将作风改到深处。
机关里花架子少了,干实事多了;干部离特权远了,离群众近了;奢侈浪费少了,勤俭节约多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选准目标、集中火力,深入解决“四风”问题,通过抓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努力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取得了明显成效。“共产党有能力在变革中达到自我更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支持和拥护充分说明,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抓作风建设,我们抓准了、抓对了、抓及时了。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就会好转,松一松就会反弹,有的还会变本加厉。公款报销“化整为零”,送礼收礼花样翻新,“嘴上腐败”改换门庭……“四风”问题的一些变异反弹再次警示我们,克服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乘胜前进、乘势而上,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持之以恒地抓作风建设,才能把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深化下去、把群众期盼的良好作风变成常态。
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把作风建设作为自己的生命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生共死、同甘共苦,以“‘延安作风’打败了蒋介石的‘西安作风’”。长期执政之后,脱离群众的危险时刻考验着我们,对作风滑坡的警惕,一刻也不能放松。“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过硬的作风过去是、今天是、将来仍将是我们党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关键所在,是社会主义中国长治久安、繁荣兴旺的坚实根基。
实践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的作风建设也需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确保作风建设力度不减、温度不降、常抓不懈,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讲认真上下功夫,以严格的尺度来衡量,用坚定的决心来纠正;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让作风建设已经采取的措施行之有效,让逐步形成的机制扎根落地;在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上下功夫,形成清正严明的大气候,让歪风邪气无处藏身。努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我们就能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改进作风,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效出在坚持。只有长期坚持、真正落实,才能把好作风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固化为制度,以优良的党风取信于民,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5月11日)
[Page]经常抓 见常态
——二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作风问题为什么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这固然缘于作风问题的特性,却也与抓作风的方法有关。
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要经常抓、见常态,进而指出“抓常,就是要把作风建设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这一明确要求,揭示了我们党抓作风的重要方法论,是破解作风问题顽固性与反复性的一把“钥匙”。
作风问题的背后,是人的思想问题。抓作风,也是心理的较量。只抓一阵子,一些人就会觉得不妨“躲过”“挺过”这阵子,其结果就是风头一过,死灰复燃;仅就抓而抓,一些人就会把抓作风与日常工作分开、搞“两张皮”,导致抓作风时“看不见”问题、“想不起”问题,而在日常工作中作风问题又随处可见。只有经常抓,抓日常,抓早抓小、露头就打,使抓作风成为常态,才能让一些人打消“熬过这阵子”的念头、摈弃“嘴上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回到清风正气的做人行事轨道上来。
作风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潜藏于日常工作的各方面、生长于各项工作的土壤里。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等现象,送年货节礼、“跑部钱进”、找关系托门子等行为,无不时常打着工作的幌子,根源则是利用干部手中的权力。因而,虽然抓作风本身是一项重要工作,但绝不能独立于其他工作之外。有机、有效、有力地融入日常工作,抓作风的威力才能更好地彰显。
如果揭短亮丑只是发生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如果红脸出汗只是限于活动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果动真碰硬只是在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过程中,而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一团和气、明哲保身,遇到问题装聋作哑、视而不见,那么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如何巩固下来、发扬开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不是为开展而开展,而是要在各项工作、日常状态中,都体现抓作风的精神与要旨。开展工作,就有一个工作作风问题。有人管事,就要管好这个管事的人、管好他手中的权。管人就要及时敲打、提醒、监督,防止作风问题潜滋暗长乃至病入膏肓。因此,我们推动各项工作,都要落实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抓作风,就要有这种明与智,进而强化常态化思维,在各项工作中体现作风建设。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防微杜渐,更好促进各级干部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5月12日)
[Page]深入抓 见实效
——三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深入不深入,认真不认真,效果就是不一样。”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许多党员干部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要“深入抓、见实效”,既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为作风建设乘胜前进指明了行动方向。
凡事就怕认真,共产党人最讲认真。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说明,“四风”问题虽然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复杂成因,但只要有严格的尺度来衡量、有坚定的决心来纠正,就能看得清楚、认识明白、解决到位,这是搞好活动的不二法门。反观一些地方和单位,之所以活动效果不彰、群众满意度不高,症结也在于浅尝辄止、马虎敷衍。
听取意见走过场,搞“填表比赛”,怎能倾听群众心声?查摆问题蜻蜓点水,不敢“揭短亮丑”,如何摸清深层问题?开展批评隔靴搔痒,奉行“好人主义”,怎会触及灵魂和实质?整改落实虚晃一枪,甚至玩起“下有对策”,又如何能切实解决问题,顺应群众期待?
不深入就会应付,不落实就会落空,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一再倡导认真精神,及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就是为了力戒表面上热热闹闹、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防止活动走形变味、做成夹生饭;就是为了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深入抓,就要抓细抓实,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从办证速度到接待脸色,从四风“隐身衣”到“最后一公里”困扰,作风之弊、行为之垢,从来都在现实问题中。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体现责任担当,一锤一锤地敲,办一件成一件,才能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第二批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更应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地方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纠正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作风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永远在路上”的永恒课题。深入抓,就要把治标与治本、当下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面上的普遍性问题。整改“办个证件跑断腿”的问题,更需在简政放权、阳光透明上下功夫;破解公款吃喝的顽疾,更需把住财务报销、审计监督等闸门。事实证明,深挖病根、治理源头,才能抓住要害,有效防止“四风”反弹。
事靠人为,事在人为。在作风建设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中,只要我们深入细致抓下去、追根溯源改起来,就一定能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以转变作风、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5月13日)
[Page]持久抓 见长效
——四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改作风,要看一时之变,更要追求长久之态。如果来得猛、去得快,风过一切照旧,不但会导致“新的形式主义”,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大打折扣,也会凉了人心、伤了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作风建设要持久抓、见长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放任自流”。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改作风的难点、重点所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
改作风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怕就怕虎头蛇尾。来去匆匆的改作风,本身就是坏作风;一曝十寒的改作风,也改不出好作风。强调“持久抓”,就是要从源头上打消那种消极等待、拖延观望的侥幸心理;就是要从根本上走出“改回来又退回去”的怪圈。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持久抓,才是真正抓;只有见长效,才是真见效。
制度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持久抓作风,就要认真落实作风建设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面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倘若只是作“下不为例”的宽大处理,甚至搞“网开一面”的法外施恩,那么制度就不会有威慑力,改作风就难以有敬畏心。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顶风违纪、敢碰红线的现象一查到底、从严处理,才能使制度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实践在发展,制度也要发展。持久抓作风,就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只有标准不断量化、规定不断细化、机制不断优化,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四风蔓延到哪里,制度就完善到哪里,让“只说不做”没有借口,让“寻找对策”没有空间,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从根本上治愈作风顽疾。
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持久抓,改作风就能积小成为大成、积小胜为大胜,就能改出成效,取得长效。(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5月14日)
[Page]立什么破什么要好好把握
——五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立什么,破什么,需要好好把握。”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方面的破和立,深刻阐释了作风建设中破与立的辩证关系,系统回答了教育实践活动中破什么、立什么的重大问题。
破“四风”之弊,立党政新风,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破与立相辅相成,取得了很大成效。不过也要看到,一些地方还存在“跷跷板现象”。或是只强调立而忽略了破,意义说得头头是道、道理讲得天花乱坠,却迈不开步子、解不了难题;或是只关注破而忘记了立,具体问题找到了解决了,但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作风痼疾反复发作。这警示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既治标又固本,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第一组破和立,是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对错误思想和言论理直气壮批评教育。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是作风建设的总开关。无论是只讲利益不讲信念、只讲实惠不讲理想,还是不信马列信烧香、不问苍生问鬼神;无论是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做事,还是态度暧昧当老好人、不敢亮剑当“太平绅士”,都是理想信念上出了毛病。这些思想病治好了,才能让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现于形,从根子上解决作风问题。
第二组破和立,是坚持求真务实,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充分施展才华,让作风飘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那些抓工作浮光掠影、做调研蜻蜓点水的,那些好大喜功搞面子工程、急功近利拍脑袋决策的,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都要旗帜鲜明地批评、态度坚决地反对,形成“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的创业干事氛围。
第三组破和立,是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如果“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成为常态,如果“不给甜头不点头,给了甜头乱点头”成为习惯,如果“找靠山胜过找组织,走程序不如走后门”成为现实,只会破坏政治纪律、侵蚀党风政风。对于这些潜规则,坚决破、深入改,才有清正、清廉、清明的新风拂面。
无论是破还是立,都是任务艰巨的长期战役。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破得有力、立得有理,破得彻底、立得坚定,我们就一定能把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入,以作风的改进取信于民。(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5月15日)
[Page]严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
——六论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作风建设的持久,要靠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形成,更要靠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规制和引导。这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方法。
“各级党组织都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贯彻执行党章和党内各项制度规定,努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就此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把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起来,把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坚守下去。
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一个领导干部威信是高是低,一个领导班子是坚强有力还是软弱涣散,同有没有严格的党内生活密切相关。实践充分证明,党内政治生活严格、严肃,用好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重要法宝,党员领导干部就会受到严格的党性锻炼,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就更加牢固,对思想灰尘和政治微生物就有更强的防范和抵抗力。
现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党内政治生活缺乏原则性和战斗性,存在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倾向,搞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生活质量不高。有的政治学习停留于读读报纸、念念文件,不针对现实问题开展讨论,结果疑惑还是那些疑惑、疙瘩还是那个疙瘩;有的名曰到革命圣地过组织生活,接受传统教育,实际上是去游山玩水;有的会上会下、饭前饭后都热衷于讲段子、发牢骚、传小道消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在行动上悖离清廉的操守,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缺乏党内政治生活的严格锻造。
开展批评如果没有辣味,不能让人红红脸、出出汗,怎么能体现党性原则的刚性,发挥敲打警示的效用?执行党的纪律如果含含糊糊,总是搞网开一面、下不为例那一套,党纪党规就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各级党组织都要从严从实坚持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使各种形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都要着眼于强化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让爱党忧党、亲党护党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自觉行动。如此,作风建设就有了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早在1980年,为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就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实践证明,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规范化,党就有凝聚力、战斗力。各级党组织,不论层级高低、行业领域差别,都必须严格坚持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着力提高党内生活质量。任何一名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就大小,都必须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各级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这样,我们就一定能把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巩固和扩大,以过硬作风和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