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论营造“节俭养德”的时代风尚(1-2)

2014-05-30 08:46:47来源:人民日报

目 录

    ◇  一论营造“节俭养德”的时代风尚:用行动标注道德新高度

    ◇  二论营造“节俭养德”的时代风尚:让核心价值在全民行动中彰显

[Page]

用行动标注道德新高度

——一论营造“节俭养德”的时代风尚

      弘扬戒奢克俭优良传统、倡导节约光荣社会风尚、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强化浪费可耻导向……5月27日,中宣部和国家发改委召开会议,正式启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这是新时期面向13亿人民的节约动员令,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切实举措,彰显了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务必狠刹奢靡之风、浪费之风。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各地落实各项节约措施,杜绝公款浪费现象,再到以上带下、以点带面的节约行动,一个全党全社会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一般性支出压减了5%,会议费比上年减少52%,“三公”经费支出减少35%;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5%;公共机构人均能耗下降10.9%……实实在在的节约成效,坚定了亿万人民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信心。

  然而也应当看到,面对节俭节约,社会上还存在一些错误思想和行为。有的人崇尚消费主义,认为市场经济需要超前消费,小农经济才会搞勤俭节约。有的人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有的地方花公款大手大脚、搞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有的地方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炫富斗富、竞相攀比。有的餐桌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人情消费泛滥成灾。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奢靡之风依然有土壤、有市场,“俭以养德”的情操还不牢固,“浪费可耻”的理念尚未形成,在全社会发起全民节约的行动势在必行。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于家于国,莫不如此。一个勤于节俭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一个懂得节约的民族,是值得敬重的。我们要认识到,节俭只有变成具体行动,才能标注我们社会文明的新刻度;节约只有成为社会风尚,才能续写我们民族美德的新篇章。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不能满足于做节俭节约的向往者,更要成为身体力行的行动者,成为从我做起的践行者,成为涓流汇海的推动者。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在这场全民行动中,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会让节约行动更有说服力、感召力;各行各业带头节约资源能源、加快转型升级,能使节约成为一种文明生产方式。用我们的共同行动,把那些变样的奢靡之风打回原形,对那些奢侈铺张的现象公开曝光,就会形成厉行节约的刚性约束,促进形成全民节约的正向效应,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古人云:“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让节俭节约成为本性与本分,用行动彰显文明和美德,我们就能让勤俭的理念深入人心、蔚成大观,在全社会营造“节俭养德”的时代新风尚。(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

[Page]

让核心价值在全民行动中彰显

——二论营造“节俭养德”的时代风尚

      再广泛的社会行动,如果缺少价值观层面的认知认同,也难以持之以恒;再鲜明的行为导向,如果缺少发自内心的自觉自律,也会变得遥不可及。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一个极为重要方面就是,立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使节俭节约理念真正转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党的十八大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势正在形成。但也要看到,浪费现象远未根绝,奢靡之风依然存在,甚至一些人在浪费之余仍然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费他人无权干涉。这些情况都说明,勤俭节约首先是一个价值观问题,铺张浪费之所以禁而难绝,关键就在于思想上的扣子还没有解开。

  走过筚路蓝缕的革命岁月,告别白手起家的建设年代,我们不用再过毁家纾难的苦日子、红米饭南瓜汤的穷日子,适当追求生活质量可以理解。但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更何况我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人均GDP仍然靠后、人均资源占有量先天不足,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试想,如果人人躬行节俭,13亿人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节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私德,更是社会公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节俭和浪费的态度,折射出其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节俭节约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铺张浪费,更能获得“俭以养德”的精神富足;在社会活动中,每个人的身体力行,更能涵养崇俭抑奢的社会风尚;在国家发展中,倡导节俭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尤为重要。一言以蔽之,开展全民节约行动的过程,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心的过程;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会让节约行动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古人讲“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动员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亿万人民必定能在共同的价值认同中,营造“节俭养德”的时代风尚。(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5月30日)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