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1-6)
目 录
◇ 一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敢于担当,拿得出魄力
◇ 二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动真碰硬,顶得住压力
◇ 三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善作善成,发挥好能力
◇ 四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勇毅笃行,保持住定力
◇ 五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松绑除障,激发出活力
◇ 六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蹄疾步稳,保持好耐力
[Page]敢于担当,拿得出魄力
——一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要求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这是对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又一次丰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改革的方向次序,也再次指出了推进改革所应有的精神状态。
营改增改革又有新动作、养老保险制度加速统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工作抓得比较紧,改革势头比较好。良好发展态势的保持,体现了“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的智慧和决心;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存在,考验着不失时机推进改革的责任和担当。
“各地区各部门要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指出了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改革不是锦上绣花,而是要打破常规、动真碰硬;改革也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敢动奶酪、敢碰问题。如果少了那么一股子气呀劲儿呀,畏首畏尾、无所作为,发展如何推进、改革怎能深化?
敢于担当,是一种政治信念。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职责。千担当、万担当,不推进改革就是没有担当。是观望彷徨,还是时不我待;是大而化之,还是精确制导;是一动不如一静,还是敢于向自己开刀,不仅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评判领导干部是否讲政治的重要标尺。
敢于担当,是一种发展能力。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我们强调担当,不是提倡有勇无谋,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换言之,既要敢于改革,也要善于改革。在推进改革中,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要突出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把握好重大改革的次序,优先推进基础性改革。要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
敢于担当,也是一种领导责任。责任是否明确,决定改革的落实。强化担当意识,需要建立“改革责任机制”,只有真正做到明晰责任、明确分工,奖励尽责者,问责失职者,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激励改革创新,防止消极懈怠贻误改革时机。对于确定的改革目标任务,各牵头单位要加大年度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要抓紧对领导小组工作要点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对账盘点,成熟一个,审议一个,出台一个。
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回首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凭着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中国的现代化航船才得以劈波斩浪、一路向前。今天,面对深水区和攻坚期,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以“万折必东不回头”的决心,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气,我们就能大步涉险滩、啃下硬骨头,不断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6月9日)
[Page]动真碰硬,顶得住压力
——二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
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已经起势,会当中流击水,正需夺隘闯关。然而,改革越是向前推进,越会遇见阻力、碰到困难,越是压力重重、挑战不断,这无疑对改革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要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改革攻坚的要求。面对紧迫繁重的改革任务,只有秉持公义顶得住压力、动真碰硬迈得开步子,才能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走出不进则退的境地,开拓出改革新天地、发展新境界。
压力来自何处?今日中国的改革,既需有计划、有组织的顶层设计,更需抓落实、讲实效的末端治理。无论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还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改革的协同性、耦合性,要求有更精准的节奏把握、更有力的流程控制。
更重要的是,改革低垂的果实早已摘完,要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奶酪,不可能皆大欢喜。医疗改革要平衡医患药三方要求,异地高考要统筹当地和外地户籍居民权利,更不用说作风建设、简政放权中那些“为官不易”的牢骚了。协调不同利益诉求、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改革者必须担得起责任、顶得住压力。
“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显示出对改革的清醒认识和深刻自觉。在攻坚克难的改革深水区,如何顶住改革的压力,化为改革的动力?改革者需要兼具“坚决改”的勇气和“怎样改”的智慧。
全面深化改革,呼唤改革者的政治勇气,要求在其位必谋其政的责任担当。如果遇到风险就退缩、碰见难题就回避,还谈什么啃硬骨头涉险滩?如果符合局部利益就一哄而上、有损个人利益就挑三拣四,又怎能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不断解决棘手问题,不断突破关键环节。
全面深化改革,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要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胸怀气度。中央已经划定改革路线图,各地各部门正需做好改革大文章。如何一方面冲破既得利益的阻挠,一方面为普通民众提供越来越多的享受发展成果的机会和条件,为深化改革赢得更坚实民意基础?这需要进一步更新改革思维,打破传统定势,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忧难、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定力,守住改革底线,正视压力、看到风险,坚决改、坚决破,大胆试、大胆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拿出破釜沉舟、舍我其谁的改革勇气、意志和决心,向顽瘴痼疾开刀,向障碍藩篱宣战,改革就一定能顶住压力、冲破阻力、不断向前推进。(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6月11日)
[Page]善作善成,发挥好能力
——三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善作善成、善始善终,这是推动改革的必备能力。
正确处理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推进改革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领导干部要“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高推动改革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各级干部尤须在实践中不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摆脱“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困境,抓紧成为推动改革的“行家里手”。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已成千帆竞发之势。无论是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是把握好重大改革的次序;无论是协调推进,还是重点突破,如果能力上不去,就不可能把改革的战略部署向实践的纵深推进。着眼于当前的实际,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以一往无前的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善作善成,发挥好善抓落实的能力、善于统筹的能力、善于突破的能力。
千忙万忙,不抓落实都是瞎忙;千条万条,不去落实都是“白条”。对于各级干部来说,抓落实是一门功夫。改革发展千头万绪,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这样才能抓出成效。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已经吹响,容不得还在那里观望等待;军令状已经下达,领导干部不能只挂帅不出征。面对具体改革措施,不允许当“磨盘”,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也不能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尽做虚功。不切实际,不做实功,不见实效,再科学的部署、再美好的蓝图也只会成空。惟有凭实立身、以实为尺,向实处着力,用实干说话,方能积跬步致千里。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重点突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矛盾有主次,诉求有缓急,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深谋远虑观大势,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也要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集中发力,以点带面,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形成“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良好局面。
“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推进改革,光有干劲和愿望还不够,更需要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化解过剩产能,怎样让阻力少些阵痛小些?推进城镇化建设,如何化解拆迁、环境、就业等各方面的矛盾?深化国企改革,用什么办法既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激励管理者作为?这种种“两难”,都需要我们强化问题意识,以创新精神直面最突出的矛盾;都需要我们善于集成创新,到群众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以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凝聚改革共识,寻找破解难题的“两全”之策。
“政善治,事善能。”在新一轮改革的宏伟征程中,谋在深处,干在实处,不断提升改革能力,以善作善成的要求推动改革,我们定能迈过山重水复的重重险阻,迎来豁然开朗的崭新境界。(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6月12日)
[Page]勇毅笃行,保持住定力
——四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改革越深入,就越面临重重险阻、种种挑战,何以劈波斩浪、乘风而行?“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深刻阐明了保持定力、勇毅笃行的重要性,这是我们深化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和重要方法论。
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回顾30多年历程,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改革走到今天,国内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各种问题矛盾叠加而来,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只有以更好的心态、更科学的方法、更扎实的努力,我们才能攻坚克难、稳中求进。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在谋划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一再强调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正是要求我们把握大势、坚定立场,对方向要确定,对纷扰要淡定,对行动要笃定。心中有数,才能行之有度。思想上有主心骨、定盘星,我们就能不惑于纷乱现象,不畏于艰难险阻,做到“临大事而不乱,临厉害之际不失故常”;就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保持定力,科学有序是基础。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正如财税体制改革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户籍制度改革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司法体制改革要协调好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啃下改革的硬骨头,尤需谋定而动、顺势而为。“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统筹好宏观、中观、微观,突出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把握好重大改革的次序,优先推进基础性改革,为治有体,施治有序,我们就能做到“蹄疾而步稳”。
保持定力,历史耐心很关键。“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以往教训告诉我们,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从来都是改革发展的大敌。在深化改革的今天,从化解过剩产能的系统工程,到治理雾霾的持久战,破解难题、清除积弊,不可能一蹴而就。“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干事需要只争朝夕的劲头,更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防止乱折腾、翻烧饼,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我们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我们充满自信走自己的路,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保持稳中求进的沉着定力,就一定能让改革巨轮乘风破浪、浩荡前行。(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6月13日)
[Page]松绑除障,激发出活力
——五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
以历史眼光看改革,改革的历程,就是开掘社会活力源泉、寻找国家繁荣之道的历程。有什么样的松绑除障,有什么样的改革突破,就有什么样的活力生机和治理答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聚焦聚神聚力推进改革,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以此狠抓落实、松绑除障,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
400余项行政审批毅然砍掉,一元钱办公司削平门槛,负面清单落地生根,民营银行渐行渐近,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简政放权,抓铁有痕、落地有声,释放出制度的红利。与此同时,深水区的改革,还面临着许多老问题和新考卷:面对艰难的自我革命,如何避免简政放权“明放暗不放”?自主创新的链条上,诸多体制机制的关卡如何清除,创新和转化环节怎样衔接得更加紧密?
挑战越多,困难越大,我们越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现代财政制度,形成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有利于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利于促进社会有序流动、释放生产要素活力……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从而激发经济的新活力,激荡社会的创造力,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着力点。
活力来自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商贾四出”,“足迹几遍于宇内”,市场自古便是社会活力的源泉。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更需要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以此提升竞争效率,实现创新驱动。5月份经济数据,一扫“冷意”,稳中向好,是简政让民营企业的增长有了后劲,是放权让民间投资有了激情。“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这种新生,正源于改革为市场松绑除障,让社会活力迸发。
活力来自于壮士断腕的魄力。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放活市场“无形之手”,完善社会“自治之手”,方向清晰,却知易行难。看准了就大胆干,呼唤着改革魄力、为民公心。以松绑除障激发改革活力,必须冲破利益藩篱,集中力量突破阻力最大的地方,不能撞上具体的利益,就反弹拖延;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确保改革红利惠及民生,造福个人、企业和社会,让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成为改革最大的活力源泉,成为推进改革的强大内生动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呛水者到弄潮儿,我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实践中日臻完备,我们推进改革的手段和资源比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放活不放任、放权不放责,牢牢地扭住市场这个发展的“主引擎”,走向纵深的改革必将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发展的升级注入不竭动力。(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6月16日)
[Page]蹄疾步稳,保持好耐力
——六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积极试点……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不断向纵深迈进的改革,怎样从纷繁的利益关系中突出重围?如何在艰巨的攻坚克难中把握节奏?“一山放过一山拦”的爬坡过坎,检验勇气,更考验耐力。
“各地区各部门要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推进改革的节奏和方法。如何既有敢闯敢试的精神状态,又有稳扎稳打的踏实干劲,保持好推进改革的耐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一轮改革的成败。
今天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深水区凸显一个“险”字,攻坚期凸显一个“难”字。唯其难,更需只争朝夕、锐意进取。步子不快、动力不足,我们难以闯过激流险滩,不进则退。唯其险,故需审时度势、谋定而动。步子不稳、后劲乏力,改革就会打乱节奏、失去章法,甚至出现大的颠簸。
深化改革需要勇气,但不是有勇无谋;需要沉稳,但不是畏首畏尾。而是讲求在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一方面,对条件成熟的改革任务,看准了的改革项目,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决改、抓紧改。另一方面,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关联性、系统性要有充分认识,该前期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把时不我待的干劲与静水流深的稳劲结合起来,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深化改革是一场长跑,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要奢望所有问题朝夕解决,更不能急功近利地一味蛮干。不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只想着出台新政策新举措,甚至比着看谁出的改革措施多,而不看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规则、是否符合群众需要,轰轰烈烈的“剪彩”换来的是劳民伤财的“烂尾楼”,这样的教训,我们不能再有。保持耐力,就要兼顾当前与长远,展现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怀,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就要充分考虑可行和可能,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把握好改革的节奏,控制好改革的风险,做到积极稳妥、规范有序。
行百里者半九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结合起来,涵养好后劲和耐力,在深水区中流击水,在攻坚期迎难而上,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我们定能推进改革航船驶向更宽阔的水域。(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