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1-4)

2014-07-13 09:08:22来源:人民日报

目 录

    ◇  一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一鼓作气,防止前紧后松

    ◇  二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上下衔接,防止矛盾积压

    ◇  三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慎重处置,防止简单粗糙

    ◇  四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巩固成果,防止短期效应

[Page]

一鼓作气,防止前紧后松

——一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按计划,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善始善终加强领导和指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并经得起历史检验。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足球比赛中,最后15分钟往往进球最多,原因就是防守松了劲儿。教育实践活动也是这样,越往后需要整改的问题就越集中,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兑现承诺的期望值就越高。“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一鼓作气,防止前紧后松。

  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处在关键阶段,特别需要防止松懈情绪抬头。不能认为主要动作进行得差不多了,红红脸、出出汗都经历过了,就产生松劲情绪和疲劳感。群众提的意见丢在一边,查摆出的问题束之高阁,只想着活动结束时写总结、搞材料了,像这样在中途掉了链子,只会让之前的努力打水漂。

  “一篙松劲退千寻”。要是提意见热热闹闹、做整改冷冷清清,写材料洋洋洒洒、抓落实拖拖沓沓,群众怎么会点赞?其实,无论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还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最后都要落到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上,这个“尾巴”一定得翘起来。否则,学习有什么意义?问题怎么能解决?可以说,党员干部能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事关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成败,事关能不能以作风改进取信于民。

  前面的事做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后续的工作。防止活动前紧后松,要体现在工作指导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结合进日常工作中。各级领导小组要成为“定位仪”,切实加强指导督查,坚持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各地方各单位领导班子要争当“火车头”,结合各自情况建章立制,发力跑好最后这一棒;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成为“动车组”,明确方向认真整改,让活动成果内化于心、外现于行。只有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坚持思想不疲、劲头不松、措施不软,才能确保收尾阶段不打折扣、不缩水分、不偷工减料。

  “事贵善始,尤当善终”。教育实践活动之要,在标准不变、一鼓作气,在前后相继、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接着一环抓,就一定能取得响当当、硬邦邦的实在成效,让好作风成为好习惯、新常态。(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7月9日)

[Page]

上下衔接,防止矛盾积压

——二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随着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一把尺子量到底,各级查摆出不少“四风”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具有普遍性,上上下下都存在。对此,应该怎么看?又该怎么办?

  “要在分清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实行上下联动,该上级主动的就上级主动,该下级主动的就下级主动,该上下共同拿方案的就共同拿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为我们指明了上下衔接、防止矛盾积压的作风建设方法论,这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一些“四风”问题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级机关大建楼堂馆所,下面也会跟着大兴土木;有的领导干部好大喜功,注水数字、形象工程就源源不断。“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从上级部门改起,从领导干部做起,才能正风肃纪有动力,把转作风的正能量层层传导下去。

  还有一些问题主要在上面解决,同时需要下面配合。比如,破解“办事难”、破除衙门作风,中央出台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等一系列举措。然而,把简政放权落到实处,放掉该放的、管好该管的,简化办事流程等,则需要各地各部门细化措施,不折不扣抓执行。如果上减下不减、上放下不放,甚至出现换汤不换药、明放暗不放等问题,就会产生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让服务群众堵在“最后一公里”。

  转作风,一级有一级的问题,一级有一级的责任。上级机关、领导干部不能搞“上面害病、下面吃药”;下级也不能事不关己、消极应付。否则,责任挂空挡、整改走过场、承诺放空炮,出现有问题无单位认领,或者虽认领了却不牵头沟通、有解决方案却迟迟不落实等情况,各类矛盾问题就会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推诿塞责,必将上下交困,久积而不决;衔接得法,才能上下同欲,无往而不胜。转作风,就是要坚持上下一盘棋,把责任落细落实,把事情办好办妥。有压力才有动力,矛盾积压在哪个单位,就要追究所在单位领导干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形成衔接顺畅、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就能上行下效,让上面带得动下面;又能令行禁止,让下面跟得上上面。

  上下交而其志同。权力运行离不开“上”与“下”,改进作风则没有“前”与“后”。反“四风”、转作风,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全党上下人人有责。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治病除弊、各尽其责,就一定能凝聚作风建设的强大合力,以扎扎实实的活动成效赢得群众认可。(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7月11日)

[Page]

慎重处置,防止简单粗糙

——三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摆问题、切实解决问题,这是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的一个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对待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党员干部,直接关系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健康开展。

  坚持“严字当头”,是中央对活动的基本要求。党内存在“四风”问题,就是因为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纠正“四风”,非严不足以祛病强身,非严不足以扫除顽瘴痼疾。但治病是为了救人,不是为了把人整死。整风不能搞成整人,否则就偏离了正确轨道。

  没有火辣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没有对作风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切实改进。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批评要为党不为私,对事不对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荡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为的是补精神之钙、兴务实之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目的是“治治病”,决不能误入“你好我也好”或者“你狠我更狠”的歧途。

  对于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只有严肃处理,才能起到惩戒个别人、警示一大片的效果。但也不能简单化,无限上纲、层层加码,违反政策规定随意处分人,搞得人人自危。

  对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党员干部的组织处理是十分严肃的事情,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已经有明确规定的,就按规定严格执行;规定还不够明确的,要认真研究,形成明确的政策意见,该组织处理的组织处理,该说服教育的说服教育,既不袒护也要慎重处置。要注意统筹协调,避免政出多门、政策偏颇、宽严皆误。处之有据,惩之有道,被批评和惩处的干部才会心服口服,从而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真心实意转变作风。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对待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一定要遵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本原则,贯彻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基本方针,这样才能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良好效果,为干事创业提供政治、组织和人才保证。(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7月12日)

[Page]

巩固成果,防止短期效应

— — 四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搞活动有时间表,改作风没有完成时。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进入后半程,怎样才能避免短期效应、防止“四风”反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这为持之以恒改作风指明了方向。

  作风方面的积弊顽疾,归根结底要靠制度来祛除。无论是中央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规章制度,还是各部门各地区针对实际问题发出的各项禁令,都是在努力塑造制度权威、打造制度之笼。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制度面前说一不二、纪律所向利剑高悬,释放出从严治党的正能量。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我们常说,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就以眼下而论,“四风”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老问题改头换面还在出现,新问题又接二连三暴露出来。这一切都警醒我们,改作风还得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改进作风上真抓实干,创造了不少经验。好经验不仅要发扬,成熟的还要上升为制度。只有进一步用制度把改作风的成效固定下来,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四风”问题卷土重来。

  科学的制度,必然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于法周延,要求制度设计体现法治思维,在各方面考虑周全,减少制度盲点,堵上制度空子;于事简便,要求制度修订体现改革精神,反对为制度而制度,实施起来有靶点,操作起来不繁琐,做到便于遵循、便于执行、便于落实、便于检查。如果制度建设不科学,程序模糊、要求笼统、责任不明,就只会贴在墙上、喊在嘴里,无法落实到改进作风的实践中去。

  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还必须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保证各项制度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否则,各项制度各说各话,甚至相互打架,基层就会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老章程新规定不协同、不配套,执行起来就会彼此掣肘、互为梗阻。制度系统化,管得住现在、跟得上发展、经得起检验,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将“四风”排出党的肌体外。

  制度的效用,最终体现在不折不扣的执行。整治“四风”,制度面前不能当“好人”,规矩面前不能搞“变通”。要让制度约束落实在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必须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严格责任追究,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改作风,怕的是虎头蛇尾,难的是善始善终,要的是久久为功。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强化监督为重点,将从严治党、改进作风的要求落到实处,我们就一定能根除顽瘴痼疾,把我们党建设成作风严谨、组织严密、制度严格、纪律严明的执政党。(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7月13日)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