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1-4)

2014-08-15 15:27:28来源:人民日报

目 录

    ◇  一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扣好最后一粒扣子

    ◇  二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把解决问题放在最重要位置

    ◇  三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让群众说出心里的话

    ◇  四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抓实抓好基层党建这个关键

[Page]

扣好最后一粒扣子

——一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

      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陆续进入收尾阶段,各方面工作正是最需上劲的时候。越到此时,越要防止歇歇脚的思想、松口气的情绪,必须扣好最后一粒扣子、走好最后一公里,做到敬终如始、善始善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只有一环接着一环抓,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迄今已有13个月,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存在过关思想和松劲情绪,觉得主要规定动作已经完成,后面的工作差不多、过得去就行;一些部门存在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问题,有走形、变味的倾向;一些单位存在拖着不改、等待观望的现象,对应该解决的问题推诿扯皮。这些问题警醒我们,教育实践活动越往后越要持续用劲。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务必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锲而不舍的劲头,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为山九仞,不能功亏一篑。善始善终,还有大量的工作要扎扎实实做好。一方面,全面整改落实将提上日程,第二批活动单位的整改承诺需要兑现,第一批活动单位深化整改的任务也要进一步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乡镇和街道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基层党组织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将全面铺开,这是第二批活动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内容,涉及6000多万名党员、3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是一次大规模的党内生活实践。如果思想上懈怠、行动上疲软、措施上不力,就无法取得实效、取信于民。

  还应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旧问题尚未根除,新问题又会产生。会所中的歪风、培训中心的腐败、奢华浪费建设……这些都是近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倘若不能出重拳、下狠劲、有恒心,纵使前面阶段解决了一些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铲除“四风”。保持“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警觉,涵养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耐性,才能防止“四风”反弹。

  “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快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教育实践活动是一场接力赛,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越是接近尾声,越应上紧发条;越是到达终点,越应坚持不懈。把每一环节抓细抓牢,把每一步走好走实,作风建设的效果就会不断显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能逐渐形成。(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8月12日)

[Page]

把解决问题放在最重要位置

——二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

      群众最期盼的是解决问题,最担心的是形式主义。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实践活动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都是强调要解决问题。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就是强化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抓作风建设,关键就是言必信、行必果。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转作风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需要整改的问题还有不少。既有明症,譬如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办公室超配、奢华浪费等;又有暗疾,比如会所中的歪风、培训中心的腐败浪费等;还有顽瘴,诸如公款吃喝,干部“走读”、送礼收礼、企业兼职等。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回应和解决,党员干部身上查摆出来的问题依然如故,教育实践活动就会失信于民。

  如何解决问题?既要有决心,也要有方法。既不能“玩虚的”,用写材料、写方案代替实际整改,也不能用办几件具体事来代替真正解决思想作风问题;既不能只治标不治本,把眼前容易解决的问题解决掉,对一些成因复杂、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缺乏想法、缺少考虑;也不能只注意共性问题,不注重个性问题,用班子集体“扛”解决班子成员个人的问题。

  把解决问题放在最重要位置,主要的就是做到“四个结合”: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作风问题结合起来,注重深挖思想根源;把解决共性问题与解决个性问题结合起来,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存在的个性问题;把解决眼前问题与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注重形成解决“四风”问题的制度机制;把解决上面问题与解决下面问题结合起来,注重上下联动、协同用力,勇于承担、主动作为。

  问题矛盾,吃硬不吃软。沉下心来医痛点、解难事,才是我党的政治品质。解决问题要动真格、见真章,不能满足于“树个典型、搞个示范”。对需要整治的突出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具体化、有力度,以准、狠、韧的劲头,一项一项抓、一件一件改,不达目的不罢休,同时定期向社会公布整改情况,接受群众监督。这样,我们就一定能以问题解决的成效,构筑清风正气的基石。(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8月13日)

[Page]

让群众说出心里的话

—— 三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

      看过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人都会记住这一幕:周恩来总理不被太平假象所惑,通过苦口婆心的开导和身体力行的感召,打破了群众知不敢言的僵局,听到了改进党的工作的宝贵意见。让群众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需要的就是这种真诚精神。

  百姓口碑,干部金杯;群众意见,干部镜鉴。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展开,必须始终敞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和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实践活动要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引导群众履行监督责任,多提意见建议。坚持好这个方法论,就要敞开门、开大门,以真诚的态度把群众请进来,在群众意见中找准问题,在群众期待中看清差距。

  感情真一分,作风好一分。党员干部有诚心实意,群众才会真心满意;党员干部一丝不苟地勘误纠错、实干实行,群众才会信任和支持。开门搞活动,关键是以诚立信。要让群众看到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示范的决心,真刀真枪而不是做做样子,开诚布公而不是虚与委蛇;看到听取批评、解决问题的虚心,洗耳恭听而不是充耳不闻,闻过则喜而不是文过饰非。惟如此,群众才能打开心结、消除顾虑,不满意的人才能主动提出意见,有意见的人才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教育实践活动最大的敌人莫过于形式主义,听取意见上的形式主义群众最为反感。对群众意见选择性听取,拿尖锐意见当作耳旁风,把提尖锐意见的群众归咎于不懂事、瞎胡闹,本身就是脱离群众的冷漠病的体现。敞开大门,就不能只开个门缝、开半扇门,更不能搞弹簧门、玻璃门。本着从善如流的态度,放下身段,深入群众,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形式主义的歪风。

  无论是采取以下评上、逐级倒评的办法,还是专题民主生活会吸纳普通党员和群众参加,各地在开门征求意见、查摆问题方面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下一步,要继续坚持开门搞活动,使活动始终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整改方案必须广泛吸纳群众建议,整改结果必须广泛接受群众评判,群众满意的才能通过,群众不满意的就要“补课”。

  能不能积极听取群众意见、能不能按照群众意见整改,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原则和宗旨意识的试金石。坚持开门搞活动,发挥群众积极性,就一定能汇聚起改进作风的正能量,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偏不虚不空,圆满达到预期成效。(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8月14日)

[Page]

抓实抓好基层党建这个关键

—— 四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依托,在这里扎营的党员干部,既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形象大使,也是具体为民服务的“操盘手”。党员富于责任感,就能温暖一片群众;党组织充满战斗力,就有万家灯火的温馨。可以说,几千万名基层党员、几百万个基层组织怎么表现,教育实践活动就呈现出什么面貌。

  以数量来衡量,基层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战场。基层党组织若拿不出好的表现,一切都无从谈起。从活动部署角度讲,这一段是“最后一公里”,如果底部破了,“一袋马铃薯”就会滚得满地都是。就其功能而言,基层党组织好比网络接口: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工作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驱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基层。这个接口如果运行不好,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推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着力点,衡量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基层党组织是不是得到了加强。

  从总体上看,基层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成长转型速度追不上时代脚步。有的干部只会用单纯的行政或经济手段,不知群众的利益诉求多元、思想观念多样。一些基层组织习惯以地域和户籍为界限开展工作,相对固化的工作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快速变化。群众工作的环境复杂化了,但有的基层响应机制却碎片化了,一个村、居委会挂十几块甚至几十块牌子,并不鲜见。乡村社区要实现良性治理,基层党组织的固本培元刻不容缓。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需要内外同时发力。首先要补短板,加大力度整顿那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要找准症结、限期“补课”,什么时候整顿到位,什么时候进行下一步。其次要强核心,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村庄、社区有没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有一个好的“领头羊”。第三要保纯洁,切实做好不合格党员处理工作,掌握政策,慎重处理,该说服教育的说服教育,该组织处理的组织处理。同时,还要强化服务群众这个主题,让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转变作风、受到教育。

  对广大群众而言,基层干部和党组织就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温度计。冷了、热了,堵了、通了,病了、好了,群众都能第一时间感觉到。基层党建抓好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加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8月15日)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