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1-4)

2014-08-22 11:24:13来源:人民日报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发收视热潮,《邓小平时代》再登畅销书榜……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重现伟人生平、追寻先贤心迹,绝不仅仅是为了纪念。

  “一个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富有勇气的改革家”“一个新的中国的梦想家”……在中国大地上,他以如椽巨笔,擘画前无古人的伟业;以胆识胸襟,推动国家民族的前行,将社会主义中国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伴着伟大领导者的脚步,我们听到历史的隆隆雷响”,从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大江大河的奔腾,触碰到历史深处的脉动,寻找到打开民族复兴之门的钥匙。

  今天,他的理想和13亿人的梦想,仍在路上。请允许我们截取伟人思想的四个不同维度,于缅怀、追忆之际,向我们的总设计师致敬,为今天的改革者加油。

  ——编者

目 录

    ◇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一:不改革死路一条

    ◇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二:没有公平就失败了

    ◇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三:对腐败要下得了手

    ◇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四:还是法治靠得住

[Page]

不改革死路一条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一

    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改革依然是社会主义存在和赓续的方式、更新与完善的方式、发展与壮大的方式,依然需要拿出党性与血性,拿出勇气和魄力

  1976年10月,秋雨中的长安街,两个年轻人大声呼喊“邓小平,你在哪里”,人们唱起了愈渐高亢的国歌……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艺术性地向人们呈现了粉碎“四人帮”前夕的那个历史时刻。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回望当年“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于深切的缅怀中,我们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中国是在困顿与落后中踏上改革开放之路的。1978年,时任副总理的谷牧带队赴西欧五国考察,看到瑞士发电厂已经在用计算机管理,而在中国西南一家大型炼钢厂,一台140年前的英国机器居然还在使用。那时,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法国戴高乐机场的使用效率是首都机场的30倍……

  “我们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带着十年“文革”的重创进入世界坐标,中国开始心情复杂地审视自己所处位置。“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改革开放前夕,总设计师的沉重忧思化为掷地有声的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样的判断,现在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可以说,从36年前揭开大幕那一刻起,“改革”二字就与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改写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那一代共产党人,正是深怀“开除球籍”的忧患,带着“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思考,顶着“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巨大压力,开启了激荡中国、震撼世界的伟大变革。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深刻论断,到“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惊天一问,以1978年为起点,30多年一以贯之的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带来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催生前无古人的制度创新。中国改革的方程式,一次次突破禁区、打破定律、创新模式。它所带来的,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业绩,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由此开辟的“中国道路”,打破了以西方为标准的一元演进模式,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证明,“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

  36年过去,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面对的是更高起点上的艰难攀登。“中国赢在了现在,但能否笑到最后还很难说,所有人都在观察,北京的改革决心有多大?”外国观察家的话固然刺耳,但也尖锐地触到了实质:现在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改革依然是社会主义存在和赓续的方式,更新与完善的方式,发展与壮大的方式,依然需要拿出党性和血性、拿出勇气和魄力。犹记邓小平同志“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的期许,以及“谁不改革谁就下台”的疾言,习近平同志“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的铿锵话语,“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定誓言,是对总设计师最好的告慰。穿越30多年时光,改革,始终是当代共产党人的最大历史担当,是今日中国引领方向的旗帜。

  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以此为意象,深圳莲花山公园,有座名为“自我完善”的塑像:半身大力士用力挥舞着锤头和凿子,开山劈石、雕凿自身。30多年来,正是以“经常变化和改革”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去沉疴于自我革命,除痼疾于壮士断腕,步步逼近光辉的山巅。到今天,这一伟大的实践已经走过前半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已是呼之欲出。进一步“长风破浪会有时”,顿一步“一篙松劲退千寻”,后半程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事关13亿人的福祉,更关乎社会主义的未来。

  1984年,邓小平在中山视察,攀登了当地的罗三妹山。下山时,工作人员建议从原路返回,他毅然回答:“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今天的中国,新的改革窗口已然开启,新的历史转机已露端倪,以一脉相承的信念、一以贯之的决心推进改革大业,我们所创造的一切,将“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8月19日)

[Page]

没有公平就失败了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二

      突出公平正义的主线,是提升改革社会认同度和参与度的关键,是沟通国家上下、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能否成功的关键

  1992年的那个春天,深圳仙湖公园,邓小平铲土种下一棵榕树。当旁边有人向他介绍“发财树”时,邓小平接过话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毫无疑问,中国的改革是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上路的。“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今天回过头来看,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的这番话,依然振聋发聩。

  而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邓小平的另一番话无疑引发了更多的共鸣:“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从致力“先富”,到强调“共富”,“让全国人民都发财”,社会公平成为邓小平晚年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因为,从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逻辑来看,“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初,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燃旺全社会的发展热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效率优先”的策略性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推动中国经济以每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这才让“站起来”的中国,有了“富起来”的今天。

  “当一位领导人的生涯落幕时,观众的生活已然变化,历史的道路可能也大为转变”。应当说,正是“先富起来”的历史选择题,让社会主义中国以及她的13亿人民,站到了一个可以讨论更高层次问题的新起点。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正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缺乏效率的公平,不可能是真公平;丢掉公平的效率,也绝不合乎正义。如果改革到最后连公平都没有了,何谈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构想科学社会主义蓝图时,就曾这样强调。在改革开放推进30多年之后,我们对什么是公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公平,既包括结果公平,也强调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假如“寒门难出贵子”依然是人们无奈的喟叹,假如“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依然是社会潜行的规则,假如“知识不是力量、编制才有分量”依然是体制壁垒的注脚,假如“无机会群体”的出现、“马太效应”的产生依然难以避免,甚至愈演愈烈,我们就很难说,“公平”的核心价值得到了弘扬,社会主义的本质得到了体现。

  这就是为什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会将纾解人们的“公平焦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我们推进新一轮改革的最大公约数。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中强调“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雷厉风行的反腐败反特权,推进着国家的政治平等;力度空前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着社会的身份平等;自我革命的简政放权,推动着市场的经济平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棋局中,频繁出现的“公平”,正是社会利益的平衡点,思想观念的交集点,社会情感的共鸣点。

  伟人未竟的事业,是后辈政治家建立历史功业的起点。方今之时,突出公平正义的主线,是提升改革社会认同度和参与度的关键,是沟通国家上下、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这,正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选择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近日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无论是央企负责人的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还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无不体现着对分配公平的高度关切,对机会公平的热切倡导。

  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关于恢复高考决策的历史剧情,让过来人潸然泪下。当年,这一彰显公平理念的伟大决策,让千百万青年享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今天,人们有理由期待,新一轮改革能够像36年前一样,凝聚亿万人心,释放改革红利,再一次激发出整个中国社会的强大内生动力。(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8月20日)

[Page]

对腐败要下得了手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三

      对于腐败,要有“零容忍”的认识,更要有“下得了手”的行动。在反腐这个问题上,“力度”比“态度”更重要,“效果”比“信念”更重要

  让我们把目光投回“时钟再次跳动”的中国。当“真理标准讨论”激荡解放思想的春潮,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释放改革开放的活力,总设计师高瞻远瞩的擘画之中,也有着对历史深处忧患洞察入微的把握,而后者可能更需要廓清迷雾的眼界、果敢坚毅的决心。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邓小平同志最鲜明的思想和实践特点,就是从实际出发、从世界大势出发、从国情出发”。反腐败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大潮初起,与思想一起解放的有利益,与体制一起松动的是欲望。广东沿海地区一个县委书记,侵吞缉私物资把家搞得像“广播站的器材仓库”,最终被枪决,成为反腐“改革开放第一案”。对此,邓小平严厉指出“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告诫全党“要足够估计到这样的形势”,如果“不坚决刹住这股风”,党和国家就可能要“改变面貌”。

  将是否反腐,上升到改变党和国家面貌的高度,这样严峻的判断,源于对腐败问题的深切思考:如果手握权力的国家公仆,堕落为以权谋私的人民公敌;如果“保护社会共同利益”的权力机关,异化为“追求自己特殊利益”的特权集团,不仅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背道而驰,更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水火不容。在反腐败问题上,必须拿得定主意、“下得了狠手”。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遗憾的是,反腐败也同样如此。经验表明,社会转型期的“轨道变化”制造大量“灰色地带”,伴随而来的腐败滋生,几成现代化进程中的通病。腐败作为“全球性灰色病毒”,是人类文明的公敌。上世纪初的美国、二战后的日本,莫不如此。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转型,其变化速度之快、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可谓绝无仅有,因此也难以逾越腐败高发的阶段性特质。对于这一点,邓小平早已做出判断——“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改革势必泥沙俱下,但如果不及时清淤疏浚,听任污泥浊水泛滥,放纵老虎苍蝇横行,就会带来灭顶之灾。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就此断言,“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能遏制中国,那就是中国自己”。而在中国经济社会迅疾发展的36年,反腐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彰显党的决心和反映社会民意的晴雨表,成为能否捍卫核心价值、展现自我革新能力的试金石。事实证明,对于腐败,要有“零容忍”的认识,更要有“下得了手”的行动。在反腐这个问题上,“力度”比“态度”更重要,“效果”比“信念”更重要。

  当今中国,正行进在“历史的三峡”,反腐败也越发紧迫而重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让社会公众产生“相对剥夺感”,振奋社会信心要反腐;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在党和群众间隔起无形之墙,重塑执政伦理要反腐;贪官祸国,污吏殃民,是对党的宗旨信念的极大败坏,正本清源要反腐。“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今天的共产党人,正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韬略,回应着一代伟人深邃的历史洞见。

  在谈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时,邓小平提出要“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一个就是抓紧惩治腐败,“至少要抓一二十件大案,透明度要高,处理不能迟”。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今天,“打虎无禁区、拍蝇零容忍”的反腐败斗争,恰如这一告诫的隔空回响。反腐需要硬手,倡廉亟待实招,十八大以来的22个月时间,史无前例的反腐力度,信守着“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的承诺,践行了“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誓言,让人民充满信心,让社会充满期待。

  邓小平曾说,“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现在看来,我们党过了这一关。最重要的是,人民对腐败深恶痛绝,对反腐败全力支持,这是我们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的根本保证。(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8月21日)

[Page]

还是法治靠得住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四

      要法制,不要人治,是改革开放大幕初启时的中国迈向未来的出发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重温伟人教诲,会更深切地感到,树立起牢固的法治信仰,将是我们给予后来者的最宝贵的馈赠

  1979年春天,一位77岁的老人常会在深夜步行经过天安门附近的东长安街,他就是当时牵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的彭真。为了尽快改变“无法可依”的局面,彭真受命和他的立法“苦力班子”一起,披星戴月,在3个多月时间里制定出了7部法律,徐徐推开了尘封已久的“法律之门”。

  “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治的办法恐怕已经走到了尽头。”1978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一位政协常委提出了一个很多人敢想不敢说的话题。刚刚过去的十年浩劫,令无数中国人倍感法制陵夷的伤痛。正因此,在这一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铿锵有力地宣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让很多老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法制的春天到了!”要法制,不要人治,成为改革中国的制度出发点。

  在法制的废墟和人治的积习上起步的改革,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正如法学家所言,法的诞生与人的诞生一样,一般都伴随着剧烈的阵痛。人们还记得,在江浙一带走街串巷的小贩,可能会因车筐里的几只鸡鸭被控“投机倒把”;外资领域的立法欠缺,也让不少外商心存忐忑,担心投资“有去无回”。递个“条子”、打个“招呼”就能成为私营企业迈不过去的坎,让不少“闯滩者”折戟沉沙。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邓小平的话感同身受:“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走出中国改革的新路,必须在市场与法制方面齐头并进。

  “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说出的质朴而深刻的道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定下法制基调。自此,“法治”和“市场”一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两大关键词。这一年,北京新公司以每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8月份即告全数发光,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个执照以解燃眉之急。改革对社会的激活、法治对市场的促进,由此可见一斑。与此同时,从农村治理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到中央层面一再强调党要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依法限制权力滥用也成为贯穿改革历程的另一重心。

  在社会主义制度与法治的关系上,我们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字面上的变化,昭示着由改革道路决定的制度命运。举国上下不懈奋斗几十年,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拿什么来保护?“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下来的宝贵治理经验,靠什么来巩固?如果公民合法财产有可能须臾成空,社会的安全感普遍缺乏;如果社会诚信缺失,人相害而不相帮;如果政府行为朝秦暮楚,决策过程暗箱操作,如何称得上现代国家,又怎么称得上治理的现代化?正因此,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就是让每个人的安全感得到法治的承诺,让每一份合法财产得到法律的看护,让每一项合法权益得到正义的匡扶,让每一分改革信心和改革活力都有法治呵护。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有外媒评论,当代中国,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本身。在这个充满着无限可能性同时也意味着极大不确定性的时代,必须让法律成为所有人的行为指针,从而为时代铺设前行的路标,让人们看到可预期的未来。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确保每项改革措施都于法有据;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面对不同声音、不同主张,“请用法律说服我”,不断培育人们对法治的信心……树立起牢固的法治信仰,将是我们所能给予后来者最宝贵的馈赠。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重温这句教诲,不仅包含着人们对“好制度”的向往,也意味着在良法之下“做个好人”的德性之治。正如法学家拉德布鲁赫的寄语:法律秩序关注的是,人类不必像哨兵那样两眼不停地四处巡视,而是要能使他们经常无忧无虑地仰望星空和放眼繁茂的草木。

  这是法治作为制度文明闪耀出的人性之光。让我们寄望于这个秋天,期待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能唤起的制度力量。(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8月22日)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