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学习习近平近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1-3)

2014-10-09 09:02:05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今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主席曾和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促膝长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在教师节前夕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他又强调,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些富含象征意义的细节,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而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发给全球孔子学院全体师生的贺信,则深入阐释了中国在继承、复兴民族文化上的态度与思路。这些系列讲话及其精神,需要每个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人深思、践行。为此,本报将发表系列学习文章以促其弘扬。

目 录

    ◇  学习习近平近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之一:尊重文明多样性 守护文化民族性

    ◇  学习习近平近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之二:和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

    ◇  学习习近平近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之三:文化自信是民族成熟的标志

[Page]

尊重文明多样性 守护文化民族性

——学习习近平近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之一

刘文嘉

      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孔子学院全体师生致信,祝贺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的来临。此前,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了讲话。这让我们联想到,他在教师节前夕看望北师大师生时对学习古代经典的评论,以及在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考察时与汤一介先生的促膝长谈。

      作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文明是华夏子孙必须继承、守护、光大的瑰宝;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且从未间断的独特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象征。在历史上,尤其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曾发生过多次碰撞和交融。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更是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课题、世界文明演进的重要推力。正如习近平在谈及民族文化时所强调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讲话深刻阐释了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张力,发人深省。

      公元前6世纪到3世纪,在世界上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中国正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与当时希腊的“西方三圣”、印度的释迦牟尼等伟大文明导师同时,中国也诞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在绵延不断的2000多年历史中,中国文化历经百家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形成了独特的义理与结构,创造了无数哲学、伦理学的伟大成果,其价值内涵与人文精神已经深深浸润到民族文化心理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所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和谐生态的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国际外交规则的启示。以民为本、仁者爱人的思想是对公共治理的启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对全球化下民族交往伦理的启示……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把握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张力,在中国发展进程和世界发展进程的二元格局中,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要在全球化时代树立世界性视野,克服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大胆借鉴、引进、消化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又要坚持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呵护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既要破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防御心理,又要防止简单的拿来主义、粗劣模仿照搬的态度。既要以宽阔的胸怀面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多种文化互镜中博采众长,又要深深根植于本民族文化,认识传统、了解传统、光大传统,维护好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

      综观习近平同志近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和讲话精神,深刻表明了在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在世界文明的对话互鉴中,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守护文化民族性。这是复兴民族文化的宣言,也是与世界文化交流对话的邀约,值得所有致力于中华文化复兴的人们谨记、深思、践行。(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9月29日)

[Page]

和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

——学习习近平近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之二

罗容海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对“和平”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深入挖掘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文化基因,也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立下了“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的誓言。

      诚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华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了丰富的和平理念。尧舜禹时代的和平禅让在后世传统中被誉为典范。在随后的春秋战国诸子学说之中,“和”依然是各类学说的最大公约数,无论是孔孟、墨子还是老庄,无论是《左传》《国语》还是《战国策》,“和”与“非攻”都是先秦时代的核心价值。

      “礼之用,和为贵。”中华民族自秦汉时期实现大一统之后,“和”从价值层面跃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儒家思想对于“和”的推崇,坚固了“和”在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始终占据着主流位置。中国人以“和”为标准处理内部矛盾,对待他国和其他民族也是如此。郑和七下西洋,不攻略他族一寸土地,明清时代远邦来朝时待之以礼且厚加馈赠,和平思想已深深地积淀在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

      即使是在近代中国不断遭受欺凌的境况下,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信念也从未消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极为珍视中国自古以来的和平思想,他认为,“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惟中国数千年来,即知和平为世界之真理。人人均抱有此种思想,故数千年来之中国,纯向和平以进行”。这些思想,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中,对于中国稳定和世界和平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正式提出。随后,“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理念,浸润到了内政外交的各个方面。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中国”乃至“和谐世界”,中国人民的和平情怀得到了最大程度地释放。

      在中国人的哲学中,和平是个人心境的内在修为,也是一种关注黎民苍生的外在超越。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二者之间,智慧的中国人实现了个体与人类的合一。于是中国人的和平,便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味,是一种人性论和世界观融合、价值观和人生观交汇的大情怀,散发着哲学的魅力,彰显出美学的境界。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战争、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的生命和生存,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和平基因,应该生发、传承、发扬开来,为人类的幸福和安宁,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多贡献。(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9月30日)

[Page]

文化自信是民族成熟的标志

——学习习近平近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之三

王海洋

      习近平同志日前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并发表讲话,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阐述,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极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认定与信念,这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作为一种民族心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走向自觉与成熟的表征,也是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条件。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自信来源于强大的国力,更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

      儒家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忘记文化之本,会令文化创造之源枯竭。只有回归传统文化,将自身发展融入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才能为现代中国发展找到精神家园。

      儒家思想是历史贡献给今天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的各种思想道德准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儒家思想源远流长,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始终。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智慧,对于我们的当代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更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提倡的智慧,对于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处理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正视文明的多样性,不是消除文明之间的差异,而是提倡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儒家这种“以和为贵”“兼容并包”的思想,为解决世界文化冲突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在国际上,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10月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在国内,台湾地区将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香港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孔圣诞日”。这些都表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中庸”“仁义”等思想,能够成为不同国家的文化共识,能够成为凝聚华夏子孙的精神纽带。

      重建民族文化自信,不仅要对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存有敬畏之心,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定能在国际社会中绽放异彩。(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10月9日)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