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头条新闻 >> 正文

有破有立 重在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之三

2015-02-27 10:48:17来源:人民日报

      春运前夕,湖南长沙火车站电子屏幕上,赫然出现一组“老赖”名单和照片,引得不少过往行人驻足围观。“法院动真格了,曝光‘老赖’信息,搞得好!”过路者纷称赞。

  把“老赖”暴露在阳光下,惩戒失信行为,是全国各地针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举措之一。各地通过诚信建设、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和净化网络环境、扫黄打非等重点行动,集中整治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影响大的突出问题。

  破顽疾

  道德治理既叩问良心又依法惩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树立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破除道德领域顽疾。

  ——管住“任性”的脚步,捍卫行走文明。在埃及神庙上涂鸦“到此一游”、在巴黎卢浮宫水池旁泡脚……近年来,我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频遭曝光。为此,中央文明委建立了16个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督促各地把好护照关、组团关、出境关、交通关、落地关和行程关。同时,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等部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交通安全文明行动,聚焦行人“闯红灯”等现象,加大对“中国式过马路”等陋习的惩戒力度。

  ——严惩“黑心”食品药品,捍卫舌尖安全。中央文明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深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诚信做食品”活动,推出120多条诚信做食品示范街,宣传一大批诚信经营的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

  与此同时,各地纷纷“亮剑”,保障百姓食品药品安全。福建对发生恶劣影响的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城市、村镇、单位,在社会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创建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武汉探索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在三大本土超市106家卖场实现生鲜食品二维码追溯。

  ——让“老赖”寸步难行,捍卫社会诚信。2014年,中央文明办与最高人民法院等八部门会签“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推出惩戒“老赖”措施,已限制100余万人次“老赖”乘坐飞机和火车软卧。

  在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的指导下,陕西等12个省市出台信用建设地方法规,上海建立覆盖2500多万自然人和130多万法人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江西在20多家媒体发布“老赖”惩戒令,无锡将25家失信企业登上街头大屏幕,150多个城市建立了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

  ——让“大V”不能传谣,捍卫网络纯净。有关部门集中部署打击通过互联网造谣和故意传播谣言的行为。2014年,国家网信办联合其他部门开展了“扫黄打非·净网2014”“剑网2014”等多个专项行动,依法查处淫秽色情网站110家,关闭相关频道、栏目250个,关闭微博、博客、微信、论坛等各类账号3300多个,关停广告链接7000多个,删除涉黄信息20余万条;通报了三批共30起网络侵权盗版案件查办情况。

  ——封杀劣迹艺人,捍卫荧屏纯净。涉毒、嫖娼、参赌……2014年,多名艺人涉嫌违法犯罪活动被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不得邀请有违法犯罪行为者参与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暂停播出相关电影、电视剧、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广告节目。

  立规矩

  用法治思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一部良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胜过千次万次的突击治理。伴随着专项教育治理“破顽疾”的过程,精神文明建设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一些“规矩”正在法治框架体系内逐步建立。

  ——规矩构建政务文明。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这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首部国家级规划,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性、纲领性的指导文件。2014年9月底,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许多省市把文明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到了市县一级,基本形成由各地文明委牵头、相关部门合力共抓文明旅游的工作格局。

  ——规矩带动行业文明。在旅游行业,2013年,文明旅游行为规范被写入我国首部旅游法。2015年,《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加紧制定,我国将建立起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系统记录。在互联网行业,从被称为“微信十条”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到被称为“账号十条”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一批全国性互联网行业法规相继制定、出台。在交通行业,除了不断推出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外,《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和《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两部特区法规的出台,成为用地方法规治理不文明交通行为的先行者。

  ——规矩引领公民文明。中央通过印发“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作风,使党员干部成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的带头人。如今,文明餐桌、“光盘行动”,逐渐成为亲朋好友聚会时的习惯。

  领风尚

  让文明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新常态”

  无论是“破顽疾”,还是“立规矩”,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就是建设精神,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人们心中,外化于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经过多年努力,这样的愿景正逐渐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新常态”。

  人们欣喜地看到——在首都北京,每天都有8000余名文明引导员坚守一线公交站台维护秩序、疏导交通。

  人们欣喜地看到——2014年9月起,张家港第一个“诚信驿站”在步行街投入使用,除了自助取物、自助付款之外,“诚信驿站”也提供雨伞借用等便民服务。同样的诚信生活,出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大厅。客商可以通过商贸城内110块信用查询触摸屏,随时查看商户的信用评级,为商户作出评价,可以点赞,或给差评、进行投诉。

  人们欣喜地看到——在山东莱芜方下镇沈家岭村,“晒被子”比赛已成为村里的传统项目。村干部介绍说:“过去,有老人晒的被子很脏,像油擦子,甚至还有虱子,被子晒出来了,儿女们脸上挂不住,纷纷给老人换被子。现在,全村老人们的被子越晒越新。”

  人们欣喜地看到——上海长宁区泉口路虹康绿地休闲广场上,近30名穿着靓丽的大妈在快乐地跳舞。然而,现场却听不见音乐声。原来,她们用上了“静舞神器”:一台带无线发射装置的播放器和无线耳机。

  以辩证思维推进“破”“立”结合,以创新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伟大厦。在共圆中国梦的道路上,精神文明建设将围绕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发挥出深厚、持久的巨大作用。

  (参与采写:中国文明网邓植尹、王德伟)(据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崔静)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