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1-4)
目 录
◇ 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①:牢记“文以贯道”的职责使命
◇ 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②:新闻工作贵在“拨云见日”
◇ 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③:让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
◇ 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④: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
[Page]牢记“文以贯道”的职责使命
——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①
这个“道”,从立场上说,就是要“为党为民”;从原则上看,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从方法上讲,就是要注重“效果意识”
“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上周五,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论述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新闻人的职责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这48个字,既有方向要求、责任要求,也有能力要求、创新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总纲。而在所有这些要求中,方向要求无疑是第一位的。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反之,方向错了,前进就是倒退。在知识和信息爆炸性增长的时代,一只蝴蝶的飞舞,就有可能引起千里之外的一场风暴。可以说,社会情绪的起伏、社会心态的悲欢、社会秩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新闻舆论相关。作为新闻信息的甄别者、新闻传播的主导者,新闻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重。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古人讲,“文者,贯道之器也。”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这个“道”,从立场上说,就是要“为党为民”。换句话说,就要加深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要看到,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那些“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人民讲话”,“你是站在党一边、还是站在人民一边”的论调,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坚持党性,新闻舆论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方向;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
这个“道”,从原则上看,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把关人”的概念,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这么一个大国,有13亿多人,每天发生大量事件,存在大量问题。如果只看黑暗、负面,不看光明面、正面,虽然报道的事是真,却是一种不完全的真实。以新春期间的“返乡日记”体报道为例,有人看到的是返乡创业的激情,有人看到的是农村“空心化”的凄凉;有人看到的是山水如画的故园,有人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污染;有人赞颂乡村淳厚质朴的民风,有人则悲叹物欲侵袭下的陋俗……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什么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只有把握好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的报道才能真实准确、分析客观,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这个“道”,从方法上讲,就是要注重“效果意识”。批评报道做得好,就会有正面效果;正面报道做得不好,也会产生负面舆情。随着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正面报道也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不能只有立场、没有效果,只有原则、没有方法。换句话说,正面宣传绝不等于“剪刀加浆糊”,更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增强“效果意识”,先要有“问题意识”,看看我们是不是还在用老办法、老调调、老习惯写报道、讲故事,看看究竟有多少受众真正爱看、爱听我们传播的内容。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面对不同口味受众的“烹饪水平”,我们才可能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让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
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牢记“文以贯道”的职责使命,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也是我们回报时代的光荣梦想。(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Page]新闻工作贵在“拨云见日”
——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②
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保持定力,提高新闻素养践行真实性原则,这是媒体的公信力所在,也是媒体的生命力所在
“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在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今天,媒体人如何提高自己的甄别力,在真伪是非前保持清醒?又如何提高自己的发现力,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
春节期间,一名上海姑娘嫌弃“江西农村年夜饭”的帖子引爆微信朋友圈,这一事件经媒体关注后迅速上升为社会议题,触发了反思城市与农村关系的讨论,甚至激起城乡不同“阵营”之间的争鸣和交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当事人不仅编造身份、虚构情节,甚至连“年夜饭”照片也属张冠李戴,整个事件被指为假新闻。“虚假发帖”行为欺骗了公众,但一些新闻媒体因一味求快而疏于核实、把关不严,对不实信息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年初舆论场的这个话题,堪称检验新闻真实的生动案例。一位诗人曾说,“通往真实之路,既严酷又艰险。”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虚假是新闻的天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眼见都不一定为实,通往真相的道路肯定不会平坦。俗话说,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这些年来,从“纸馅包子”,到“名人去世”,再到“僵尸肉”风波,“反转新闻”很大程度上消解着媒体的公信力。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保持定力,提高新闻素养践行真实性原则,这是媒体的公信力所在,也是媒体的生命力所在。
今日之中国,既面临转型的阵痛,也有“成长的烦恼”。一点小问题,乘以13亿人,就可能是天大的难题。正因此,如果只看黑暗、负面,不看光明面、正面,即便所报道的具体事实为真,也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成为一种不完全的真实。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放大器,也是社会舆论的稳定器、整流器。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理当揭露丑恶、针砭时弊,但也须注重总体平衡,把握好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惟其如此,媒体才能激发更多正能量,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舆论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存在形态和传播方式,时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人说得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见人之所未见”,惟有多思勤想,涵养非凡眼力与脑力。1939年,毛泽东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二字,报社将其制成匾额,专门悬挂在编辑部窑洞显眼位置。占领思想上的制高点、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才能穿透迷雾、抵达本质,做到“以我之洞见,解人之疑惑”,进而“以我之价值,化人之心结”。
当年,带着对摧毁旧世界的思考,萧楚女挥洒“字夹风雷,声成金石”的慷慨文字;带着对解放工农大众的思考,恽代英留下与人民“声入心通”的热血篇章;带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邹韬奋写出为社会“尽忠代谋”的激情著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几十万新闻工作者落实“三贴近”、深化“走转改”,在实践中发现复杂而真实的中国,更多人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心中有思考、胸中有全局,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分辨主流支流、弄清来龙去脉,才能把准政策的脉、点到社会的穴,才能顺应改革发展的大势、服务治国理政的全局。
无论哪个时代,主流舆论总是一股重要力量。深刻领悟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论”,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夫,在团结人民、鼓舞士气上凝心聚力,在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上做好文章,我们就一定能在风云变幻时站稳政治立场,在众说纷纭中唱响主流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不竭动力。(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2月24日)
[Page]让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
——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③
如果说社会责任是传播有“温度”新闻的基础,主流价值是呈现有“温度”新闻的方向,那么百姓视角是传递有“温度”新闻的路径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自带火箭”的时代,很多事情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往往只在一夜之间,新闻生产迎来了潮涌世纪。对于新闻人而言,这是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大有可为的时代,理应产生伟大的作品。
时代的机遇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动国家社会面貌的巨变;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标注前行中国的努力,这是历史记录者的幸事。铸就辉煌的地方,每天也发生着命运的跌宕、人生的悲欢,心灵需要安放、痛苦需要抚慰,这是时代守望者的义务。诚如人言,谁能解释清楚中国经济,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地,谁能报道好中国,谁就能收获新闻人的最高勋章。在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吸引世界目光的今天,新闻人站在了历史的风口。
赶上好时代,更要担起大责任。笔下有个人的命运,也有时代的洪流;镜头里有浓缩的世界,也有历史的变迁。一支笔一张纸,一个镜头一块屏幕,承载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是担当,也是挑战。要读懂并呈现给读者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中国,不仅需要理性的头脑,也需要滚烫的心肠。
有个问题问得好:什么才是媒体人所需?众人的眼球么?看客的嘘唏么?世界的哗然么?答案是否定的。从《饥饿的苏丹》到韩国KBS电视台直播男子跳江,再到记者“进入太平间拍摄”歌手遗体,这些新闻作品传播广泛,却无一不受质疑。就是因为,它们缺乏人性的光辉,没有新闻的温度。融化内心的坚冰,弥合社会的裂痕,鼓荡人们的雄心,唤醒沉睡的良知,书写时代的坚强与自信,最终加速实现中国梦,这才是媒体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外交官吴建民曾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写的东西“看了要掉脑袋”,但热血青年是“掉脑袋也要看”,体现了对人民的感召力。上个世纪50年代,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周恩来称赞为“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后来,穆青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亿万人民心里播撒了党的好干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精神种子;改革开放初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唤起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青春激情……经典的作品穿过时光的隙缝,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面对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今天的新闻人遭遇着前辈们不曾遇到的挑战。在“你有登场权利,我有围观自由”的时代,如何凝聚共识、筑牢底线?在观点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能否在激流中坚守核心价值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勘破这些新时代传媒棋局,新闻作品才能传递时代的温度,呈现人文的高度。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作品绝不是盲目赞扬或一味抱怨,不能门缝里看成绩、放大镜下看问题,它要求媒体人,在市场竞争中不能为了抢收视率而偏离了主流价值,在灾难中不能为了抢现场而耽误了救援工作,在司法审判中不能凭一己好恶而行媒体干预。否则,当手段成为目的,就会忘记自己为何出发。
如果说社会责任是传播有“温度”新闻的基础,主流价值是呈现有“温度”新闻的方向,那么百姓视角就是传递有“温度”新闻的路径。尽管现在能够“千里边关一日还”,但若抱着走马观花的心态,迈得进群众的门槛,却走不进群众的心坎。只有深入乡村,聆听留守儿童的思念,伴着空巢老人的孤灯,才能理解消弭城乡二元差距的紧迫;只有跑遍城市角落,倾听“房奴”“蚁族”的心声,才能读懂群众对“获得感”的期盼……对于新闻人而言,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腿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正是声入心通的“通行证”,正是推动进步的“积分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让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是新闻人“职责使命论”的生动注解。牢记48字职责使命,与时俱进,不忘初心,我们的作品就不会辜负读者,不会辜负时代。(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2月25日)
[Page]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
——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④
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关键在于加强中国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8字“职责使命论”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格局中,如何实现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通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塑造好中国形象,表达好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许多实地到中国的人惊讶地发现,无论是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进步幅度,还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常常与从国外媒体上收获的印象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不少国外媒体有意无意让自己的认知水平落后于中国的发展速度,这使得国际舆论格局中常常出现“两个中国”的反差:一个是客观真实的中国,能够基本呈现今日中国的改革面貌和发展势头;另一个则是国际上部分戴着“有色眼镜”人士眼中的中国,在他们的观念中,中国社会仍然保留着几十年前的单调色彩,一些人甚至将中国的发展看作威胁和挑战。
要改变这种局面,被动地等着别人来塑造我们的形象是不行的。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关键在于加强我们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为什么一些确凿无疑的事实会在国外舆论中受到歪曲?为什么我们良好的意愿有时候会遭遇误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国际上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除了有时受到恶意的歪曲,更多时候还是因为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这些年来,我们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但同一些发达国家的知名媒体相比,我们的嗓门还不够大,我们的经验还不够老到,国际传播对于我们来讲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提高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力,讲故事是最佳方式。“事实胜于雄辩”,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能更好激发受众共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些年来,无论是催人泪下的“感动中国”,还是引人入胜的“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无论是原汁原味的“新春走基层”,还是鲜活生动的“深化改革的基层创新”,都在故事和细节中,让受众得到对中国发展的直观感受。事实证明,讲好中国故事,是消融“语言壁垒”和“文化隔膜”的最好方式,是中外交流的桥梁。通过真实而动人的细节,使国外受众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当代社会,才能让中国梦得到理解、尊重和认同。
对外传播需要打开大门,讲好中国故事同样需要融通中外,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受众爱听、想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中国当代作家麦家的小说在西方出版界刮起“麦旋风”,就是中国故事、中国作品“走出去”的一个成功范例。中国每年向海外出口的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超过1万小时、《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海外热播、“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涌现大批追捧中国影视作品的“华粉”……这些现象都说明,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正在迅速走向世界、影响世界,重新塑造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这一过程推向深入,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
讲好中国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是把中国故事、中国发展背后的“道”讲清楚、呈现出来。我们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观念,即中国之“道”。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也是今日中国改革发展之“道”,还是中国参与世界治理,和各国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之“道”。以生动的故事、活泼的语言把这些思想和理念展示出来,把中国近年来的发展讲述清楚,才能扭转西方一些人对中国存在的“认知错位”,让我们的讲述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
有学者曾说,“中国”既是一个国家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话题、中国故事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议题。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自己讲好,才能引导别人讲好,让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所认同,让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