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的当代文化生成前景
舒扬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以文化事业所建构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产业所形成的经济实力及影响力所共同形成的,这就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成为不同国家的基本战略。它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全球化交流的各个方面,为当代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文化与社会的全面互动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已成为人类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整合力量。文化产业不仅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而且与社会发展处于全面的互动过程中。我们知道,社会历史的进步往往表现为文化形态的递增,即以一种高一级的文明形态来取代低一级的文明形态的过程。这是由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关系所决定的。
我们知道,农耕文明是以农业为其主要的社会生产力构成方式,并且以此为核心建构农村社会为主体的组织形态和生存方式。在这一时代,虽然也存在着人类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活动,甚至也有如早期手工业中的工艺美术品业、娱乐业、书籍印刷业等前文化产业的形态,但是,所有这些行业及其从业人员都是依附于整个农业经济体系之中,并未形成独立的产业形态,在国民经济产值中也未占重要比例,未能成为国民财富积累的重要形式和社群形态明显的从业阶层,因此,虽有文化产业的前形态,但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生产力发展形态。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为其主要的社会生产力构成方式,近代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以及产业工人的诞生,是这一文明形态的主要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文明生存方式。机器的发明和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化,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生存的社会空间产生了新的飞跃,使得单一的农耕文化发展成为多元的以工业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以城市文化发展为主导的新的文化体系。其革命性意义就在于,它为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符合人的自身文明提升所需要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工业化发展程度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现代化程度的一个标志,一个检验其文明程度的历史尺度。与工业文明相伴随的机器生产和现代组织,为文化产业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既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也带来了人类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变化。信息文明的所有成果都能够被广泛地运用于农业和工业,超越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形态二元对立的局限。信息文明成为检验不同国家、民族现代化程度以及文明程度的标准。由于数字化技术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网络世界代替了传统的信息载体,使虚拟存在成为人们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技术的积累和社会的需求促使了文化产业的诞生,也使得文化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全面的互动。文化产业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借助机器的复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生产力,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能力,使得空间和时间不再成为阻隔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在文明互动的发展中成为可能。
文化与社会的全面互动,无疑是文化产业对社会的全方位服务与渗透功能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当代文化生成的一个可以预期的前景。文化产业的这种整合功能,在技术形态上,表现为它和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结合;在内容构成上,表现为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方式的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消费需求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也使得文化生产与人们社会生活发生直接关系。人们在文化产业中的参与程度和享有程度,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标志着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正是这种实现程度的差异,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所达到的现代文明程度的差异。
文化与经济的日益交融
目前,文化产业已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从经济意义上看,一是表明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文化产业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之时尚消费和体验经济的推动,使文化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不仅使文化在与经济的结合中获得了高速发展的驱动力,而且也使文化的性质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文化活动同时成为一种经济活动。文化的作用除了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其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发展成为未来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综合国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本质上看,文化和经济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这是文化产业形成的内在根据和基本目标。当代文化产业的特点是文化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和互相交融,从而形成一种以经济为依托的新的文化形态,或一种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文化结合的直接产物,体现了文化和经济之间的新的关系,也就自然成为当代文化生成的重要指向。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或者说文化的经济功能在于它不仅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意义,而且对经济变迁的路径和绩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的日益相互交融,具体表现为“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要素,从而使文化具有经济功能和经济效益;而“经济的文化化”,就是指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科技、信息、人才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活动中渗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文化要素成为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前者最主要地表现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包括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艺术娱乐、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策划咨询等,而后者则最主要地表现在产业文化的发展上。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文化产品的制造、流通、服务为主要领域的文化产业部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资料显示,目前美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排到第4位,娱乐业已成为仅次于航天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视听产品是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产品;加拿大文化产业规模也已超过农业、交通与建筑业;英国艺术产业规模已与其汽车工业不相上下;日本娱乐业l993年就已超过汽车工业产值。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如果说基本资源、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是“硬实力”,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是“软实力”的话,那么,作为经济与文化交融的文化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决定企业、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最后竞争。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和速度却不可小觑。据前不久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披露,从就业总量而言,我国文化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经高于批发和零售业;从经济总量而言,我国文化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已大体相当。虽然成绩不俗,但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市场资源以及文化建设的大方向,把文化与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文化产业的运作,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成一种竞争力,变成一种综合国力。
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织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看到,在当今国际关系格局中,文化一方面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差异和不同国家政治利益的深刻制约与影响,使得不同文化的交往打上许多“先入为主”的烙印,成为世界文化多样化交流与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文化又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渗透力,充当着国际关系的传导器和润滑剂,以积极和能动的方式给不同意识形态的争论和国家间政治利益的平衡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种国际关系格局下,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先锋的,往往不是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烙印的文化事业,而是以市场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具有跨国企业背景的文化产业。
随着文化产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强大,文化在复杂的国际事务中已逐渐从后台走向前台,文化已成为各主权国家对外政策中越来越重要的实力因素,美国的电影大片,日本的漫画,印度的IT以及韩国的电视剧,都在我国市场大行其道,不仅每年从我国赚取数以亿计的外汇,而且随着而来还有其他工业产品的畅销,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文化的国际渗透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时代,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都在相互竞争中各显神通,日益成为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潜在因素和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文化建设、构建当代文化价值体系时,要充分认清在世界格局中国家文化实力与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关系,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着眼,既要通过发展文化事业构建代表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系统,也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传播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系统,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文化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文化产业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也是高新科技与高新文化互相渗透的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与科技日益紧密结合,为当代文化生成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当今时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知识性内容为主的“内容产业”(ContentIndustry)的发展,已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催生出具有高新科技、高新文化复合特征的数字化文化产业,以及从文化方面向其他产业提供高附加值的创意产业等。在未来一段时期,对于数字化技术优势的争夺,正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焦点。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短期的快速发展和长期的持续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优势,往往决定该国文化产业的水平和特色。因此,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将来都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和当代文化生成的主要途径。
目前,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正在开展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特别是在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领先方面,更是未雨绸缪。美、日、欧盟、韩等各国近年都加强了对文化产业和文化科技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更是研究的重点领域,而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及其核心内容的产业已成为趋势,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的重点。同时,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前提,促成庞大的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此外,研究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中的企业兼并融合及呈现大规模化的趋势,如微软等的介入,以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合并代表的多媒体融合等,以及研究若干以经营文化为对象的重要企业跨行业全球化经营的趋势,如文化产业中进入世界企业500强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士尼、索尼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看,国外对文化产业与科技发展的研究,既预示着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当代文化的生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世界文化”前景
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就敏锐地预见到随着世界历史时代的来临“民族史日益成为世界史”的趋势;我们前面已提到,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由于利益和文化认同所导致的世界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对话与开放交流正日趋频繁,世界文化出现了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的新局面。而以现代高新科技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成功地打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文化的相互渗透的趋势日趋强劲,“世界文化”的前景也在日益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性日益受到尊重,不仅处于强势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受到追捧,而且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也日益引起重视。文化发展的这种趋势是我们探讨当代文化生成的主要背景。
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更为深刻的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文化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分子,当然不能自外于这个潮流。我们期待的是,在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在中国当代文化生成的现实实践中,中国文化将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而继续展现出它昔日的辉煌,以雄厚的文化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