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教授谈“北京奥运与中国软实力”
![]() |
王逸舟教授(左)与主持人交流 |
嘉宾简介:
王逸舟,知名国际问题专家,法学博士。1984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马列研究所当代研究室副主任、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等职。现为世经政所副所长、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系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西方国际政治学、当代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在美国福特基金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支持下,先后组织和领导了《中国与国际组织:加入与适应的过程》和《中国与非传统安全》两个重大项目的研究。
访谈全文:
北京奥运彰显中国实力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在线访谈。在激情如火的8月,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范围的强烈关注和广泛认同。可以说,这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并在国际交往中“软实力”快速积累的一种体现。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知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王逸舟教授做客理论论坛,就“北京奥运与中国软实力”与网友在线交流。王教授,您好!
[王逸舟]:主持人好,很高兴能够再次来到人民网跟网友沟通。
[主持人]:截至昨晚,我们中国队奥运军团在奥运会上拿到了46块金牌。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和全世界,都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已经成长为体育大国。您作为国际方面的专家怎么看待,中国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高的程度呢?
[王逸舟]:说中国是体育大国,或者是强国应该是没有问题。我们占了全球人口的将近1/5,这次拿了金牌总数的将近1/6。从金牌的数目、运动员总体成绩,以至于北京体育场馆的建设水平、比赛服务质量来看,这个判断是没有问题的。总体我觉得这次奥运在北京的举办是非常成功的,或者像刚才主持人提到那样,是提升了中国的形象和实力,包括软实力。
[主持人]:现在我们都说中国在软实力和硬实力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但是我们不知道如果从外部的世界看中国,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王逸舟]:我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中国通过这次奥运会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或者说高考算是通过了,有一个成人礼。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国际上,大体分万元户、千元户,什么意思呢?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举办奥运会的多数国家都是万元户,就是人均国民收入是万元以上的,如三万元或五万元。而千元户是比较少的,大概只有四个,举办奥运的时候,韩国、墨西哥、以及希腊及还有中国,我们都算几千美元的人均国民收入。百元户是从来没有可能举办奥运的,这些国家只能有实力举办地区性的运动会,如亚运会、非运会等。可以这么说,从中国举办奥运作为一个标志来看,它已经进入了千元到万元的过渡阶段。而且,我们也希望,或者说是预期中国再过若干年,也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王逸舟]:现在我们国民收入是3000多美元,我估计很快就会超过5000多。按国际上的统计来看,墨西7000,其他的,不管是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很多国家举办奥运会,现在都是三万多五万的幅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中国举办奥运是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总体实力,对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经济基础的承认,你就成人了,或者18岁了。但是我所说的成人礼还不只这些。
奥运多方面提升中国软实力
[主持人]:有网友提问说,王教授,请问北京奥运会举办到现在,从哪些方面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呢?
[王逸舟]:我觉得很多很多方面了,首先是展示了中国的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人通过奥运表达了中国人对世界的善意、你看开幕式上那些精彩的画面,还有演员们喊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反应了中国人开放的心态。自古以来中国人是愿意和世界和自然和睦相处的。所以把“和”作为一个主题词,放在画卷卷轴的中央,看懂了开幕式的人都知道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人举办奥运会的中国元素,反应出中国人乐善好施,这样一种好客的精神。
[主持人]:许多专家都在讨论奥运会给中国和北京留下什么样的遗产。从软实力角度看,您觉得奥运给北京带来什么?
[王逸舟]:另外我觉得在北京的举办,留下了一笔重大的遗产。它给我们这个民族在新时期和世界的融合,学会国际规则,也提供了很多促进。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跟人交流,包括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包括把垃圾分类,很多事情如果在过去来说只是不完整的,你看奥运整个过程中间和奥运之后就提升的很大,这都是奥运给我们带来的重要的遗产,中国的财富。我特别注意到刚才提到,从年初国际社会,特别是外国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对中国举办奥运的一些诋毁,到现在我注意到媒体,绝大部分的赞扬,有时候赞扬你都觉得不敢相信了,很过了,实际上还说明什么,就是我们奥运的冲击效应,奥运领头效应还是非常强。我觉得要把它用好,还是值得研究,值得长期去认真思索的工作。不只是现在说一下就完了,整个国家,各个方面,大家都要去想一想,如何使奥运的精神,奥运的财富,奥运的效应延续到更久,更加广泛。
此外,在国内外媒体的镜头和版面上,北京奥运会上的志愿者队伍引人瞩目。在我看来,奥运会有一个提升中国软实力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志愿者活动的勃兴和公民社会的活跃。有人说,2008年是“中国志愿者元年”。以往我们也派出志愿者到非洲,到一些不发达国家,从事农业,从事教育,但是这次在北京、在上海,第一次有这么多的人提供服务、帮助,而且是无偿的,实际是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为什么说2008年,因为不只奥运会,我们前段时间还经历了当代最惨重的自然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地震后,出现了很多普通公民志愿者,而他们是不中央政府动员的,是自发的。在灾后重建中,这些志愿者也为灾区做了很多事情。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素质,中国人的社会整体观念有一个全新的提升。而且我相信,这些志愿者也通过服务他人的志愿者行为得到了了锻炼、考验和心理上的洗礼。这一点无论是对志愿者本人的未来,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有网友问北京奥运会快要结束了,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我们怎么利用北京奥运会留下的非常人文遗产进一步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呢?
[王逸舟]:我觉得这个问题现在是从中央、各级政府一直到我们的公众应当认真思索的大问题。我觉得从短期、中期、长期来看,短期内就是要把不仅奥运会、残运会办好,而且要防止后奥运综合症对我们造成大的冲击,这是短期的。从中期、长期来看,我觉得就要认真去消化,去思索,奥运带来的很多很多丰富的,方方面面的东西。比如在我们体制上会带来什么样的东西,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上,在社会资源,公众的素质培养上,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宝贵启示。从长期来看,更要对大战略提供一些支撑,比如中国在未来涉及大国关系,涉及我们同国际体制的全方位的联系的时候,奥运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联系呢,我觉得财富是太巨大,是那么的丰富,有的时候就想作为一个研究者,哪怕是专业研究人员,我觉得自己好像微不足道,特别渺小,因为财富这么巨大,只能从中间汲取一点点就够你很长时间了。
[王逸舟]:我觉得所有人从自己的领域,从自己的专长,从不同的角度去做探索,做思考。而且我特别要提醒,不要以为你是教授,你是外交研究人员,你能够做,你能够提建议,能够产生影响,不是的,我觉得不管是再大的人物,是主席、是外交部长,还是教授学者、媒体人,还是普遍公众,我觉得都能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就好比大海洋,就是很多水滴共同构成的。我觉得不怕这个人年轻,就怕你没有这个心。我所以特别倡导说奥运的精神是要每个人去挖掘的,而不只是靠媒体,靠人民网,或者靠社科院,或者靠外交部和中央领导,每个人都要去汲取、咀嚼的。才能把奥运精神发扬光大。
辨析软实力及其作用 [主持人]:王教授,有网友提问说:不少学者分析软实力很难有一个清晰地概念的表述,没有可操作性;还有学者认为中国不可能在软实力上有发展,因为西方控制着我们的话语权,世界文化是西方主导的。问您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奥运精神、“金牌情节”与国民心态 [主持人]:王教授,我们刚刚聊了一些外国对于中国的看法。下面我们想说一说,比如您作为一个国际关系学者,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解读奥运精神,因为在我们看来奥运精神好像就是多拿金牌,然后“更快、更高、更强”是我们普通人心目中顶尖的奥运精神。从大的角度来看奥运精神究竟包含哪些方面? 如何塑造大国国民形象 [主持人]:其实说到这儿,我觉得中国大部分人的金牌心结还要慢慢放开。那如何才能做一个成熟的公民呢,比如中国可能在世界上也非常有影响力的体育公众人物,比如像姚明,我觉得姚明是非常好的例子,能不能从专业角度谈一谈? |
国际经验与教训:后奥运时期如何度过“奥运综合症” [主持人]:我们说2008年发生了很多事情,除了奥运会召开之外,在前一阵,一些西方国家抵制奥运,包括汶川的地震,灾后重建等等一些事情的发生给我们中国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如果从国家宏观态势和国际关系上来看,我们奥运后的中国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又将如何应对呢? 正确看待近期西方对华扭曲报道和误解 [主持人]:谢王教授,这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中国在开奥运会之前,也有外部的误解和对我们国家的歪曲,像这样不正确的理解根源是在什么地方? 国际形势与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主持人]: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让全世界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但是我相信中国的发展跟世界整体趋势的发展永远是离不开的。比如说,当前国际形势总体特点是什么样的,中国的发展又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给我们的网友解答一下。 结束语 [主持人]:谢谢王教授今天对网友包括我的疑问做出这么精彩的解答。今天我们主要聊了中国奥运和中国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我相信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让国外或者西方更多的媒体,和全世界人民都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了解了北京。我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奥运这样的契机,还需要更多地认清形势,扬长避短。从我们自身的情况发展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