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不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符合基本国情,反映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而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与渴望。1840年以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开辟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和共同愿望的正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科学理论体系。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一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号召,明确指出:“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融合在一起,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多次强调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就有望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党的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一次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更为灿烂的光辉前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才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之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理论,只有实现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才能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武器。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型代表。比如,实事求是原本出自《汉书》,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经过毛泽东同志的演绎和阐释,成为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通俗表达,成为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范例。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国优秀民族文化思想中提炼和总结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述,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将其发扬光大,在实践过程中推陈出新,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比如,“解放思想”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提法,经过邓小平同志的提升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理论概念,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大众化特色。“小康”原本出自古代典籍,邓小平同志古为今用,赋予其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对鼓舞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了极大的动员作用。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思想,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并赋予“与时俱进”这一古语以更现代、更丰富的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极具中华民族特色与神韵,形象有力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精神,为广大干部群众所喜闻乐见、理解接受和自觉实践。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决不是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而是更加密切地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显示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博大的胸怀和强大的民族创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凝聚力之中。继承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基本要求。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既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奋进崛起的精神源泉,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和强大的动力支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逐渐形成了新时期“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冰雪灾害精神,以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极大激励着中华民族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这些伟大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同时还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升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中华民族精神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强调自主创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注入了新的元素,并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既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和独特理论贡献。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对于从整体上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大意义。(何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