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理论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高层关注 >> 正文

李中华教授谈“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

2008-08-29 09:11:05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8月8日,万众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北京迎来一场奥林匹克的举世狂欢,一场人类文明的旷世盛宴。8月20日15:00,人民网理论频道特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导、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中华教授以“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为题接受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

北京大学李中华教授(左)与主持人合影
 
  嘉宾简介:    
  李中华,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导、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中华教授于上世纪60年代初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张岱年等诸位哲学大家。几十载寒窗苦读,尽得名师真传。李中华教授作为北大哲学系的扛鼎人物之一,他带出的研究生、博士生,成为北大和诸多大学的教学骨干。由他领衔修订的《中国哲学史》成为北大和诸多大学的必修教科书。
  访谈全文:  
 北京奥运会:一场盛大的文化艺术的盛宴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8月8号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了,北京迎来了一场奥林匹克的举世狂欢,在这一场盛宴当中,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相得益彰地结合到了一起。今天在我们演播室里我们也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导、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中华做客我们的演播室。他将和我们所有的网友一起探讨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这样一个话题。待会,网友如果有什么疑问,或者对奥运会的开幕式当中体现中国文化有一些问题,想要交流可以在我们的网页上给我们留言,我们一起跟您探讨。李教授,在8月8号晚上8点当一场非常盛大的奥林匹克开幕式呈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时候,这里面东西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当您看完了这场精彩的开幕式之后,您觉得在这场长达3个小时中,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是如何结合的呢?
   [李中华]:谈谈肤浅的看法,我也是在学习和消化我们这次奥运会的开幕式,这确实是一场盛大的文化艺术的盛宴。看了以后非常振奋,因为它确实是历届奥运会所没有的这样一种场景。当然我谈一下,谈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大家也都谈到奥运会开幕式一个核心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一开始的“和”字的出现,这一个“和”,这一个字是抓住了中华民族最本质的价值理念,所以这个奥运会开幕式应该说内涵体现的就是这个“和”字。 
 文化战略、文化历史与文化复兴
   [主持人]:李教授,这次奥运会应该说是中国向全世界去展示并且传播我们中国文化的绝好的机会。您结合这次奥运会能不能跟我们谈一谈文化战略、文化复兴还有文化历史的看法,能不能用专业的语言跟我们解释一下,文化战略、文化历史,包括文化复兴分别是什么层面上的意义?
   [李中华]:我想所谓文化战略是指国家的一种力量,特别是从软实力的意义上来谈文化战略,所以它是现代的词语。那么我们讲这个战略比较建立在对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充分了解、消化、吸收这个基础上来提高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因为只靠硬的实力,只靠GDP,只靠经济数据这都不能完全说明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或者是强国应该具备的,应该必有软实力的条件,非常重要的条件。我想这次从所谓战略的高度来谈文化问题和国家的发展问题,这必然要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就是文化的复兴。所以叫复兴,以前我们把它叫做中华民族的崛起,我是想说“复兴”这个词更好。因为崛起,这个“崛”,从“山”、“屈”,是指什么?是一个山突然冒出来,这叫“崛”。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爆发出来的,它是一个悠久的,漫长的,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所以我们在几千年历史当中有高潮,有低潮,特别是近百年我们中华民族遇到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说“复兴”就是要把以前的优秀的文明,能够重新地再现,这个再现实际上是指和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是独立的。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它需要的“复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经济的指标,军事的指标,科技的指标还不够,还要有文化的指标,就是因为这个指标里面它蕴含的是一种软实力。我想从战略复兴,到历史,文化历史这在新文化方面讨论的很多了。我们古人就有这样的话,在《左传》里有这样的话,叫“国于天下有余力”。一个国家在天下,就是现在一个国家在世界上一定要有余力,要有所立足于这个世界最根本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就是能够代表这个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的凝聚,文化的吸引力,这样一种文化,确立成这个国家的灵魂的东西,精神的东西,这样国家才能真正立足。
 北京奥运会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普世价值
   [主持人]:谢谢李教授关于这三个文化战略,文化复兴还有文化历史给我们这样一个详尽的解答,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看到文化展现的时候,您对“和”的这个感受是最强烈的,其实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很多中国元素,比如用不同的字体表现“和”字的元素,显示文明的演变,包括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思想,如果详细地阐述“和”,您给我们说些什么呢,就是向世界人民展示的开幕式上用这么多的“和”?  
  [李中华]:这个说起来是很长的,这涉及到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问题,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多方面,它包含的内容范围都很广,但是最核心的东西,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理念,我想就是这个“和”,有时候我们把它叫“和谐”,和谐理念。这一个“和”字,它的内涵是什么呢,所谓“和”是不同东西的和,所以古人有一个命题叫做“和实生物”,这个命题非常重要,意思是什么呢?只有这个“和”它才能产生新的东西,这在古代,这个思想在公元前600年到800年之间就产生了这样的思想。这个思想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不能追求一个统一,完全的一律,要允许各方面的多样性的存在,只有多样性的存在,才构成和谐的局面,产生新的事物,甚至它决定事物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和”变成中国哲学重要的范畴。它和“同”就不一样,所以孔子有一句话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要追求和,是追求一种多元的,允许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融合在一起的,这才构成完成的画面。完成统一这就不是君子的行为,它不能促使事物的发展,所以古人下一个定义,什么叫“同”,叫做“以同比同”。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和实生物,以同比同。一个是和,一个是同,有非常大的区别,我们这个文化追求的是和,而不是同。要追求和就允许多元的存在,允许求同存异的大家庭,不同因素的综合调和,最后才能产生更好的意见,这个是“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意义。《周易》里有饱和,太和,书经里有一句话叫“协和万邦”。在《六经》里都有这个“和”字,所以“和”是中国哲学,或者是中国人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如果把这个“和”它当做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如果把它和奥林匹克的精神联合起来,您会怎么理解?
  [李中华]:我想我们这个开幕式,或者这次奥运会,当然不只是这届奥运会,所有的奥运会实际上给我们提供的就是一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来自各地的,五湖四海的运动员所构成的一个大的体育赛事,这个本身是超越民族、国家、阶级的这样一个盛会,最体现中国“和”的精神。
  [主持人]:谢谢李教授解答了我的两个疑问,我们刚刚说网友也是在不停地向您提问题,我们看一下这个问提,他说中国文化在这次奥运会中的普世价值,可以说这次奥运会我们中国人可谓是端出了五千年积累的文化家底,北京奥运会是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一个大好时机。为了消除全世界各国人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甚至曲解,我们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阐明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在此,我想李教授能不能帮他解答一下中国文化当中的普世价值都有哪些?   
  [李中华]:当然我说所谓普世就是普遍性的价值,它放之四海,不说那么绝对,都行得通的价值。这个价值,所谓普世应该是超越种族、国家、不同民族包括宗教之外的一个普世的东西,这才构成普世的价值。所谓称得上是普世价值的东西是不多的。我觉得话又说回来,我们中华民族和谐的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确实具有普世性。我想不是单纯西方的,全民族、全世界、全人类共同能够接受的东西,这都叫普世价值。但是我们在理解它的时候往往就产生一些歧义,比如“和”,“和”培养中国人的精神就是“和”。我们这些志愿者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超越了鸟巢,超越了体育、运动场,整个的北京是具有非常广泛意义的志愿者,这个志愿者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和的价值的体现,这个价值具有普世性,超越地理的概念,超越国界的概念。我想奥运和我们中华文化的和谐统一的精神,特别是开幕式体现的应该是惟妙惟肖的一次体现。从理论上讲它并不是很好的理解,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到这一点,是一种和谐的、欢乐的,不是对峙的,挑毛病的,挑剔的,甚至是怀疑的。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怀疑的东西,但是从“和”的价值观来看都是允许的,都是正常的。比如刘翔退赛,他是正常的事情。

李中华教授以“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为题接受访谈
 
     北京奥运会展示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文化自觉才能文化自信、文化复兴
  [主持人]:李教授,网友看来也是很专业的。这位网友提出了叫“文化自觉”的话题,您也说了中国的文化不能叫中国崛起,因为“崛”是突然暴出来的发展的一个样态,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发展应该叫复兴。所以能否复兴是不是需要文化自觉,从我们自己做起,首先给我们解释一下文化自觉怎么解释它,然后我们在这次奥运会中是不是展示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自觉,包括我们的文化复兴呢?
  [李中华]:文化自觉当然这个概念也是非常好的,所谓文化自觉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一定的文化里面生活的人对自己的文化,你生活在这个文化里,你对你自己生活的这个文化要有一种了解,这个了解包括对这个文化它的来历,这个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这个文化它的价值,这个文化发展的趋势等等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如果对自己的文化很茫然,不知道什么叫“和”或者什么叫“同”,不知道孔子讲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讲的“诚”、“孝”。很多这样的理念我们一无所知,就等于失去了我们生活在这个民族文化当中的一种自觉,他不了解了,这就是所谓的“自觉”,文化“自觉”就是只有文化自觉了,了解了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缺点,它的优点和它的最朴实的价值等等,了解了,你内心里才感到我心里有底了,所以有人讲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一个民族的人来讲,就是这个人的身份,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我们以前讲全盘西化,反对传统的文化就是否定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在中国文化氛围里,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起来中生存发展,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觉才能产生自信。
  [主持人]:所以文化自觉是排在文化自信的前面,当有了自觉之后才产生文化自信。
 
  [主持人]:这种东西跟奥林匹克精神怎么结合起来呢?  
  [李中华]:很明显,我们奥运讲的“更快、更高、更强”,实际上这些都是建立在自信、自觉的基础上,要从思想来讲,我们运动员常常讲,首先要战胜自己,就是你首先要有一种自信,你不能盲目不能靠运气,不能靠偶然性,不能靠这些东西,而是建立在自己真实的技术基础上的一种竞技状态,在竟技场才能取得成功。 
  [主持人]:在开幕式的演出上,我们通过中国文化的表现,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又是如何阐述呢?
  [李中华]:我想我们这次奥运会办的本身确实体现了这种起码是自信,自觉的问题我们还是有一些差距,因为中国文化灵魂还是需要花很多的力气去了解它,我们这次奥运会开幕式里面所表现的很多的场面,表现的是它的内涵,所以我很欣赏张艺谋,他没有很专业地学中国的文化,但是他表现出来了,表现了天人合一这种文化内在的东西。最吸引人眼球的那几个东西都有这样一个表达,非常好。
  [主持人]:李教授,我们网友这么说,从中国这一次目前的成绩来看,中国目前在奥运会上获得的一些成绩。从这个来看,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中国在金牌数上都有了大的突破,包括新的项目上,包括蹦床,这些都获得了中国奥运史上首枚金牌,这个是不是自觉和自信的体现呢?
  [李中华]:这样说稍微有一点牵强,我想体育文化不能直接地,比如我了解的这个文化,我可能比较自觉,但是让我到足球场踢一脚,肯定是大败而归。首先前提是对我们文化有个了解和自觉,然后就自觉地灌输到你的行为里去,这样就体现出这样的力量。所以我们金牌应该多方面地很广范围内得到的金牌,体现我们这个民族的复兴的征兆,我想是这样的。 
 抗震救灾精神与人文奥运、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在一致性
  [主持人]:李教授,今年我们说到2008年,应该说中国的大事很多,从2008年5月份抗震救灾,然后到8月份咱们奥运会的召开,您觉得抗震救灾的精神与人文奥运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不是有内在的一致性?
  [李中华]:当然我们对抗震救灾所取得的胜利和奥运会的开幕,一直进行到现在,当然里面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最共同的东西就是抗震救灾也好,奥运也好,取得成功的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运作,或者是什么样的安排。特别是是这样一个大的自然灾害,应该说对抗震救灾从管理一直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四川的受灾人民的精神,我们都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它是经济发展以后,我们所谓的民族,或者是和平发展,民族复兴以后,或者我们说是一个前兆,我们现在还不能把它说绝了,我们还是在体现,或者在使这个民族复兴,开始酝酿,还没有真正到最复兴的时候,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一个苗头,这样一个趋势,看到这样一个端倪,因为这样一个大的自然灾害,如果没有一个民族的团结,从上到下的,没有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不可能在短期内克服地震的创伤。因为我们说中国文化“和”的思想恰恰回到了古代对自然灾害的抗击,从一定意义上讲,和谐的思想的背后是要把群体凝聚在一起,和谐才能有凝聚,有凝聚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战胜自然灾害。我们说中国古代大禹治水,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从治水开始的,所以应该说汶川地震带给我们一个启示,恰恰是这个文化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它总是在我们自然灾害面前体现出来的。
 复兴中华文化的定位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谢谢李教授。我们再来看看网友提的问题,有一个网友他说请教您两个问题,第一对于奥运会开幕式上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元素,有人评论说这些东西中国人看不明白,外国人就更看不懂了。您觉得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的文化形象是什么样的?
  [李中华]: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更看不懂,这里面当然就有我们刚才谈到的,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了解问题。这个网友提的问题很有意思,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看得懂,因为他大学里学到了这个东西,包括历史、文化、哲学,起码对这个“和”字有一个了解。外国人看不懂,我觉得还是有情可原,因为他没有这样的语境,这样的文化了解。就像我们看西方,有时候也看不懂,但是我们中国人看不懂,当然把一个观念形态的文化反应到具像的这种舞台上,还是有一些局限的。但是他看不懂不是全看不懂,只是部分的,或者我讲的这个文化不是立刻就能联系上的,这个我想不影响我们对奥运会的开幕式和文化联系的。 
  [主持人]:他第二个问题说先生有一个问题,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您说中国的文化再次引领潮流的时候,他的学理是什么呢?
  [李中华]:从学理上来讲,我不太同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实际历史的发展不是这样的,当然我觉得这句话,表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不会停止在一个点上,它是发展的,中国在汉唐在世界是领先的,但是后来转移到西方,西方发展以后,大家顶点已经又转移到东方,将来有可能还转移到西方,这正是体现人类文明的正常的发展,是波浪式的,曲折的发展。
  [主持人]:如果真的再次引领潮流,我们中华文化这种内涵是什么呢? 
  [李中华]:因为当今世界很多的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造成生态的危机,人和人的矛盾造成道德的低落,人自身的矛盾导致一种人格的分裂等等,它和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片面的强调人定胜天,索取功利有关系。“和”的思想恰恰表现跟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不同的,我们是讲天人合一的,“和”的反面就是斗争。所以我们是“和”的哲学是对三百年的西方现代性,工业文明的修正,人类要想继续发展如果不走一条“和”的道路那就不会走到尽头,所以我想“和”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哲学的含义,应该说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其实说白了,还是中国文化当中的“和”依然是核心的价值观。
  [李中华]:对。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请教李教授,说让您谈一谈复兴中华文化的定位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大,能不能从细小的一个细节上向他谈一下,让他了解一下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个定位和中华文化目前的发展方向。
  [李中华]:我想他问的可能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在未来的道路上,究竟会如何?我们这个文化能不能像我们刚才说的,成为人类文明,或者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呢。我想是这样,这个是多种的因素造成的,我们过去章太炎先生有一句话,他说在竞争的时代,处世国学只是靠国学,只是靠文化不足以使这个国家发展,因为只靠文化是不行,还有别的呢。但是话说回来,别的有了,你没有这个文化那是更不行。所以文化构成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的条件,没有它是绝对不行的。那么我们说现在不只是中国,所以说它具有普世的价值,就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实际上都需要和谐。例如我们现在看目前人类还有很多的冲突、矛盾,那都需要解决,怎么来解决?不能靠原来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这样一个思维模式,是靠一种求同存异的,和而不同的这样一种模式,这个实际就是和谐模式,而不是斗争模式。通过斗争最后可能导致两败俱伤,或者一方吃掉另一方。和谐是通过对话交流达到彼此的和谐,你说它是不是必由之路。 
 
嘉宾李中华在访谈中
 儒家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比较
   [主持人]:李教授,我们刚刚说儒家文化是中国核心的主题文化之一,儒家文化与我们奥运文化有相通之处吗,它们哪些地方是相通的,哪些地方有又是矛盾的呢?
   [李中华]:这个问题提的不够全面,我们不只是儒家文化,我们说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如果概括一点说起码有三家,儒释道,我们说先秦诸子百家,这才体现中华民族和谐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共生,多元共存,或者多元一体的文化。所以我们说奥运会,如果和我们传统文化一些价值有关的,刚才除了我们谈的和谐之外,这也是儒家文化重要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你看我们运动员勇夺金牌,每一块金牌都来之不易,没那么容易。所以这次奥运会是一个人生的大课堂,从奥运,从运动员们的争金夺银的拼搏当中,我们可以学到人生,人生就是这样的拼搏,懒汉躺在家里永远得不到金牌,所以自强不息也是不能民族文化重要的理念,也是儒家文化很重要的理念,也是中国人,如果能主导文化自觉和自信,这个自信自觉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你必须奋斗,必须自强不息,《周易》里讲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要像天的运行一样永远不止息。这个关系太多了,随时都可以提出来,比如《周易》坤卦讲的,你说我们这个文化,厚德载物,像大地那样宽厚,我们不太在乎你的挑剔,你的批评,允许你的挑剔,你的批评,但是我要像大地那样,所以君子厚德载物。一个自强不息,一个厚德载物,这就能使我们的民族充满文化的自信 
 中华文化的传播内容与方式
   [主持人]:所以中华文化跟奥运文化是完全相通在一起的。谢谢李教授。我们再来回答一个网友的提问。这个网友提出的是传播文化方面,因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传播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应该说是有能力,也应该把丰富的传统文化介绍给整个世界。请问李教授,您认为在中国传播文化方面,我们究竟应该传播哪些内容,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地实现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播呢?
   [李中华]:文化传播有两层意思,我想我们这次奥运会本身的表现,就是已经做到了一个层次上的传播,就是我们北京人的好客,我们志愿者的服务的精神,这个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再一个层次上就是本来意义上文化的传播,比如“和”的思想如何让外国人了解,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通过我们自己自身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它不是停止在理论上,或者书本里。但是我们行为方式受我们哲学的指导,因此我们文化传播,我想也是多样性的传播。包括我们的戏曲的走向世界,我们世界各地办的孔子学院,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中文文字,所以这是一个多元的、丰富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一个传播的问题。它不是某一个方面传播了,它就传播了。所以我们这次奥运,我想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层面,就是我们北京市这些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我们这个文化。  
   [主持人]:谢谢李教授。您看网友现在跟我们的讨论已经是非常积极了。这有一个网友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拨拨文化热的潮流。近几年一些文化学者把传统文化从著作搬上了电视网络,而且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于这个现象文化界解读差异很大。赞成的人认为把经典讲活了,有的人也认为这种解读是对观众的误导,对文化的糟蹋,您怎么评价这样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我想这真是现在普遍的现象,因为很多经典被一些导演搬上了荧幕,但是他们的传播效果真的是有褒有贬。
   [李中华]:我想文化热是一个社会潮流,所以今天的热和我们前面讲的都有关系。这是民族复兴的前兆,国家建立软实力的需要,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机构,包括人都需要这样的软实力,所以软实力是看不见的,实际就是文化的力量,凝聚力、亲和力,你说话要给人一个亲和力,我们以前受文革几十年对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中国人本来是礼仪的古国,但我们反倒不懂礼仪。所以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学渠道非常的广,也是体现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我想从总体来讲我是肯定的。因为不可能要求他完全无误的,包括我和网友们谈话,我也不能说所有的谈话都是准确无误的。有的地方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在什么情况下,甚至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在这里老这么讲,我总要把握一个时间,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理解上可能造成一些歧义。这是好的形势下面出现的问题,总比我们背离它,甚至是诅咒它要强得多,所以这点上我们还是要宽容。
   [主持人]:但是李教授您看,包括您认同这样的传播方式,但是有的时候,比如我们电影制作商,他们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然后把情节加以离奇的编纂,你是怎么看的?
   [李中华]:我觉得这些东西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包括媒体商业化的运作背后造成的危害,实际它失去了文化的灵魂。比如很多包装,包括像以前的唱歌的年轻女孩们的包装,大家看到包装的结果,而不是真正文化内涵的体现,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这是我们这个文化在商业化的炒作下,它的变形、变质、变味,当前确实有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您说如果面对这样的现象,因为面对很多诱惑,我们怎样引导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到全世界?有没有我们现在现行的一种可取得的方式?
   [李中华]:没有。我想文化发展本身,如果说复兴的话,一定在广大的广义上的自发性的,不是一个政府在那里用行政来组织的。包括我们这次奥运,也有人怀疑,这都是政府在那里一点一点安排,当然有安排的成分,我想它的主流还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国人的自觉性的一种爆发,也是一个潮流,这是任何政府靠组织是组织不来的。从每个人的表情,从每个人内心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就能看得出来。 
   [主持人]:但是我们庆幸的是像这样文化的传播是一小部分,就是给它编一些离奇的故事。我们大的主流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得到继承和发扬的。
   [李中华]:还不够,远远不够。因为我们多年来,从五四运动,再往前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应该说这一百年,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我们文化处在边缘化,很多人对这个文化,不知道这个文化是什么东西,这个文化有哪些合理的东西,有哪些不合理的东西,一个文化体系里,它应该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以前都把这个文化当作糟粕了,全盘都抛弃了,最后搞成我们中国人崇洋的思想,一切都是看人家,这个实际上都失去了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这只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来,30年的时间里才逐渐找回文化的自信,这个自信的找回和我们经济发展有关系,经济的发展又和文化有关系,有时候为因果的,所以我们现在对文化了解还不够,还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中华文化对当代文明冲突的启示与对文明共存的贡献
   [主持人]:李教授跟您聊到现在,突然想起,比如文化和文化之间有一种冲突。在1993年的时候,亨廷顿,他提到了冲突论我们这次也是谈到了和谐的理念,请李教授谈一谈东方和谐文化对当代文明冲突有没有一种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可能做出的贡献都有什么? 
   [李中华]:这个问题当然也是很好的问题,也是当今人类面对的问题,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西方的,包括我们东北的文化和上海的文化都有些不同,上海人不吃大葱,不吃大蒜,东北人猛吃,这个都是一个宽容的,一个理解的。所以中国人界定这个文化,这个文化发展的动力不在于它的斗争这个发展的动力在于自身不断地调整,这个调整通过什么解决?通过一个对应的,交流的交通的,我们早就讲的这个原理,阴阳、天地都要相互交通,所以《周易》太卦讲,就是通,为什么通,就是天地相交,阴阳相通,它是一个原理,阴阳交通的原理,一旦停止了交通,一旦堵塞,这个文化就产生冲突,所以这个文化冲突论,实际内在哲学的指导还是西方斗争哲学的一个理念,斗争才能取得成绩。我们中国文化“和”不是通过斗争得到的,是通过和解、交流、对话,这样才达到多方共存的局面,不是一方吃掉一方的关系,也不是一方战胜另一方的关系。就是我们商业上讲的所谓共赢,共赢、共生、共存,这是贯穿中国文化始终的东西。
   [主持人]:如果详细地说有哪些呢?
   [李中华]:我们这样一个哲学的原理,包括我们在行为上,我们中国对内、对外的政策上,通过这样一个文化的实践,这样一个体现,让我们的邻居,让国外,让很多人看到,确实我们这个文化,我们这个文明和我们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这样就解除他们的疑虑,这一个方面,特别我们国内的政策也一样,因为我说和谐不是一个局部的东西,有个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甚至儒家讲的天人的和谐,宇宙的和谐都需要一个和谐。因此,在非常广阔的领域里要体现这个东西,要宣传这个东西,特别是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去体现这个东西。所以亨厅顿的哲学理论是站立在西方性的所谓终极价值理论,而且是所谓天人二分的,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上提出的,非得通过斗争。
   [主持人]:主持人:李教授,我们刚刚说中国传统文化对文明冲突做出的贡献,这有一位网友他说中国文化是否为文明共存做一种贡献呢? 
  [李中华]:这个本质就是共存。中国文化不是一方吃掉一方,我们历史上所有的表现都不是这样的。 
   [主持人]:我们避免冲突就是为了共存。谢谢李教授,我们再来看看这有一个网友他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说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现代性纬度,他说看奥运会开幕式可以看到一个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第二是人文因素与科技因素的有机结合,请您谈一谈这两个结合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包括存在哪些问题?
   [李中华]:这个问题可以概括,刚才我们谈的是文化的世界性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是讲文化时代性的问题,这个文化总是和时代共同前进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文化非常古老,但它还要长青,这个文化才真正有生命力我们中国文化里有日新的观念。所以《大学》里也讲,在明明德,在心明。所以在《六经》里,在传统文化里更新的观念,与时俱进的观念,实际与时俱进不如我们《周易》里面讲的叫与时协行,和这个时代一块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这是我们古代的文明,那个时候就提出来。我们当然现在这个文化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所以才能出现用现代的科技来演绎我们古代的文明,这就是很好地结合。 
 诚信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主持人]:谢谢李教授,您看这网友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能否谈一谈“诚信”与中国文明的关系?
   [李中华]:儒家讲“诚”恰恰是讲内,内在的“诚”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一种信念。你说一个人,中国古人看人,为什么说观你的眼睛就能看出你的内心呢,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所以中国儒家讲的“诚”是所谓人道必须的,它从天道来的。比如日和月,太阳和月亮,说日信出信落,太阳很守信用,很守信用的出来,很守信用的落下,它不会明天不出来,或者明天不落下。如果它明天不出来,或者不落下,宇宙就毁灭了。所以“诚”从本质上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月亮信出信圆,一到十五就圆,一到初一就偏,这都体现本身自然界的确凿无疑的诚信。所以人道层体现为一种你能不能生存发展的问题。你要不诚,总有一点他坚持不了。“诚”和“伪”相对立的,“诚”和“真”联系在一起的。虚假的东西早晚有一天败露,你看陈水扁大败露,这不得了。所以我想“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和儒家哲学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它最后也可以联系到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的生命的问题。 
 北京奥运给国家软实力带来的启示与作用
   [主持人]:谢谢李教授,因为时间关系,最后再来解答一位网友的问题,也是给今天访谈做一个总结,这次奥运会会带给我们国家软实力的启示和作用都有哪些? 
   [李中华]:我想最重要的软实力的界定,文化是大范围,软实力的一个基础,一个来源是文化。软实力也是很难界定的,比如说老子讲,柔弱生刚强。这个就有一点接近现在说的软性的实力的问题,这个软性的实力不是靠外在的张扬,是靠内在的收敛,靠内在的包括诚信等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综合的表现,才能表现出这个文化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把软实力具体体现为,你这个国家文化的三种力量,一个就是你的亲和力,看了你这个文化,人家到北京来感到很亲切,必须有这样的东西,你要冷冰冰的,像以前特别是派出所的官员都是冷冰冰的,这不行,没有任何软的东西,就没有生命力,老子认为柔弱生刚强,因为柔弱的东西是充满生机的,他讲人死了以后就坚强了,是不是啊。所以不能追求表面的坚强,而是体现为内在的韧性,一种生命力,这就是软实力,所以首先给人亲和力,有了亲和力你才有凝聚力。这些东西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是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得到的,包括个人的软实力,个人的软实力就是行为道德修养,最后综合成你的人格、人品,一个人为什么让人看着就很信任你。
   [主持人]:这是长期修炼出来的,这其实也是软实力的体现,对一个人来讲。从今天李教授谈了快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也明白了中国文化里方方面面的内涵,而且我相信李教授在解答各位网友提出的问题的时候,也让大家明白了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和”的概念包括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之间相得益彰的关系。但是我们从李教授言谈中也了解了,中国文化依然需要我们注入更多的活力,依然需要我们报以最深久的关注,今天我们也非常感谢李中华教授做客我们演播室和我们聊中华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我相信李教授在次一一为大家做出解答了,也谢谢李教授做客我们人民网,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胡书兴